七年级语文学习11课《莺》、12课《月亮上的足迹》第三单元检测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9511022 上传时间:2020-07-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学习11课《莺》、12课《月亮上的足迹》第三单元检测人教版知识精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学习11课《莺》、12课《月亮上的足迹》第三单元检测人教版知识精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学习11课《莺》、12课《月亮上的足迹》第三单元检测人教版知识精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学习11课《莺》、12课《月亮上的足迹》第三单元检测人教版知识精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学习11课《莺》、12课《月亮上的足迹》第三单元检测人教版知识精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学习11课《莺》、12课《月亮上的足迹》第三单元检测人教版知识精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学习11课《莺》、12课《月亮上的足迹》第三单元检测人教版知识精讲.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一语文初一语文学习学习 1111 课课莺莺、1212 课课月亮上的足迹月亮上的足迹第三单元检测第三单元检测 人教版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1. 学习 11 课莺、12 课月亮上的足迹 2. 第三单元检测 二. 学习重点 1. 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 2. 学习运用描写和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事物。 三. 和老师一起学 11 课莺 (一)作者简介 作者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 40 年时间写成 36 卷巨册的自然史。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 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

2、 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二)内容简介 标题是本文的说明对象,作者从萧条冷漠的冬季写起,引出了春的使者,杰出的歌唱 家莺,并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动人的莺歌图。文章以文学的笔调,描绘了莺 的活泼好动、生性胆小、善于歌唱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莺和大自然丰富多彩 的生命世界的由衷喜爱和赞美。 (三)基础知识 1. 读准字音 mi min chng q hn tin h 阴霾 休眠 欢畅 栖息 涵养 恬静 千呵万护 2. 解释词语 涵养:蓄积并保持。 恬静:安静。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迁徙:迁移。 栖息:(鸟类)停留休息。 赋予:交给。 千呵万

3、护:非常爱护。 (四)结构 课文共六段: 第一段:冬天过去了,鸟类带来了初春的信息。 第二段:莺活跃、灵巧、轻盈、好动。 第三段:莺的毛色暗淡而缺少光彩。 第四段:莺在花园里,树丛中,菜园里栖息、繁衍、打闹。 第五段:莺生性胆小,但容易忘却,很快回到欢乐之中。 第六段:莺有着美妙的歌声,它歌唱幸福,人们为之动情。 12 课月亮上的足迹 (一)作者简介和内容要点 作者朱长超,记者、作家。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纪实报道(属记叙文范畴) 这篇纪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现了人类探 索太空的伟大气魄,赞美了人类的聪明才智。 (二)文章结构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登月的

4、全过程可分为:升空前的准备、飞船飞向月球、登月成功、飞船返回地球、四 个阶段。 其中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六件事: 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树立登月纪念碑 安装各种仪器进行科学探测 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三)写作特点 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充分体现文章的科学性,本文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 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要求非常高,用数字说明非常得当。 【模拟试题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60 分钟) 一. 基础知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计其数(sh)无稽之谈(j)孕育(yn) B. 凝神静听(nng) 千呵万护(h) 阴霾(mi) C.

5、 混然天成(hn) 俯首帖耳(ti) 恬静(tin) D. 小心翼翼(y) 不胜枚举(sh n g) 雅俗共赏(s) 2. 下列各组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哀草连天 孕育 农谚 B. 簌簌无忧无虑草长茧飞 C. 次第风雪载途描摹 D. 藐小俯首贴耳千喝万护 E. 含养不计其数恬静 3.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销声匿迹(隐藏) 不胜枚举(不能忍受) B. 无稽之谈(查考) 不计其数(数目、数量) C. 俯首帖耳(低下)少见多怪(感到奇怪) D. 浑然天成(完整)无忧无虑(忧愁) 4. 下面各句使用修辞方法正确判断的一项是( )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 这

6、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布谷鸟开始唱歌。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5. 调整下面一段说明文的顺序 北雁南飞 果实成熟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 到了秋天 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活跃在田间草际上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 6. 选词填空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A. 观测 B. 灵敏 C. 灵活 D. 灵便 (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是必要的。 A. 观测 B. 观察 C. 预测 D. 观望 (3)这首诗并不是以我们在乘凉时候躺在院子里看星星的

7、那种悠闲舒适的 来写 的。 A. 情致 B. 兴致 C. 情绪 D. 心情 (4)这歌声仿佛 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 A. 蕴含 B. 包含 C. 容纳 D. 涵养 (5)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来说,是巨大的 。 A. 进步 B. 进展 C. 飞跃 D. 前进 7.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请把这件事你不要放在心上。 B. 他很早就对天文学和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C. 从大量的事实中告诉我们,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 D. 他的作文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 8.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物候现象

8、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 (2)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 (3)“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 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 (4)“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 1741 年到 1750 年 10 年平均同 1921 年到 1930 年 10 年平均的春初 7 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 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 9 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时期,“前 者”是指;抽青日期。 9. 分析下列词语,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A. 名词 B. 动词 C

9、. 形容词 D. 数词 E. 代词 F. 副词 G. 介词 H. 连词 (1)神奇( ) 弹奏( ) 道德( ) (2)第一( ) 兴趣( ) 我们( ) (3)而且( ) 在( )很( ) (4)环境( ) 告诉( ) 浓厚( ) 二. 阅读理解 (一)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 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要赶快种 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 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 选段选自 ,文章将“草木枯荣”“ ”等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 ”

10、。 2. 选择填入文中空白处最恰当的词语( ) A. 传达 示意 明白 B. 传语 暗示 懂得 C. 传达 示意 懂得D. 传语 暗示 明白 3. 选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 ) A.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C. 杏花开了就要去种地;桃花开了,就要赶着种谷子。 4. 给选文划分层次,正确的是( ) A. / B. C. D. 5. 选段的说明顺序是( ) A. 时间顺序 B. 空间顺序 C. 逻辑顺序 6. 从结构上看,选文属于( ) A. 分总 B. 总分总 C. 总分 7. 选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1、 8. 选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 ) A. 丰富的物候现象 B. 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生长 C.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D. 耕在播种,割麦插禾 9. 选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 A. 打比方 举例子 分类别 B. 打比方 举例子 引用 C. 举例子 打比方 引用 分类别 D. 分类别 打比方 引用 (二)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天晚上,我们所看到的最亮的星是织女星。在初秋 晚上九点钟左右她越过我们 的头顶 秋越来越深 她越过我们头顶的时间也越来越早 在这颗星的东方,白 蒙蒙地像云一样的一片 断断续续从北到南横过天空,这就是银河 也叫做天河。正

12、像我们把北方的七颗星连成个“北斗”一样,西洋人把织女星和附近的几颗星连在一起, 成为一架七弦琴的样子,把它叫做天琴座,说这就是古希腊音乐家奥佛士的七弦琴,用这 七弦琴,他弹奏出神妙的曲调,使森林里的野兽都陶醉了。有一幅名画,画的就是这个故 事。奥佛士坐在森林里的大石上,弹奏他的七弦琴。几只狮子俯首帖耳地伏在他面前。看 了那些狮子凝神静听的表情,我们似乎听到了画上弹奏的七弦琴的曲调。我们如果看过这 张画,知道了这个故事,再看那织女星,一定更觉得耐人寻味了。 1. 本语段选自 。作者 ,是一篇介绍 的文章,具有一定的 ,并包 含了作者的 。 2. 对“他弹奏出神妙的曲调,使森林里的野兽都陶醉了。”

13、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明演奏者技巧高超。 B. 演奏用的乐器好。 C. 曲子太美妙,森林的野兽都睡着了。 D. 只有奥佛士用这样的七弦琴弹奏出的曲调,才使得森林中的野兽们沉浸在美妙的境 界中。 3. 下面这段话无标点,请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在括号里( ) 在初秋晚上九点钟左右她越过我们的头顶秋越来越凉她越过我们头顶的时间也 越来越早在这颗星的东方,白蒙蒙地像云一样的一片断断续续从北到南横过天空,这 就是银河也叫做天河。 A. ,。,。 B. 无 ;,。, C. 无 。,。, D. ,;,。, 4. 文章引用古诗的作用是什么? (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这句意

14、味隽永的佳句,曾引起多少 人的遐想啊! “明月几时有”呢?几乎人人会答:每月十五(农历)月儿圆。可是,这个答案既对, 又不对。今天,站在地球上观察,作出这样的回答是正确的。可如果从天文学的角度作客 观考察,或上溯亿万年,或下推亿万年,这个答案却是错误的。这是为什么呢?还得从 “明月几时有”说起。 “月有阴晴圆缺”,道理何在?这是由于月亮是绕着地球旋转的,它本身并不发光, 而是靠反射太阳的光而发亮。当月亮转到地球与太阳中间的时候,对着地球的一面照不到 太阳,因而我们看不见它。当它沿着轨道继续转动,我们就可以渐次看到娥眉月、半弦月、 弯弓月了。当它正好转到和太阳相对一面的时候,一轮白玉盘似的皎月,

15、就会高悬夜空。 可见,“明月几时有”取决于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 今天,月亮绕地球一周需用 29.52 天,地球上的人们看到它,也就是经过一圆一缺这 样一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明月十五有”是对的。然而,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是 不是从来就是如此呢? 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表明;四亿年前,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是现今三倍,这就是说, 当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需 9 天,也就是说,那时候一个月不是 30 天、29 天,而是 9 天, “明月”不是“十五有”,而是有。有关资料还告诉我们:七千万年前,月亮绕地球一 周所用的时间是逐渐变长的。可以预料,再过几千万年以至上亿年,每个月将会变成 40 天、 50 天,明月也会变成“二十有”或“二十五有”了。 这似乎是奇谈怪论,其实这并不奇怪,这就是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的道理。物质世界的 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运动速度本身也在“运动”着。所以说,“明月几时有”这 个答案历来不是固定的,将来还是这样。任何想把这个答案固定住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1. 请用快速阅读法浏览这篇说明文,然后用一句话把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简要概括 (不得超过 30 个字)(1 分) 答: 2. 从全文来看,本文的写作顺序应是(1 分)( ) A. 时间顺序 B. 空间顺序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