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9476485 上传时间:2020-07-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一、1、宏观经济学:以涵盖国民经济整体的宏观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方式、相互联系与变动规律,分析并应对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经济波动等问题,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目标。2、国民经济核算帐户:用来定义基本宏观经济变量关系,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账户,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前提知识。3、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帐户基本概念,度量一定时期一国生产并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的总产出价值。4、名义GDP:采用现行物价衡量总产出价值。5、实际GDP:采用不变价格衡量总产出价值,用物价指数对名义GDP进行通缩。6、支出法:通过对一定时期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进行加总,计

2、算这一时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7、收入法:把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加总得到国民收入。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费-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8、部门法、生产法: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增加值计算GDP,从生产角度反映了GDP来源。政府部门劳务按其收入计算。9、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利用一国国民拥有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所提供的产出总量。10、个人收入: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即国民收入中不包括公司利润等的部分。11、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12、劳动生产率:一个单位的

3、劳动在一定时间内能够生产的产出量。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速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13、社会生产函数:生产理论研究资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具有以下一般形式生产函数:Y= AF(L,K)。二、1、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从短期看问题”分析角度,体现在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中,该模型显示总需求决定经济运行规模的原理和条件。2、边际消费倾向(MPC):表示一单位收入变动带来的消费变动量。3、总供求模型:描述宏观经济中的短期波动问题,表述一般物价水平与总供求数量(消费:总支出;供给:总收入/总产出)之间的关系。模型建立在实际GDP与一般物价水平(CPI、通货膨胀率;一篮子商

4、品劳务)联系基础上。4、古典二分法或货币中性假设:宏观经济变量分为实际变量(衡量数量和相对价格的变量)和名义变量(按货币衡量的变量:货币供应量、一般物价水平)。影响长期增长的变量,都是实际变量,而不是名义变量,即名义变量对经济的影响是中性的。但是在短期内,名义变量变化会对实际经济产生重要影响。5、促进长期增长的因素:产权和激励机制有效性、教育和人力资本、促进科技知识进步、有效的融资系统、促进贸易和扩大开放等。6、总需求:在任何物价水平上,经济中对所有物品和劳务需求。7、财富效应:居民用存款、债券、股票等资产形式持有部分财富,价格上升导致其真实购买力价值“缩水”,居民变“穷”而减少支出。反之亦然

5、。8、利率效应:其它条件(包括名义货币量)相同,物价上升意味着货币真实余额下降,货币真实需求没有等比例下降时利率会上升。物价上升使货币交易需求上升、利率上升,企业投资成本上升,抑制投资需求;利率上升表示现期消费对未来消费机会成本上升,同时消费信贷融资成本上升,抑制居民消费。9、净出口效应:物价变动通过替代作用对本国产品总需求产生反向影响。10、总供给曲线:给定物价水平上企业生产并销售物品与劳务总量。11、长期总供给曲线(总供给完全无弹性状态):位置与潜在产出水平及充分就业状态相对应。在长期价格上升超过某个临界水平后,真实国民收入和产出潜在水平不随着价格变化,而是完全取决于资源供给和技术水平等真

6、实变量。只有在技术和资本存量等因素变化时,才能生产出更多产品,从而提升经济的长期产出水平。12、价格错觉理论:物价总水平变动暂时误导供给者,使供给者产生相对价格变动的错觉,从而对供给产生影响。13、粘性工资理论:受某些制度因素影响,名义工资通常不能根据物价水平迅速调整,因而物价水平下降导致实际工资水平上升。其它条件相同,实际工资上升导致企业劳动力需求减少,从而使物品与劳务供给量减少,因而物价与总供给形成正向关系。14、粘性价格理论:有些厂商面对未预期到的一般价格变动不能迅速作出价格调整。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下降使一些企业价格高于合意水平,而高于合意水平的价格使得销售减少并导致企业减少供给量,使价

7、格与总供给形成短期正向联系。三、1、储蓄:一国产出或收入减去消费后剩下的部分,是一国投资的前提条件。储蓄占GDP比率为储蓄率。2、消费棘轮效应:对象经历某种状态后难以返回原状,好比机械上棘轮将弹簧锁住不能倒转。消费者收入提高时容易增加消费,但收入降低时不易减少消费。因而收入高增长时消费增速低于收入表现为储蓄增长,收入增速下降时储蓄减少。依据消费自我平滑属性,派生出储蓄与收入增长正向关系。3、持久收入假说:居民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即一种预期可持续的长期可得到的收入。不稳定的暂时性收入的边际储蓄倾向较高(边际消费倾向较低),持久收入的边际储蓄倾向较低(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短期收入暂时增加部分大部分

8、用于增加储蓄,推动储蓄率提升。4、生命周期假说:家庭根据一生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消费支出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年轻、中年、老年阶段储蓄行为规律性变化。一般年轻时消费倾向高甚至举债消费,储蓄率较低。中年后收入大于消费储蓄率较高。退休老年后消费超过收入,储蓄率下降甚至负储蓄。5、预防性储蓄:具有风险厌恶效用特征的消费者,为预防未来不确定性而克制目前消费并由此派生的储蓄。在不确定性情况下,预期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要大于确定性情况下消费的边际效用。预防性储蓄理论认为,当消费者面临的收入的不确定性越大的时候,越会进行更多的预防性储蓄。6、流动性约束:又称“信贷约束”,指居民从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和个人取得贷款

9、以满足消费时受到限制。流动性约束理论认为,现实中人们并不能在相同利率水平上借贷,使得人们难以通过借贷平滑消费和应对不确定性。为保证收入下降时消费不用同步下降,人们收入好时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应对。7、投资和资本形成:创造社会生产基本物质手段即资本品的经济活动。是指社会把它现行生产成果一部分用之于提供资本品如工具和仪器、机器和交通设施、工厂和设备等各类真实资本。资本形成作为投资结果,来源于生产量超过消费量的“剩余”即储蓄,实质是将社会现有部分资源用于增加资本品存量,以便使将来可消费产品扩张成为可能。8、存货:厂商部门持有的可随时或较快用于销售的原料、半成品、制成品等资产。9、资本折旧:资本通常被逐渐

10、消耗直至报废,这一过程称作资本消费,财务上称作资本折旧。10、特定时期的总投资,部分用于补充资本折旧,剩下部分形成新资本增量。总投资等于净投资加上资本折旧。11、未来投资收益的净现值(NPV):指投资在未来所得现金流(包括资本处置残值)以适当利率贴现后与原始投资额现值相减所得差额。净现值大于零表示投资有利;小于零等于投资亏损;净现值越大,投资效益越好。12、通常假设下(未来收益率和贴现率不变等),投资均衡条件“资本边际产出等于贴现率加折旧率”。NPV=I MPK+1-(r+d)1+r1)投资发生费用和成本: I2)投资带来额外边际产出:I (MPK+1)3)退出时出售资本残值价(原价减折旧):

11、I (1-d)13、考虑税收和补贴:MPK (1-t) = (r+d) (1-s) (t为税率,s为补贴占投入品购买价值比例)MPK = (1-s) / (1-t) (r+d) (投资公式:其它条件给定,补贴、税收与均衡投资增长分别具有正向和反向关系)14、资本回报率=利润率:指利润除以资本的比率。回报率指标体系:四、1、货币:被普遍接受为交换媒介的对象,并具有价值储藏和计算单位功能。在购买商品劳务或清偿债务时被广泛接受的任何物品,都可称为货币。2、价值度量职能:衡量不同物品相对价值的标准和计量单位。3、货币需求:愿以货币这一特殊货币形态持有财富的量,本质上是在约束条件下对资产持有形态的选择关

12、系。4、流动性:指特定资产转变为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现金的难易程度。容易变现资产称流动性高,难以变现资产流动性低。现金是完美流动性货币,其它资产依据流动性高低具有不同等级货币性。5、广义货币:M2 = 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6、公众:包括所有家庭以及除商业银行以外的厂商和机构。公众决定货币量的构成:M CUD。7、现金储蓄率(c):表示现金对存款比率:cCU/D,反应货币内部结构,通过公众选择行为来确定。8、最低银行储备率(r):指存款总额中不得用于放贷部分所占比率。r = RE / D。9、基础货币:指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能力的货

13、币,又称高能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被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与商业银行体系持有的存款准备金的总和。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体制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它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10、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产生的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改变货币乘数,达到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五、1、货币流通速度、交易方程式:货币一年内购买支出换手次数为货币流通速度,定义式为交易方程式(假定货币都用于交换): V = GDP / M(M代表货币供应量,GDP表

14、示名义产出量)2、收入指数化:工资、利息、各种债券收益随着物价成比例变动。3、预期自我实现机制六、1、失业: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特定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而又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2、失业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例。3、需求不足导致的失业:与宏观经济景气周期相联系的失业,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4、奥肯定律: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存在反向关系。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增长率就会低于自然增长率2个百分点。 失业率变动 = 1/2(GDP增长率 - 3%)5、成本加成定价法:每单位产品价格是由平均劳动成本加一个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润形成的。七、1

15、、绝对优势:表示生产成本绝对水平较低。由于假定劳动是生产率唯一源泉,绝对优势表示劳动成本较低。2、生产可能性空间PPF:显示一国所有的资源都投入生产后所能生产出两种商品X、Y的组合。曲线外凸显示两种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3、加工贸易:是企业进口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装配后将制成品再出口的经营活动。特征在于国际分工从产品深入到工序、流程、部件。4、贸易条件(TOT):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比率。TOT = PE/PI5、产品内分工(IPS):当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劳动分工和生产方式形态。其特征是某个产品(劳务)生产和供应过程的不同工序、区段、环节分布到不同空间区位完

16、成,区别于在某个空间点(如工厂内)完成。八、1、国际收支账户:记录开放环境中特定时期一国与别国交易活动的统计账户。2、经常账户:记录商品、劳务进出口和收入转移的国际收支账户。3、资本账户:记录资产(股票、外汇、厂房、债券)交易活动的国际收支账户。4、资本账户开放:指一国从对资本流动高度管制和完全禁止状态,转向允许资本相对自由流动状态。从发展中国家外部融资角度看,表现为利用外资及相关战略选择过程。5、外商直接投资(FDI):一国企业通过投资或并购方式在外国建立或拥有工厂和企业进行生产并参与管理的投资行为。6、QFII:作为经核准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管制下汇入一定额度外汇资金并转换为当地货币,通过专门账户投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文库 > 英语学习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