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Roughdwarfviraldiseaseofcorn复习课程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9444638 上传时间:2020-07-21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7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米粗缩病Roughdwarfviraldiseaseofcorn复习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玉米粗缩病Roughdwarfviraldiseaseofcorn复习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玉米粗缩病Roughdwarfviraldiseaseofcorn复习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玉米粗缩病Roughdwarfviraldiseaseofcorn复习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玉米粗缩病Roughdwarfviraldiseaseofcorn复习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玉米粗缩病Roughdwarfviraldiseaseofcorn复习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米粗缩病Roughdwarfviraldiseaseofcorn复习课程(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玉米粗缩病(Rough dwarf viral disease of corn),玉米粗缩病又称“坐坡”或俗称“万年青”。 发病后,植株矮化,叶色浓绿,节间缩短,基本上不能抽穗,许多地块绝产决收,尤其春玉米和制种田发病最重,甚至导致玉米种子的短缺,危害相当严重。 在六、七十年代曾严重危害,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河北、河南、山东、甘肃等北方地区发病逐年加重。,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 玉米56叶期表现症状,在心叶中脉两侧的叶片上出现透明的断断续续的褪绿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展至全叶呈细线条状;叶背面主脉及侧脉上出现长短不等的白色蜡状突起,又称脉突;整株叶片浓绿,基部短粗,节间缩

2、短,有的叶片僵直,宽而肥厚,重病株严重矮化,高度仅有正常植株的1/2,多不能抽穗。 发病晚或轻的仅在雌穗以上叶片浓绿,顶部节间缩短,基本不能抽雄穗。,症 状,玉米粗缩病毒(Maize rough dwarf virus,MRDV)。 粒体球形。 寄主范围广, 除玉米外,还可侵染57种禾本科植物。 MDRV主要由灰飞虱传播。,病 原,越冬:主要在小麦和杂草上越冬,也可在传毒昆虫体内越冬。 传播:通过介体昆虫灰飞虱传播。 当玉米出苗后,小麦和杂草上的灰飞虱即带毒迁飞至玉米上取食传毒,引起玉米发病。在玉米生长后期,病毒再由灰飞虱携带向高粱、谷子等晚秋禾本科作物及马唐等禾本科杂草传播,秋后再传向小麦或

3、直接在杂草上越冬。,侵染循环,防治措施,选用抗耐病品种 加强和改进栽培管理 调整播期,适期播种,避开灰飞虱传毒高峰。 避免与蔬菜、棉花等插花种植。 对早播玉米发病重的,应尽快拔除改种,发病轻的地块应结合间苗拔除病苗,并加大肥水,使苗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性,减轻发病。 改套种为纯作,并在播种前深耕灭茬,彻底清除杂草(包括地头、地边),减少侵染来源。,药剂防治 用呋喃丹种衣剂进行包衣防治苗期害虫。 对早播玉米,于出苗前和出苗后分别2次喷洒杀虫剂,如抗蚜威,氧化乐果、吡虫啉等。,玉米茎基腐病(Corn Stalk Rot),玉米茎基腐病又称茎腐病或青枯病,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其中美国发生普遍,危害严

4、重。 我国该病在20世纪20年代即有发生,60年代后由于主推的自交系和杂交种对茎基腐病多数抗性不强,因此很快成为玉米上亟待解决的重要病害问题。 目前在我国广西、浙江、湖北、陕西、河北、山东、辽宁等18省(区)均有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10%20,严重年份达20%30,个别地区高达50%60,减产25,重者甚至绝收。,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 茎部症状:茎基节间缢缩,后期茎内部空松。严重时组织腐烂,维管束呈丝状游离,可见白色或粉红色菌丝,茎秆腐烂自茎基第一节开始向上扩展,可达第二、三节,极易倒折。,症 状,叶片症状:青枯、黄枯和青黄枯,以前二种为主。 青枯型也称急性型

5、,发病后叶片自下而上迅速枯死,呈灰绿色,水烫状或霜打状,该类型主要发生在感病品种上和条件适合时。 黄枯型也称慢性型,发病后叶片自下而上逐渐黄枯,该症状类型主要发生在抗病品种上或环境条件不适合时 青枯、黄枯、茎基腐症状都是根部受害引起。 茎基腐病发生后期,果穗苞叶青干,呈松散状,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籽粒干瘦,脱粒困难。,症 状,主要由腐霉菌和镰刀菌侵染引起。 腐霉菌: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肿囊腐霉P.inflatum ,禾生腐霉P.gramineacola,属藻界卵菌门腐霉属。 镰刀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和串珠

6、镰刀菌F.moniliforme,属无性菌类镰刀菌属。禾谷镰刀菌的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菌Gibberella zeae;串珠镰刀菌的有性态为串珠赤霉菌Gibberella moniliformis 。,病 原,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生长最适温度2526;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26。 腐霉菌在2325生长最好。 腐霉菌在土壤内生长要求的湿度条件比镰刀菌高,因此多雨地区往往以腐霉菌型茎基腐病为主,而在干旱地区以镰刀菌型茎基腐病为主。,病原生物学,病害循环,初侵染:禾谷镰刀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腐霉菌以卵孢子在病株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主要侵染源。种子可携带串珠镰刀菌分生孢子。

7、传播与再侵染: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次侵染。种子带菌也是田间初侵染来源。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借风雨、灌溉、机械进行传播。在温暖潮湿条件下进行再侵染。 侵入与发病:病菌自伤口或直接侵入根茎和根部,造成根茎部腐烂。,发病条件,品种抗病性:品种间对茎基腐病抗性差异显著,但同一品种对腐霉菌和镰刀菌的抗性无显著差异,即抗腐霉菌的品种也抗镰刀菌。 气象条件:玉米散粉期至乳熟初期遇大雨,雨后暴晴发病重,久雨乍晴,气温回升快,青枯症状出现较多。夏玉米前期干旱,中期多雨、后期温度偏高年份发病较重。 耕作与栽培措施: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累积的病菌越多,发病重;而生茬地菌量少,发病轻。一般平地发病轻,岗地和洼地发病重。而砂土地、土质脊薄、排灌条件差、玉米生长弱的发病重。,病害控制,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减少侵染源 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高温沤肥。 轮作换茬 实行玉米与非寄主作物轮作,防止土壤病原菌积累。发病重的地块可与水稻、甘薯、马铃薯、大豆等作物实行23年轮作。 适期晚播 春玉米适期晚播可减轻病害发生。 种子处理 播种前可用粉锈宁拌种,同时兼治丝黑穗病。 药剂防治 发病严重的地区可采用多菌灵加疫霜灵对准茎基部进行喷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