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941391 上传时间:2017-10-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海淀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北京市海淀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北京市海淀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北京市海淀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北京市海淀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海淀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海淀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语文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淀区 2004 年初中毕业考试语 文 试 题班级_ 姓名_ 学号_ 成绩_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3 分)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横蛮(hng) 造诣(zh) 纸墨笔砚(yn) 别来无恙(yng)B. 和面(hu) 卑劣(li) 浅尝辄止(zh) 沁人心脾(p)C. 暂时(zhn ) 嫉妒(j) 挑拨离间(jin ) 敷衍塞责(s)D. 攒击(cun) 杀戮(l) 蚕妇村氓(m ng) 颓唐不安(t)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 分) A. 为富不人 不屑置辨 见微知著 包罗万象B. 不攻自破 老太龙钟 拍岸而起 嗟来之食C. 举一返三 才疏学浅 中南捷径

2、 荼毒生灵D. 循序渐进 自命不凡 莫名惊诧 声色俱厉3. 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今天下午,同学们精神矍烁地上了两节生动活泼的语文课。B. 庆祝“五一”节的联欢会场,张灯结彩,五光十色,好一派姹紫嫣红的景象。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D. 有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向老师请教,做到不耻下问。4. 文学常识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怡红院端阳嬉闹节选自 红楼梦 ,作者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B.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史写的纪传体史书。 曹刿论战就选自此书。C. 关睢 蒹葭均选自 诗经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D

3、. 捕蛇者说的作者是唐代的柳宗元, 醉翁亭记的作者是宋代的欧阳修。5. 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2 分) A. 今南方已平,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B.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C.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D.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6. 请用线条连接对应的诗句。 (2 分)上句: 下句:人有悲欢离合 病树前头万木春山重水复疑无路 月有阴晴圆缺江山代有才人出 长河落日圆沉舟侧畔千帆过 柳暗花明又一村大漠孤烟直 各领风骚数百年7. 按要求

4、写出诗句。 (2 分) (1) 春夜喜雨中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教育人的两句诗是_,_。(2)雪后的清晨,他打开屋门,望见庭院的树木都落满了雪花,便情不自禁地吟咏起岑参的两句诗:_,_。8. 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 (4 分)(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_(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_(3)既克,公问其故 故:_(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_9. 参照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文字,将画线的句子改写成两个三字短语,使语段更加整齐、和谐。 (2 分)生活中有许多神秘而美好的东西,似乎难以寻觅、难以理解,但只要你有勇气,善于思考问题,敢于付诸行动,美好神秘的世界之门就会

5、向你敞开。原来它是虚掩着的。画线的部分应改写为:_,_10. 根据语境,把句子补写完整。 (3 分)秋是什么颜色?谷子说:秋是黄色的,我就是叫秋风吹黄的。高粱说:_,_。棉花说:_,_。墨菊却说秋是黑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证明。松柏说:秋和夏没什么区别,都像我一样青翠二、阅读(27 分)(一)阅读记叙文,完全 1116 题。 (13 分)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了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 ”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

6、。 ”我说:“你唱一个。 ”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壶茶,父亲喝高兴了,还逼着我们喝。说“逼” ,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 “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 “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有点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 ”母亲说:今儿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 ”我们就在这

7、“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父亲对庙里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 ”又用手摸着墙说, “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父亲惊奇了,我也惊奇。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 ,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时将粮食粒拈来拈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真烧焦了一样。 ”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

8、,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看,好好记住。 ”我 12 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 15 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出 10 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到了,你走吧。 ”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村落里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返身向他追去。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就是“干部” 。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 1960 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儿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美术展览。 ”他问什么是美术

9、展览,我觉着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着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 “扔了!你也不嫌脏。 ”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作者:韩羽)11. 父亲经常带我去“看庙”的用意是什么?(2 分)答:_12. 结合语境解释第段中加点的词。 (2 分)稀松:_13. 小时候父亲留给“我”的印象怎样?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答。 (2 分)答:_14. 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这篇小说构思巧

10、妙,首尾呼应,前后对照,发人深省,耐人寻味。B. 小说曾几次写了父亲出门“背着粪筐”这一细节,以此表现父亲勤劳的本色,写出了他性格的另一方面。C. 作者在描写父亲这一形象时,抓住了他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等进行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D. 文章所记述的父子俩经常去看庙里的壁画的时间是在“我”上初中之后。15. 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题目。 (2 分)答:_ 16. 第段中画线句“这眼神使我凄然”的原因是什么?(3 分)答:_ (二)阅读议论文,完成 1720 题。 (14 分)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与能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密切相关。因此,中学生应当特别重视学习方法。法国 17 世纪杰出的数学

11、家、哲学家和科学方法论者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现代社会知识剧增,时代对我们提出了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只凭“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的方式进行学习,肯定无法适应。在今天和明天的学习中,学习的成败决不仅仅取决于勤奋、刻苦、耐力,也不单纯跟花费的时间、精力成正比,更主要的是要有学习效率。效率从何而来?爱因斯坦的公式“W=X+Y+Z”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这里,W 代表成功,X 代表勤奋,Z 代表不浪费时间,少说废话, Y 代表方法。方法对勤奋和惜时的效果起着增加和抵消的作用,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保证学习成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英国

12、有位社会学家,曾经调查了几十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这些获奖者大多认为,学生在学习期间,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蒋南翔先生曾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一个猎人到森林里去打猎,要准备猎枪和干粮。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只知道积蓄知识,而不懂得与此同时,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那么,他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就像猎人走进森林,只带干粮没带猎枪一样。没有猎枪,干粮带得再多,也会很快地消耗殆尽。如果有一支猎枪,并能运用自如,那么还愁没有吃的吗?这番话比喻生动,意味深长,说明掌握学习方法对学生来说何等重要。好的学习方法还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法国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深有体会地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

13、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在知识的密林中成为手持猎枪的猎人,获得有效的进攻能力和选择猎物的余地。 ”1980 年,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教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史蒂文温伯格曾对科技导报记者说,很重要的素质是向知识的“进攻性” ,不需安于接受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要去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是区别最好的和次好的学生的标准。17.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 分)答:_18. 文章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3 分)答:_ _ _19. 第段引用了蒋南翔先生一个生动的比喻,其中“猎枪”比喻的是什么?“干粮”比喻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 分)答: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