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四声韵》研究综述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940480 上传时间:2017-10-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43.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四声韵》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文四声韵》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文四声韵》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古文四声韵》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古文四声韵》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文四声韵》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文四声韵》研究综述(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汗简 、 古文四声韵研究综述(首发)王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http:/ ”传抄古文的资料比较庞杂,大致包括“说文古文,石经古文, 汗简和古文四声韵中之古文,玉篇 、 一切经音义 、 篆隶万象名义 、 龙龛手监 、 类篇 、 集韵等字书所录古文” 。1而本文仅对郭忠恕汗简和夏竦古文四声韵这两部古文字书的研究概况加以讨论,拟从以下两个方面切入:一、二书在中国传统文字学中的地位,二、古文字学家们对二书的研究角度和方法。一、 汗简 古文四声韵在中国传统文字学中的地位汗简 古文四声韵 “以说文解字和魏正始石经做基础,进一步扩大搜集当时存世的其它一些字书、写本和石刻,汇辑其中的古文字体编写而成。 ”2但自

2、宋代成书后,流传并不算太广,宋以后的古文字学家也往往不太重视,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两书所採用的那些古文材料后人大多见不到,无从核对其可靠性;二是其所收字体与宋以来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所谓真古文 )也有很大区别。特别是清代以来, 古文尚书辨伪的大案在当时造成巨大影响,加之考据学家们尊崇许学,他们不大相信说文外还会有多少真正的古文流传下来。 ”3最早对汗简一书进行系统研究的当属清代著名小学家郑珍,但在那个学者们尊崇说文而对其中所载古文深信不疑的时代,他著汗简笺正的动机也是通过批判汗简来维护说文在中国传统文字学中的地位。其他如钱大昕、潘祖荫、吴大澂等晚清学者都对汗简 古文四声韵中所收古文持否定态度。4

3、但晚清也有很多学者利用二书中的古文字形与甲、金文进行过考释的工作,如吴式芬、陈介祺、刘心源、方濬智、孙诒让等,虽然其中正误并现,但他们的工作肯定了汗简 古文四声韵的价值。晚清学者研究二书的是非得失、经验教训,今天我们在研究古文字时仍值得借鉴。民国时期,沈兼士、唐兰等仍不承认二书的存在价值。5 直到 20世纪初, “国学大师王国维率先运用二重证据法 ,证明古文一系的材料与战国文字为一家之眷属 ”。6随着甲骨、铜器、古陶、玺印、货币、简帛等文字的大量发现,特别是 20世纪 50年代以来,长沙五里牌、仰天湖、杨家湾、信阳长台关、江陵望山等地大批竹简的相继出土,其中很多利用出土古文字难以考释的字,却借

4、助汗简古文四声韵中的传抄古文字形得以解决,因此,学者们对二书越来越重视,对其学术价值开始作出重新评价,并且呼声高涨。李学勤在 80年代曾撰文评价汗简:“近二十余年来,在古文字学中兴起了一个新分支,即战国文字研究,六国古文的奥蕴逐渐被重新揭示。通过战国文字研究开展,前代古文之学得到重新评价, 汗简真实价值也为人们所认识。过去王国维先生指出说文 古文系六国文字,现在我们不妨说汗简 古文确以六国文字为其本源。 ”7张颔也指出“今天对汗简一书似有重新估价的必要” 。8近年来,只要提起研究汗简 古文四声韵的著作,莫不首推黄锡全的汗简注释 ,不过至今所见对汗简中的传抄古文作过系统全面梳理的专著也仅此一部,

5、书中也每每将古文四声韵与汗简中的字形对比分析,互相补充。其他关于二书研究的则多是单篇论文,虽然研究角度不同,但目的都是要证明书中的古文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证价值的传抄古文资料,这些将在下面的内容里提到。总体来说, 汗简 古文四声韵在传统文字学发展中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过程。前辈学者对二书有贬有褒,贬之者认为书中古文来历不明,上不合于商周,下有悖于说文 ,非“真古文” ;褒之者认为二书是汉以后辑佚传抄古文的集大成者。起初,二书被贬得太低,而后来赞者呼声又过高。但这种情况也是可以解释的,正如李零所分析过的那样,宋代时青铜器大量出土,成为当时研究的焦点,而汗简 古文四声韵所收古文的出处已无从核实,

6、继而由于晚清疑古思潮的影响,加上当时说文学大盛,对二书持批判否定态度的学者,肯定会受到那个时代学术风气的影响和局限, “门户之见”极其严重。但半个世纪之后,地不爱宝,出土了大量的实物资料,特别是载有战国文字的竹简,使学者们跳出了前人的那个时代局限,并开始在占有更多第一手材料的情况下,将地下出土文字和地上传抄古文结合起来作更多的对比研究(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 。人们发现二书中的古文虽不合于甲、金文和说文 ,却与战国竹简文每每冥合,开拓了传抄古文字研究的新景象。反过来想一下,如果宋代和晚清学者在当时也能见到今天如此丰富的战国竹简等材料,他们的研究将会不亚于后人。今天的学者们多已能做到客观地评价汗简

7、 古文四声韵,书中的错误既有作者自身认识的问题,也有时代的局限。黄锡全汗简注释自序已有详尽分析,兹不赘述。 “关键是我们必须对这些材料有真切的理解,有区别地加以对待,有条件地加以利用” , “今天我们实事求是地评价汗简 ,就要认真分清其中的精华与糟粕,既要看到它积极的东西,又要看到它存在的问题,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 9此段评价非常中肯,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就要以这种审慎的态度去利用汗简 古文四声韵中的传抄古文材料,从而更好地发挥它的价值。二、古文字学家们对二书的研究角度和方法上面已经提到,从 20世纪 50年代至今,地下新材料不断被发现,特别是战国简帛资料的大量出土,引起了众多学者对战国文字

8、和传抄古文字关系的理性思考,他们利用出土古文字和汗简 古文四声韵传抄古文互证的方法,开始从不同角度来研究二者的关系。(一)从文字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多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呈现,晚清学者利用汗简 古文四声韵中的传抄古文考释甲、金文已相当普遍,如前面提到的吴式芬、陈介祺、刘心源、方濬智、孙诒让等,陈伟武试论晚清学者对传抄古文的研究一文对他们的考释成果有较为详细的举证和分析,兹不赘述。近几十年,这种考释古文字的方法和成果有增无减,翻检甲骨文字诂林 金文诂林 战国古文字典这些考字的大型工具书,便可以找到很多例子。例如金文编10就有 20余处引用汗简 古文四声韵中古文说解字形。特别是随着包山、

9、郭店、上博等几批大宗竹简的出土和发现,利用汗简 古文四声韵考释古文字的例子更是触手可及。朱德熙文集第 5卷中释 一文据说文 “就”字籀文所从及三体石经 汗简 古文四声韵中 等均为“戚”字古文,且就戚二字声音相近,从而认为甲、金文中的“ ”应释为“就” 。 11王辉重申朱德熙的观点,并利用新出战国古文字资料中郭店简六德 “圣与智 壴(矣) , (仁)与宜(义) 壴(矣) ,忠与信 壴(矣) ”中的“就”字,以及五行 “兑(悦)则 则新(亲) ”“不兑(悦)不 不新(亲) ”“ 而信之,新(亲)也”中读为“戚”的“就”字,证明鄂君启节中的 亦应释为 “就” 。12战国文字研究(六种)智屨考一文据汗

10、简 古文四声韵 “婁”字古文作 ,而释仰天湖 、信阳简 为“缕” 。13这些考释结果都已成定论, 朱德熙文集中其他用汗简 古文四声韵考释古文字的文章也很精彩。李家浩楚墓竹简中的“昆”字及从“昆”的字据汗简 古文四声韵“昆” 、 “混”下古文作 者,从而判断郭店简六德 “为 弟也,为妻亦肰(然) ”、 “为 弟绝妻,为妻绝 弟”中的 应释为 “昆”字。其他一些从古文“昆”的字如 ,现在也都得到了正确的认识,应分别释为惃、绲、裩。14李学勤论 公盨及其重要意义结合包山简中的“隋”字和汗简 古文四声韵 “隨”字古文 ,释“ (隨)山濬川 ”的首字为“隨” 。并分析了传抄古文 改从“圣”为从“左”大概

11、是受二者古音相近的影响。15赵平安上博简三德 “毋奡贫”解读据汗简 古文四声韵 三体石经 “傲”字下所收古文 ,认为上博三德 “毋 贫”第二字为读“傲”的“奡” 。并上溯到甲骨文 ,推断 下部所从的“矢”当由“大”写讹而成,同时,还分析了 下部所从的 “夫”亦当由“大 ”变来。16上述几例也是用出土古文与传抄古文互证的精彩例子,值得我们借鉴。另如:张政烺中山王 壶及鼎铭考释 认为“为彝壶”第三字 与汗简作略似;“ (邻)邦难 (亲) ”第一字 上部所从吅是古文 “鄰” ,见汉代碑刻及汗简等书。17张桂光进一步分析“” “盖以两口(表城邑)相邻表意,以文标声” 。18白于蓝郭店楚墓竹简释文正误一

12、例据古文四声韵 “耕”字所收隶定古文“畊、 ”论定 成之闻之中的 应为“耕”字而非原书释文中的“加” 。19九店楚简考释部分根据包山简中同用为人名的 和古文四声韵“达”字所引古老子 ,将“是胃(谓) 日 ”(图板 8)中的 释为“达” 。20何琳仪郭店简古文二考亦据古文四声韵 而释郭店 应为“达”字。 21此外,何琳仪汗简和古文四声韵古文22、黄锡全汗简 、古文四声韵中之石经、 说文古文的研究23汗简 、 古文四声韵中之义云章古文的研究24等从整体上利用出土古文字与汗简 古文四声韵中的传抄古文进行对比研究,均得出与王国维“古文一系的材料与战国文字为一家之眷属 ”类似的结论。陈炜湛碧落碑研究分析

13、碑文书体与字形,研讨了其用字特色。25江梅碧落碑研究也对碑文进行了整理和注释。26杨慧真汗简异部重文的在校订 “利用汉字形、音、义相结合的特点,对汗简异部重文进行了周遍性考察,基本廓清了汗简异部重文的真正面目” 。27国一姝古文四声韵异体字处理讹误的分析 “从异体字整理的角度对释字与其所领被释字的非异体关系(包括通假和误释)进行考析,并据出土古文材料分析字形讹误情况。 ”28近年来,由于郭店、上博等大批量战国楚简资料的研究热潮持续不衰, 汗简 古文四声韵这份传抄古文资料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利用其中的传抄古文与出土古文字互证,是古文字学领域研究的主要趋势。学术界在借助汗简 古文四声韵考释古

14、文字的同时,也利用一些新出材料来考辨传抄古文字的来源和流变过程中发生的讹误。(二)从音韵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汗简 古文四声韵虽然以释形为主,但也有释音者。所以,一些学者开始从音韵学的角度研究二书中的一些问题。王国维书古文四声韵后仅讨论了此书与唐韵 切韵等分韵情况的个别异同之处。29吕朋林汗简音切考校(上) 30汗简音切考校(下) 31将汗简中四百多条音注与广韵反切作比较,帮助人们认识切韵音系和广韵的性质。周祖谟新集古文四声韵与集古文韵辨异根据二者名称不同、上声分韵多寡不同、韵次也不同等推测“集古文韵是因承夏书,而采取与集韵所本的一类的韵书改作而成的,两者非一书不能混为一谈” 。32何琳仪释闧根据“闧”于古文四声韵分属觅和窥字下,而觅是古支部字,窥是古锡部字,觅、窥为叠韵通假。幸赖古文四声韵保存了闧与窥的唯一线索,进而给伯闧父盨“正名”为伯窥父盨。并且举了其他释音的例子,如以纯释谆,以般释班,以雵释雴,以雳释毁等。33又以古文四声韵卷四第三十七號韵“号”作 、 “號”作 ,印证“虐” “唬”通假。34笔者古文四声韵重文间的关系试析中也举了书中大量具有假借关系的古文,如源- 、焉- 、性- 、贤- 等,并举出同时期出土文献或传世文献中的假借用例,与之相印证,同时反映出上古音的一些规律。35在音韵学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