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成本管理成本控制什么是全面成本管理体系TCM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9393949 上传时间:2020-07-2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7.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成本管理成本控制什么是全面成本管理体系TCM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20年)成本管理成本控制什么是全面成本管理体系TCM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20年)成本管理成本控制什么是全面成本管理体系TCM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20年)成本管理成本控制什么是全面成本管理体系TCM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20年)成本管理成本控制什么是全面成本管理体系TCM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成本管理成本控制什么是全面成本管理体系TCM》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成本管理成本控制什么是全面成本管理体系TCM(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什么是全面成本管理体系TCM?公司经营的核心就是满足客户的同时,获得利益。持续获得利润是公司永续经营之根本。满足客格决策来源于企业经营的成本。要降低企业经营的成本,仅仅依靠经营层及财务人员是不够的。 企业的全面成本管理体系TCM(Total Cost Management,TCM)中要体现成本管理中的“三全性”-全员、全面、全过程,从产品的生产管理组织流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艺、每一个部门、甚至生产现场每一个工位操作工,都能参与到成本管理中;同时,强调成本管理的科学性与发挥全员参与改善的主动性相结合,通过成本管理的科学性与全员参与改善的主动性,来达到经营层的要求同基层部门的追求的一致性。推行全

2、面成本管理体系(TCM)不但要体现“三全性”(全员、全面、全过程),而且要将“科学性、主动性、一致性”融入其中。因此,全面成本管理体系就是:以成本管理的科学性为依据,建立由全员参与、包含业管理全过程的、全面的成本管理体系,并汇集全员智慧,发挥全员主动性,让各部门全体员工自主改善不断降低成本,使经营层与各部门员工具有降低成本的一致性,谋求在最低成本状态下,进行生产管理与组织运做。 在全面成本管理体系中,标准成本制度是以设计开发、工程技术人员为核心,财务人员、生产管理人员、采购管理人员的协助下完成。它建立在客观、科学的基础上,能事先预知成本,是成本计划的基础核心部分。所谓在客观、科学的基础建立标准

3、成本,就是从企业的产品生产工艺及管理流程角度出发分析成本的方法。我们可以说:“全面成本管理(TCM)体系的基准是标准成本制度”。 预算体系:企业根据经营班子及企业市场营业部门,对一定时期内产品销售进行预测(或者是已收到订单),根据预测结果由各部门管理者提出自己部门的支出,再经财务总监(或经理)及经营班子审核后,确定支出项目及各项目的费用。随后,在财务经理的监管下,各部门管理者在各项目范围内使用。执行制度是在预算体系下,建立相互监督制衡的监督执行机制。预算与执行体系由财务部门牵头各部门参与共同建立与维护,它同标准成本制度共同完成成本计划(PLAN阶段)。可以说:“全面成本管理(TCM)体系的控制

4、是预算与执行制度”。 在全面成本管理体系中,费用(成本)发生后的实绩记录、成本核算与成本差异分析,基本上由财务部门人员进行,即图示1中虚线部分,在我国一般企业对此都有基本制度。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记录已发生过的经济行为的数据、结果,因此,通过成本核算去管理成本是无法事先获取成本的信息。但是成本核算是成本执行与确认阶段(DO阶段与CHECK阶段),是所有成本管理的平台,没有了成本核算,成本管理也就没有了依据,可以说:“全面成本管理(TCM)体系的平台是成本核算制度” 摸拟公司制度:将公司内部各部门(或内部对成本影响大的部门)以类似公司经营方式进行成本管理,从而使成本控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变成

5、各部门的一项基本工作。将成本控制的职责和业绩目标落实到各现场单位;让现场单位的各员工追求低成本的生产方法, 建立起经济成本控制方法。通过摸拟公司制度,使成本控制工作由财务部门及高层关注、转化为中低层的日常管理控制。可以说:“全面成本管理(TCM)体系的载体是模拟公司制度”。 一流企业所要求的报价资料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部分企业同海外企业交往中,逐渐知道了标准成本概念。例如与欧美或日本制造商有业务往来的话,会发现对方要求供应商提供的报价单上有许多详细的项目,如: 原材料单价 原材料损耗率 设备加工费 人员加工费 材料管理费 间接管理费 运输包装费 税率 利润 等等 最后一项为报价。他们的这种报价

6、要求,是建立在标准成本制度上的,将来商议采购合同时就可以逐项目进行谈判。另外可以看出这些项目实际上反映了产品的生产流程。以下事例将帮我们更好地了解标准成本。 某产品设计用了20个38mm的螺丝,该螺丝用电动螺丝刀来紧固,按IE(工业工程)的标准时间得知,用电动螺丝刀紧固一个螺丝需要3秒,该公司人工费用5元/h,该产品仅紧固螺丝的标准人工成本为:20个3秒5元/3600秒0.08元. 要建立标准成本制度,就要在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工艺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制定出每道工艺对应的成本,以及将企业管理间接费用按一定规则分摊到产品上。因此,在建立标准成本制度时,设计开发、工程技术人员将成为核心。同时,通过

7、标准成本的建立,提前预知产品的成本,为预算、为生产组织提供成本基准,从PDCA管理循环角度出发,它属于成本管理的计划阶段(PLAN阶段)。 (有关TCM详细资料请参阅本公司网页“知识库”中相关内容) 建立全面成本管理TCM体系后全员参与改善事例介绍建立全面成本管理TCM体系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全员参与成本管理与改善,下面是某公司在实施TCM后的一个改善成果。 在封箱工位,实施TCM后,由于成本管理落实到基层员工的日常工作,消耗品的成本大幅度降低。 1、通过标准化使胶带的使用量降低7%,相应地成本也就降低 7%。 2、改变供货商,经多次测试,换用另一牌号的产品。购入单价 从17.8元/卷,降为14.

8、5元/卷(长度相同)。成本降低18.5%. 该企业每月用量4000卷左右,2次改善在一年间成本降低总额为: 4000卷17.8元/卷7%4000卷(17.8-14.5)元/卷 12月 =218,208元/年 事例虽小,如果没有实施全面成本管理TCM体系,没有基层员工的参与,胶带的改善也不会存在,年二十余万元的费用继续浪费。象这样的改善往往只有在全员参加的成本管理中才会出现,如果仅仅是经营层或财务人员进行成本管理,类似问题是很难发现,自然浪费将继续发生下去。 重要的是构筑TCM体系,在体系中各班组、工段的使用面积、消耗品、损坏零部件的金额等等纳入到成本管理中,培养全员以最低的成本运做的意识,如:

9、能用150平方米做好工作,绝不使用160平方米,那么,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优势就被打造出来!“改善”是一种经营理念在国内不少企业管理者看来,“改善”是小打小闹的玩意,对企业来说意义不大,企业需要流程再造、需要TPM(全面生产管理)、需要6SIGMA,但“改善”实际上是一种经营理念,是企业文化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改善是一种经营理念美国MBA教材这样写到:日本人用“改善”一词来描述永无休止的改进过程不断制定并达到更高目标。在美国,则用TQM、零缺陷和6来描述类似的努力。1993年版牛津英文词典中这样定义“改善(KAIZEN)”:一种企业经营理念。用以持续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与人员的效率等。 国内不少企

10、业经营、管理者热衷于借助科技上的突破、最新的管理思想或最新颖的生产技术,来进行大步伐的革命性改变。虽然这种创新式的改革也能带来一个充满戏剧性、令人瞩目、感受到实质的成果,但是创新是一触即发式、有风险、并且它的成果经常有争议。而且,毕竟科技上的突破、最新的管理思想或最新颖的生产技术并不是经常有的,有些管理思想也并不适合国内的企业现状。比如6SIGMA,对国内目前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全面的6SIGMA是无法触及的。一定要推行,结果就是事倍功半,甚至半途夭折。 相对于一触即发式的创新思想而言,改善思想所带来的效果许多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效果。但改善的步伐虽然是一小步一小步、阶梯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

11、带来戏剧性的重大成果。改善思想要求每一位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要以相对较少的费用来改进工作方法。而这种运用常识的方法及低成本的改善手法,即能确保阶梯式的持续进步。长期而言,所积累的大成果足以获得回报。“改善”也是一种低风险的方式,因为在改善的过程中,如果发觉有不妥当之处,管理人员随时都可回复到原来的工作方法,而不需耗费大成本。事实上,许多“独特的日本式”管理,如:TQC(全面质量管理)、QCC(品管圈)等都可以浓缩成一个名词“改善”来表示。日本式的TPM管理、美国式的6SIGMA管理的核心部分:TPM课题、6SIGMA课题的实际上就是一个改善课题,通过改善来达到良好的成果。 达标被动式的管理思想

12、过多的达标要求会损害企业自身主动改进的精神,会消弱企业干部积极改进的工作意识 国内许多企业强调达标。所谓“标”无非是国际、国家或者上级主管单位、行业协会制定的标准、要求,达到了这些标准或要求就是达标。标准达到后,就一直等(!)下一个标准的出台,如果没有新的标准的出台,企业就没有管理提升的意愿。有一次笔者去指导一家企业,某车间主任说,我参观过几家优秀的企业,现场管理得非常好。看到这位主任所管的车间现场的混乱状况,笔者问道,既然参观了优秀企业的现场管理,为什么你不在车间里推行这些好的管理方法呢?这位主任的回答是:公司企管部没有要求。明明知道现场有问题,但因为上面没有要求就不去改进,这就是国内许多企

13、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达标”思想。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因为行政部门会逐步减少对企业的干预,来自国家、上级主管部门的标准、规定会逐渐减少,如果企业仍然保留这种“达标”思想,无疑将会面临越来越沉重的竞争压力。 上级制定的标准、规定不是针对某企业、某车间的,而是对许多企业共性的要求,比如要求设备安全、完好,但具体到本企业某台设备,什么是真正的安全?什么是真正的完好?一套设备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阀门,如何操作才是安全?仅靠工人的记忆进行操作能保证安全吗?许多优秀的外资企业没有什么设备“达标”之说,只强调对每台设备都要管理人员自己制定出十分有效的管理方法(当然需要借鉴以前的经验),与要求进行设备管理达标的

14、国内许多企业相比,现场设备实际的管理状况差距之大,实在让我们感到汗颜。“达标”意识造成企业管理没有个性,各企业千篇一律地按上级制定的标准指导工作,但各企业因人、环境、文化的不同,即使同类型的企业,在实际工作其管理也不尽相同的。 在国内许多企业,达标的思想不仅存在于企业的重大管理决策上,而且在日常管理中也是如此。许多企业对现场干部的考核中有各种各样的指标,例如,吨耗指标(生产一吨产品允许消耗的各种材料或能源),只要在半年内或一年内实际消耗数值在吨耗指标以内就是好的,在吨耗指标以外就是差的。所强调的是吨耗指标这条相对静止的线,比这条线好就是达标。不去关心整个过程的变化趋势:是逐月越来越好?还是越来

15、越差?还是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这实际是一种静态管理的思想。海尔提出每天进步一点点,这是一种动态管理思想,不只是与吨耗指标这条线比较,更重要的是与历史比较:与去年比较、与上月比较、与昨天比较!在动态管理上,优秀的制造型企业几乎莫不如此。 此外,当重点强调吨耗指标这条线时,各级管理者就会讨价还价,想法要求降低这条线。而如果重点是改善的动态管理思想时,各级管理者将会致力于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此时,吨耗指标的达成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改善主动式的管理思想改善是一种开放式的管理,追求比现状更好: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质量更好、交货期更短,至于如何达到的方法没有规定,需要每个人贡献出自己的智慧 与达标思想不同

16、,改善思想所强调的是越来越好,“标”固然重要,需要的“标”当然要去达到。但更重要的是持续不断的改善意识,追求更好的意识! 当企业经营管理者认识到改善的意义,刻意培养改善文化时,各级管理者一定会一改“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状况,努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高。 达标大都是封闭式的管理,只要求按标准、规定的去做就可以,容易束缚人的思维;改善却是一种开放式的管理,追求比现状更好: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质量更好、交货期更短,至于如何达到的方法没有规定,需要每个人贡献出自己的智慧。 改善意识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笔者刚出任某世界500强公司在国内最大的部门制品制造部时,1000多人的部门月人均改善提案件数只有0。07件。一年后达到月人均3件,月改善提案数量上升40多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