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崇拜与礼制文化.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9389082 上传时间:2020-07-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0.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祖先崇拜与礼制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祖先崇拜与礼制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祖先崇拜与礼制文化.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祖先崇拜与礼制文化【摘 要】祖先崇拜灵魂不灭的思想支配着宗法祭祀活动。祭祀活动是“礼”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形式化。形式化的礼仪体现宗法观念中“亲亲”、“尊尊”、“忠孝节义”的传统思想意识。 /2/view-13088249.htm【关键词】宗法文化;祖先崇拜封建宗法制度是宗族、家族内部以父系血统为权力中心的家长制,它有大宗世系和小宗世系。体现宗法的实体是宗族。而在中国中古时期,中国宗族建设则历经两次变革,第一次是在汉晋时期,第二次是在宋元时期。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全面提倡宗法伦理,推崇伦常道德,使得宋代宗族建设民间化,一类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个体小家庭;一类是世代同居的共产大家庭,如范氏义庄

2、。冯天瑜著中华文化史里,宋以后的宗族组织“既不同于殷周时期以政治与血缘关系高度统一的宗法组织,也不同于东汉以后讲究出身门第的门阀世族以及割据一方的豪强组织,它是民间自发组成的以男系血统为中心的基层组织。”这也使得在意识形态领域“三纲五常”“三从五德”“忠孝节义”为核心内容的宗法思想对族人和广大的农民的统治更加严密。一、祖先崇拜在原始初民社会里,存在着血缘关系和风俗习惯,无需论证,而宗教、法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原始人相信万物有灵,由此产生的灵魂和鬼神观念,形成祖先崇拜,并构成中国人传统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远祖崇拜是后世圣贤崇拜的源头;近世崇拜则是后世宗法文化的先导。也可以说,是我国特有

3、宗教的形成方式。祖先崇拜是宗教祭祀的重要活动。它表现为祭祖之风盛行。祭祖主要分为墓祭和家祭两种。祭祀活动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只是针对专门墓主的祭祀则形成于唐代。开元二十二年(734)将寒食(清明)上墓编入五礼。据东京梦华录卷七清明节记载,士庶“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其他一些节日,也往往是宗族举行墓祭的日期。如“岁孟春,率宗族拜省世墓。”中元节,“祭祖宗,寓预报秋成之意”“都城之人有就家享祀者,或往坟所拜扫者”。墓祭分为宗族墓祭和家族墓祭两种形式,一般先举行宗族墓祭再举行家族墓祭。现代家族墓祭是每个家族、家庭必须分派几名代表参加和出一份祭品,交由墓祭的主要负责人共同管理使用,祭祀完毕后将祭品

4、平分。墓祭时由宗族、家族中的男性长辈来执行,其他成员按辈份高低依次向祖先行跪拜礼,一般为两跪六拜。宗族墓祭是一次大的祭祖聚会,不同地区家族聚在一起,相互问候、叙旧或相互认识,并宣读、查看家谱,了解本族的来龙去脉,使宗族的凝聚力在无形之中得以加强。通过祭祖活动,使以父权、夫权、族权、神权为核心的宗法观念得以强化,后世子孙慎终追远。举行家祭的节日主要有“中元节”、“中秋节”和“春节”。春节是家祭中最隆重的祭祖活动,祭祀从除夕早上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五。在这期间一日三餐都要上香、烧纸钱、上祭品,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叩头跪拜,行三跪九拜之礼。除夕夜香火一直不能熄灭,必须一直要燃到新年的早晨。另外,除夕夜、大年

5、初一早晨以及大年初五的早晨,还必须到社庙祭庙后再回家举行家祭。春节时的祭品是最丰富的,除了各种糖果饼干、水果之外,还有年粑、汤圆和糕点。其他节日的祭祖活动没有这么繁琐,一般在当天举行,同样一日三餐都要上香、烧纸钱、上祭品,每个家庭成员行一跪三拜之礼,而且在当天晚上也要到社庙祭庙之后再回家举行家祭。家祭时用的祭品必须时新煮的饭菜,其他的随季节而定,“二月八”时没什么水果,一般都用糖果饼干之类作祭品;“火把节”和“中元节”时主要的祭品时各种瓜果,大多以梨、玉米为主,再加上个种糖果饼干。此外,不固定的家祭一般在红白喜事时举行,如生孩子喝满月酒时要举行家祭,向祖先报告家里添丁的喜事,同时祈求祖先保佑孩

6、子平安健康地成长;娶媳妇嫁姑娘时要举行家祭,祈求祖先保佑新人和睦、家庭幸福;办丧事时夜要举行家祭,一方面是哀悼死者,另一方面则是请求祖先接纳死者的亡魂。这几种家祭也比较隆重,除了上香、烧纸钱、上祭品之外,最重要的是要保证香火彻夜不熄。最繁琐的要数丧事时的家祭,一般要从人死之日起一直持续到丧礼之后,这期间每日都要祭拜,之后逢“七”必祭。在家祭活动中,所有的祭祀程序如上香、上祭品,都由父亲来执行的,如果父亲不在,则由长子来执行,依此类推,不能逾越。如果父亲不在,而孩子又较小,则由母亲在一旁指导,或是请家族的其他男性来帮忙。妇女不能执行家祭,只能参加跪拜。由此可见,虽然妇女在家庭中地位大为提高,但男

7、尊女卑的宗法观念仍根深蒂固于人们思想意识中。二、礼制文化中的宗法观念宗法观念在其形成演变过程中,由夏商时期宗法伦理核心思想的天神观念到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划分人伦秩序,以及先秦孔子发挥“周礼”得以构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再由董仲舒儒生们通过“天人感应”而推出“三纲五常”,最终形成完备的宗法伦理体系。二程遗书称:“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礼。”究其本质,宗法伦理就是“礼”。而“礼”实际上就是在吸纳原始氏族体系的组织原则(巫术、礼仪、宗教)上,经过父家长制锻造,在周代最终形成的一整套行为规范。也可以说,礼制是制度化的伦理,是

8、伦理观念在行为上的形式化和具体化。朱熹注论语曰“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礼”起源于手势语言。血缘关系、礼仪风俗、原始宗教和习惯法四种力量直接制约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在四种力量相互制约平衡的作用中,哪些因素得到优先发展,就成为史前国家文化的道路方向:原始宗教特别发达的地区就会出现类似后世政教合一的政权国家;原始习惯法得到优先发展的地区,可能出现早期法制国家;在原始风俗礼仪特别盛行的地方,就出现礼制国家。中国古代自然神人格化的不充分,导致的结果是使整个民族缺乏宗教热情;相反,在中国古代由于大量手势动作语言,最终转化为礼节仪式,使得中国礼仪风俗特别发达。仪礼?十七篇是手势语言的总汇。“礼”

9、的灵魂是宗法遗存。恩格斯说“任何宗教都不是别的,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支配着人们的那种外界力量在人脑中的反映”,只是“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非人间的力量形式”。在丧葬中,宗法观念具体体现在丧服和服丧期限不同的礼文化中。仪礼?丧服中把人际关系与服丧分为五等,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与死者亲属关系不同,礼仪也不同。“父传曰:为父何以斩衰也?父至尊也。父为长子,传曰:何以三年也?正体于上,有乃将所传重也。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族也。”3作为长子需要为父守三年之孝即“斩衰三年”。这种宗法观念体现在丧礼与丧服上。现在丧礼仍与死者血缘亲疏关系不同而定,子女为父母服丧即“披麻戴孝”,服丧期

10、限为三年;其他亲属成员的丧服按亲疏关系依次简化。在父母过世下葬,在死者嘴里放一块银元放入即“饭含”之礼,据说这样能保证祖先灵魂不灭。三、结语作为宗法祭祀灵魂的祖先崇拜,以及在祭祀中“礼”文化细化,成为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内涵的一部分。宗法文化的尊卑祭祀,以及礼乐从外在社会规范实现宗法的等级秩序影响深厚。参考文献:1杨建宏.论宋代民间丧葬、祭祀礼仪与基层社会控制J.长沙大学学报,2006,7(4).2申小红.略论宋代的宗族自治J.历史研究.3钱宗范.论中国宗法文化的研究、教学和改造J.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6,6(2).4都樾.略论宋代宗室的宗法文化特征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0,3(16).5冯天瑜.中国文化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常金仓.穷变通久文化史学的理论与实践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