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用、征信与法》第一章导论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933370 上传时间:2017-10-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人信用、征信与法》第一章导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个人信用、征信与法》第一章导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个人信用、征信与法》第一章导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个人信用、征信与法》第一章导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个人信用、征信与法》第一章导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个人信用、征信与法》第一章导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人信用、征信与法》第一章导论(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引言1.1 问题的提出开始思考这一论题是在 2000 年初。长期在银行工作,让我对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问题非常关注,并尝试对中外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进行比较。首先,中外银行的不良资产不是量的差异,而是质的差别。美国银行业长期以来总体的贷款拖欠率基本上保持在 3-5%,实际损失率在 1%左右 1。但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占比长期在两位数(见图 11) 。10%的贷款损失率意味着银行至少要有超过 10 个百分点的存贷款利差才能生存,而这对一个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水平从理论上来说意味着他们没有资格存在下去。12.2847.718.95026.10 10 20 30

2、 40 50中中(1998)中中(1999)中中中中(1998)中中(1999)中中(2002)图 1 1 亚 洲 各 国 不 良 贷 款 情 况 比 较数据来源:来自中国人民银行2002 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按五级分类标准为 26.1,按四级分类标准为 21.4%;为 BIS 专家估算值,见 BIS POLICY PAPER NO.6-August 1999;来自 IMF; 来自泰国银行2000 年监管报告 ;日本大藏省公布的日本 146 家银行自查统计数字,见谢杭生“日本的不良债权及处理方式” (国际金融研究1998 年第 6 期)其次,与许多国家不同的是,高水平的不良资产占比并没有让中

3、国的银行大量倒闭,相反在不良资产问题并没有缓解甚至还在攀升的情况下,中国银行业仍然运转良好,业务继续高速增长。实际上发放收不回的贷款,在让银行背上包袱的同时也为经济增长注入了额外的资源,它让原本按照正常的商业原则不可能维持下去的生产经营活动得以继续,使经济能取得更高的增长率,反过来又为银行的业务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在一定的时期内是一种正反馈关系。然而从长远看,这又是一种透支行为,最终需要承担代价。金融危机就是一种1 按照美 FFIEC (Fede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xamination Council)公布的资料,美国商业银行从 1985 到 2003 年

4、一季度拖欠 3 个月以上的逾期贷款最高为 6.33(1999年 1 季度,主要是商业不动产贷款逾期率达到创纪录的 12.57) ,最低为 2.06(2000年 2 季度) ,贷款实际损失率最高为 1991 年 4 季度的 1.86,最低为 1995 年 1 季度的0.39。按贷款种类分,信用卡贷款的损失率最高,在 27之间,不动产贷款的损失率较低,只有 0.041.46。参见 http:/www.federalreserve.gov/releases/chargeoff/方式。从银行业的实际运作来看,期待银行在经济增长的背景下通过发放新贷款来盘活旧的不良资产是不切实际的,少有成功的例证。超过银

5、行自身核销能力的不良资产最终需要有人来承担代价。中国 1999 年实施的不良资产大规模剥离也是其中一种方式。第三,在中国银行业对机构特别是给国有企业的贷款难以找到降低不良率的背景下,增加对个人的贷款是不是一条出路呢?正如张杰所指出的,国有银行不良债权本身既包含着外部化了的一部分社会收益,也反映了国有银行作为政府部门在提供私人金融产品时所必然伴生的效率损失,而这是国有银行自身的资本结构和产权结构以及外部条件所决定了的。 【1】 因此,国有银行不良债权问题至今没有找到破解困局的良方,而借着长期形成的国家、集体与个人不对等的地位,把希望寄托在对个人授信上。企业(法人)还不了债可以关门走人,个人(自然

6、人)在生存期间将长期受到债务的束缚,逃债的代价要高昂很多 2,对个人放款有可能会安全很多。实际上,国外银行对个人的贷款一般都占到贷款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中国银行业近几年已经是把增加个人贷款放在突出的位置,作为降低总体不良贷款率的一条途径,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中国银行业近几年已经把增加个人贷款放在突出的位置,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从 1997 年末的不足 0.3%上升到 2002 年末的7.6%,2001 年的个人消费贷款增加额占到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额的 21%(表 1-1) 。2001 年末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 6179 亿元,占 9.6%,其

7、不良贷款率不到 1%,对降低其总体的不良贷款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3。那么,中国的个人信用应该如何规范呢?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表 11 19972002 年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情况表年 度个 人 消费 信 贷余 额各 项 贷 款余 额 占 比个 人 消 费信 贷 年 增长 额各 项 贷款 年 增长 额占 比1997 172 74914 0.23% 1998 472 86524 0.55% 300 11610 2.58%1999 1397 93734 1.49% 925 7210 12.83%2000 4265 99400 4.29% 2868 56662001 6990 112314

8、6.22% 2725 12914 21.10%2002 10669 139803 7.63% 3679 27489 13.38%*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年报及 2002 年 2 月 10 日金融时报有关数据整理而成。2 也不尽然,破产就是解脱的途径。对于企业还是个人债务对债权人更为安全,也有不同的意见,本书在后面将专门讨论。3 到 2003 年 5 月,中国工商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到 2798 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0.21。参见金融时报2003 年 6 月 9 日第一版。最初,我主要关注的是个人征信问题,几乎是把个人征信等同于个人信用制度。的确,怎么强调个人征信在规范个人信用中的作用

9、都不过分,近几年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一份真实、完整地反映个人信用行为的纪录,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力是非常强大的。但是个人征信是难以孤立地运作的。当一个社会的信息还难以自由地流动或者说人们还没有普遍接受信息的自由流动时,当许多信息还在为某些政府部门所垄断作为行使权力的基础时,个人征信实际上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上海资信公司运作以来面临的尴尬就是很好的例证。4另一方面,在个人信用交易中,个人作为信用的需求者、消费者,可能因为他的偿债能力或者机会主义行为而损害到债权人的利益;但同时他在向大公司申请借款时,又是个典型的弱者,有可能被迫接受许多苛刻的条件。历史上关于个人信用的法例更多地从保护个人借款

10、者的利益出发,比如限制利率,限制追账行为。 【2】 如果个人信用制度没有考虑个人信用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问题,显然是不完善的。再者,个人信用交易还涉及到其他许多方面,比如适当的个人信用工具,文化对个人信用消费的认可等等。所以,个人信用制度是一个包含广泛的规则体系,仅仅强调某一方面是不够的。在研究中我希望对个人信用制度作尽可能多方面的探讨,但远远不可能穷尽。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来信用成为了一个最为热门的话题,引起了最为广泛的关注,信用列入了中央政府的重要工作议题,地方政府专门发文要抓信用建设,各地有所谓的信用工程,老板信用不离口,百姓和学者在呼唤信用。然而人们广泛关注的信用与经济学中理解为借贷的

11、信用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作为人们热门话题的信用简单地说就是人们交往中的互信或者说信任、信誉问题,我将之称为广义的信用,而经济学中理解为借贷的信用我称之为狭义的信用) 。人们普遍理解的信用含义与作为经济学范畴的信用的极大差异,为论题的研究带来了相当的困难。怎样定义信用将有不同的研究路径。如果不理会经济学中已经广泛使用的作为借贷的信用的含义,从互信或信任、信誉的含义上(也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信用)来重新定义经济学的信用范畴,这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还很可能造成相当的混乱,也有可能使研究背离选择这个论题的初衷。如果研究中对人们普遍理解的信用不作出解释,回避它,仅仅探讨作为借贷的信用,立论将会非

12、常的苍白。实际上作为借贷的信用更离不开信任、信誉这些普遍的问题。在研究中,本书将采取一种折衷的办法,为了避免混乱,本书将承接经济学对信用的界定,在与借贷比较接近的意义上来定义信用。与此同时,对广义的信用也将进行一些探讨和解释,但为了避免混乱,这个意义4 上海资信公司 2001 年 7 月开始运作以来,采集了 240 多万人的个人信用信息,几乎覆盖了上海市区有信用消费能力的人群的一半,并在全市建立了 240 多个查询网点,但到 2001年底,系统累计接受查询 14 万余次,平均每个查询网点每日接受查询不到 3 次,公司连年亏损,根本难以做到商业化运作。转引自南方金融2002 年 4 期林平关于我

13、国个人征信系统建设的模式探讨上的信用将用“诚信”来表述。1.2 关 于信用范畴信用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字眼。 辞海列出了“信用”的三种释义:一是信用使用;二是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对它的信任;三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信用对应的英语词汇 credit,来自拉丁语动词“credo”一词,它的意思是“我相信(I believe) ”。而拉丁语的 “credo”一词,又来源于“crad”和“do” 。Crad 这一名词的梵文解释为信任,而 do 是拉丁动词“我给予(I place) ”的意思。因此,信用一词的原始意思是“我给予信任(I place trust) ”。而信用作为一个经济学范畴,从

14、已掌握的文献看,缺乏一个严格的定义。从狭义到广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信用即借贷。信用是指借贷行为,这种借贷行为的特点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信用定义为资本运动的特殊形式。 “信用,在它的最简单的表现上,是一种适当的或不适当的信任,它是一个人把一定的资本额,以货币形式或以估计为一定货币价值的商品形式,委托给另一个人,这个资本额到期一定要偿还。 ”。“这个运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一般地说就是贷和借的运动,即货币或商品的只是有条件的让渡的这种独特形势的运动

15、。 ”【4】 但马克思并不是简单地把信用等同于借贷活动,他是从生产关系或者说制度的层面来考察信用的。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 年草稿)中指出:“稍微发达的信用在以前任何一种生产方式中都没有出现过。在以前的制度下也有过借和贷的事情,而高利贷甚至是洪水期前的资本形式中最古老的形式,但是借贷并不构成信用,正如各种劳动并不构成产业劳动或自由的雇佣劳动一样,信用作为本质的、发达的生产关系,也只有在以资本或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流通中才会历史地出现。”【5】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也是把信用解释为借贷:“提供信贷意味着把对某物的财产权给以让渡,以交换在将来的某一特定时刻对另外的物品的所有权。 ”

16、【6】在经济学、金融学中,有时人们是更狭义地使用信用的概念。信用只是借贷的一种,他们把信用贷款与抵押贷款区分开来,消费信用(consumer credit)与消费贷款(consumer loan)区分开来。信用贷款是完全以借款人的信用为保证,即借款人的品德和财务状况,预期未来收益及过去的偿债记录而发放的。它更符合信用的原始意义:我信任你,所以借给你。消费信用是购买前赋予消费者赊账的能力,一旦赋予,消费者就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运用。而消费贷款更正式,需要申请和达成相应的贷款条件,通常用于特定的用途,并有确定的还款计划。 【7】2.信用是不同时间间隔下的经济交易行为或债权债务关系。曾康霖等在信用论一书中对信用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他们认为,在当代,货币借贷只是信用形式之一,除了货币借贷,还有商品的赊销、货款的预付、实物租赁等。它们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者资产的相对转移,这种转移与商品交换不同的是在于不同时进行,而是有一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