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系统常用的数学模型及其转换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9319473 上传时间:2020-07-21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5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续系统常用的数学模型及其转换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连续系统常用的数学模型及其转换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连续系统常用的数学模型及其转换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连续系统常用的数学模型及其转换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连续系统常用的数学模型及其转换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连续系统常用的数学模型及其转换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续系统常用的数学模型及其转换课件(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补充,连续系统常用的数学模型及其转换,1微分方程及传递函数的多项式模型,在MATLAB 语言中,可以利用分别定义的传递函数分子、分母多项式系数向量方便地加以描述。例如对于(2-2)式,系统可以分别定义传递函数的分子、分母多项式系数向量为:,例1 已知系统传递函数为 利用MATLAB将上述模型表示出来,并将其建立在工作空间中。,解:,补充知识:MATLAB的基础知识,一. MATLAB简介,MATLAB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超强的数值运算功能。在MATLAB里,有超过500种的数学、统计、科学及工程方面的函数可供使用,而且使用简单快捷。由于库函数都由本领域的专家编写,用户不必担心函数的

2、可靠性。 2)语法限制不严格,程序设计自由度大。例如,在MATLAB里,用户无需对矩阵预定义就可使用。 3)程序的可移植性很好,基本上不做修改就可以在各种型号的计算机和操作系统上运行。 4)强大的数据可视化功能。在FORTRAN和C语言里,绘图都很不容易,但在MATMB里,数据的可视化非常简单。MATIAB还具有较强的编辑图形界面的能力。 5)丰富的工具箱;由各学科领域内学术水平很高的专家编写的功能强劲的工具箱,使用户无需编写自己学科范围内的基础程序,而直接进行高、精、尖的研究。,二. MATLAB的工作环境 启动MATIAB6.x后,显示的窗口如图所示。,而选中命令窗口中View菜单的“Do

3、ck command Window”子菜单又可让命令窗放回桌面(MATIAB桌面的其他窗口也具有同样的操作功能)。,窗口中的符号“”,表示MATIAB已准备好,正等待用户输入命令。用户可以在“”提示符后面输入命令,实现计算或绘图功能。,在命令窗口中,可使用方向键对已输入的命令行进行编辑,如用“”键或“”键回到上一句指令或显示下一句命令。,(3)工作空间窗口“Work-space” 工作空间指运行MATLMB程序或命令所生成的所有变量构成的空间。每打开一次MATLAB,MATIAB会自动建立一个工作空间。,(4) 命令历史窗口“Command History”,例2 已知系统传递函数为 利用MA

4、TLAB将上述模型表示出来。,解:其MATLAN命令为: num=7*2,3; den=conv(conv(conv(1,0,0,3,1),conv(1,2,1,2),5,0,3,8); sys=tf(num,den),2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增益模型,在MATLAB里,用函数命令zpk( )来建立控制系统的零极点增益模型,或者将传递函数模型或者状态空间模型转换为零极点增益模型。zpk( )函数的调用格式为:,sys=zpk(z,p,k),函数返回的变量sys为连续系统的零极点增益模型。,例3 已知系统传递函数为 , 利用MATLAB将上述模型表示出来。, k=5; z=-20; p=0,-4.6,

5、-1; sys=zpk(z,p,k) 结果: Zero/pole/gain: 5 (s+20) - s (s+4.6) (s+1),解:,3状态空间模型,在MATLAB中,用函数ss( )来建立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或者将传递函数模型与零极点增益模型转换为系统状态空间模型。ss( )函数的调用格式为: sys=ss(a,b,c,d),函数的返回变量sys为连续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函数输入参数a,b,c,d分别对应于系统的A,B,C,D参数矩阵。,例4 已知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为,利用MATLAB将上述模型表示出来。 P41 作业2-2,解: a=2.25,-5,-1.25,-0.5; 2.25

6、,-4.25,-1.25,-0.25; 0.25,-0.5,-1.25,-1; 1.25,-1.75,-0.25,-0.75; b=4;2;2;0; c=0,2,0,2; d=0; sys=ss(a,b,c,d),4. 三种数学模型之间的转换,(1) 控制系统模型向传递函数或零极点增益形式的转换,1.状态方程向传递函数形式的转换,num,den=ss2tf(A,B,C,D,iu),iu用于指输入量序号,对于单输入系统iu=1;返回结果num为传递函数分子多项式系数,按s的降幂排列;相应的传递函数分母系数则包含在矩阵den中。,为了获得传递函数的形式,还可以采用下述方式进行,即: G1=ss(A

7、,B,C,D); G2=tf(G1),例5 已知连续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如下,求相应的传递函数模型。, a=2.25,-5,-1.25,-0.5; 2.25,-4.25,-1.25,-0.25; 0.25,-0.5,-1.25,-1; 1.25,-1.75,-0.25,-0.75; b=4;2;2;0; c=0,2,0,2; d=0; T=1; num,den=ss2tf(a,b,c,d,T); sys=tf(num,den),2.模型向零极点形式的转换,其基本格式为: z,p,k=ss2zp(A,B,C,D,iu) 状态方程模型转换为零极点模型 z,p,k=tf2zp(num,den) 传递函

8、数模型转换为零极点模型 G1=zpk(sys) 非零极点模型转换为零极点模型,例6 已知连续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如下,将其转换成零极点形式。,(2)系统模型向状态方程形式的转换,其基本格式为: a,b,c,d=tf2ss(num,den) a,b,c,d=zp2ss(z,p,k) G1=ss(sys),例7 已知系统传递函数为 利用MATLAB将上述模型转换成状态空间模型。,(3)约当规范状态方程的实现,在MATLAB中提供给用户一个规范实现函数canon,以进行线性定常系统模型sys的规范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实现.,其基本格式: G1=canon(sys, modal) 同时,规范实现函数cano

9、n还可以返回状态变换阵T G1,T=canon(sys,modal),例8 现代控制理论 教材P46-47 试用canon函数将下列状态空间表达式化为约当标准型。,在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中变换后的状态空间表达式为:,解: A=0,1,0;0,0,1;2,3,0; B=0;0;1; C=1,0,0; D=0; sys=ss(A,B,C,D,1); G1,T=canon(sys,modal),控制系统建模的基本方法,1. 解析法建立数学模型,如:现代控制理论,例 试列写如图所示RLC的电路方程,建立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解:根据电路定律可列写如下方程:,2. 实验建模法,自动控制原理P131,一.正

10、弦信号产生器,在进行频率响应实验时,必须提供适当的正弦信号产生器。对于大时间常数系统,实验所需要的频率范围约为0.00110赫兹;对于小时间常数系统,实验所需要的频率范围约为0.11000赫兹。正弦信号必须没有谐波或波形畸变。,二由Bode图求最小相位系统传递函数,为了确定传递函数,首先要画出实验得到的对数幅值曲线的渐进线。渐进线的斜率必须是20分贝/十倍频程的倍数。 图2.2-1表示了0型、型、型系统的对数幅值曲线,同时也表示了频率与增益K之间的关系。,2.2-1,三频率响应法建立系统传递函数模型举例,例 用实验方法测得某系统的开环频率响应数据表2-1。试用表中数据建立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模型

11、G(s)。,解 (1)由已知数据绘制该系统的开环频率响应的Bode图。,(2)20dB/dec及其倍数的折线逼近幅频特性,如图中折线。得两个转折频率。,求出相应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为:,(3)由低频段幅频特性知道: 所以K=1。,(4)由高频段相频特性知,相位滞后已超过-1800,且随着增大,相位滞后加大,显然该系统存在纯滞后环节 ,为非最小相位系统。,(5)设法确定纯滞后时间值。查图中 而按所求得的传递函数,应有,解得:1=0.37s。,再查图中,解得:2=0.33s。,(6)最终求得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模型G(s)为:,3控制系统建模实例,独轮自行车实物仿真问题 1问题提出,2.3-1,2.3

12、-2,控制理论中把此问题归结为“一阶直线倒立摆问题”(如图2.3-3所示)。,2解析法建立该系统数学模型,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在水平x轴方向满足:,2)摆杆重心的水平运动可描述为:,3)摆杆重心的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可描述为:,4)摆杆绕其重心的转动方程为:,整理式(2)和式(6),3模型简化,因为摆杆是均质细杆,所以可以求其对于质心的转动惯量.设单位长度的质量为 ,取杆上一个微段dx,其质量为 ,则此杆对于质心的转动惯量有:, 当小车的质量M=1kg;倒立摆的质量m=1kg ;倒摆长度2 =0.6m;重力加速度g=10m/s2时得:, 若只考虑在其工作点附近0=0附近(-100100)的细微变化,则可以近似认为:,其等效动态结构图为:,设系统状态为:,本章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