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章大学生认知心理知识分享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9306394 上传时间:2020-07-21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1.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章大学生认知心理知识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三章大学生认知心理知识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三章大学生认知心理知识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三章大学生认知心理知识分享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三章大学生认知心理知识分享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章大学生认知心理知识分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章大学生认知心理知识分享(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大学生认知心理,一、感觉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 觉、嗅觉、肤觉(温觉、冷觉、触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假如没有了感觉?) 基本特征:感觉的适应、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感觉的补偿与发展,感觉剥夺实验 被试:自愿报名的大学生,每天的报酬是20美元 要求被试尽可能长时间的躺在实验室的的床上,期间通过各种措施剥夺被试的各种感觉。(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吃喝由助手安排。实验装置如下图

2、所示。 实验中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 这说明人们日常生活中,漫不经心地接受各种刺激,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种感觉是很重要的,感觉的相互作用 相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分为: 同时性对比: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感受性的变。如左手泡在热水盆,里右手泡在凉水盆里,然后双手同时放在温水盆里,结果左手感觉凉右手感觉热 继时性对比:指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受性变化。如先吃苦药,后吃糖,就觉得糖特别的甜 不同感觉的相互

3、作用,一般规律是: 弱刺激能够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联觉 联觉是一种感觉的刺激引起了另一种感觉,是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如:听到某种声音起鸡皮疙瘩,色觉可以引起温度觉 感觉的补偿 感觉的补偿是指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进行补偿的现象。如:盲人的听、触觉特别灵敏,以补偿缺失的视觉能力。,月光曲电锯声,感觉还痛吗?,哎不痛了,感觉对比,二、 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恒常性,Gestalt学派关于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 (1

4、)接近性(proximity):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2)相似性(similarity) :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3)连续性(continuity) :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4)封闭性(closure) :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二)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事物时,首先要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飞鸟还是鱼,鱼与帆船,少妇与老妪,(三)知觉的理解性在对

5、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理解力影响对同一对象的知觉。图3.10是一个斑点图,正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理解作用,使我们填补了画面信息的不足;把对象知觉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四)知觉的恒常性人们在剌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的种类: 大小知觉恒常性、明度和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方向恒常性,大小恒常,颜色和明度恒常性,形状恒常,错觉 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错觉的种类: (1)缪勒-莱尔错觉,(2)奥

6、伯逊错觉,(3) 左尔纳错觉图形,注视图形10秒钟就会看见倒置(或正置)的楼梯,(4) 楼梯错觉,(5)赫尔芩错觉图形,三、注意 1.定义: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3.注意的特征: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1)无意注意,定义:无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条件,(2)有意注意,定义: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3)有意后注意,定义: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1)注意的广度,定义:同一时间 清楚 数量,我爱中国,我,爱,国,我爱中华民族共和国,我天更无住去长和绿,(2)注意的稳定性,定义:保持在某一对象上的时间长短,

7、中,影响因素,定义: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四、记忆 (1)记忆的规律,曲线表明,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的保存量是不同的,即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得比较快,比较多,以后保持量渐趋稳定地下降,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这揭示了人类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2)影响保持的因素: 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对保持的影响 识记材料的数量对保持的影响 学习程度对保持的影响(学习程度越高,遗忘越少,但过度学习达150%时保持的效果最好) 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对保持的影响(一般是材料中首尾内容同意记住,不易遗忘,而中间部分则很容易遗忘。原因在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早晚的识

8、记效果最好),五、思维 1.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2.分类: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 (2)认知结构 (3)思维定势 (4)功能固着 (5)动机和情绪状态 (1)举牛尾巴朝哪的例子。 (2)条条框框太多会束缚人的思维,上海南浦大桥的设计。 (3)厍通,(2)认知结构 (1),(2)用六根火柴构成四个等边三角形,(4)功能固着 只知道熟悉事物的

9、通常用途,而不知道它的新功能,这就是功能固着。功能固着干扰创造思维,影响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景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功能变通)。 Duncker(1945):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问题:一盒蜡烛、一盒火柴、一盒图钉,如何把蜡烛固定在屏风上?,社会认知 (一)社会认知的几个效应 (二)归因理论 (三)态度理论 (四)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的概念: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

10、的内容: (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1)首因效应 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积极作用 (2)消极意义,社会认知的几个效应一,(2)近因效应 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当两类不同的社会知觉的信息连续地被人感知时,人们总是倾向于去相信第一印象;当两类信息不连续,隔一段时间传送第二类信息时,第二类信息就成了最新的,最新信息给人印象深刻,人们相信最新信息。,社会认知的几个效应二,(3)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是

11、指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社会认知的几个效应三,(4)社会刻板印象 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 社会刻板印象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人们提取信息,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要的信息。但它又往往造成社会知觉中的以偏概全和固着反应模式,使社会知觉出现偏差。,社会认知的几个效应四,归因理论 (1) 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内因,二是外因。在归因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两个原则:一是共变原则,二是排

12、除原则。 (2)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认为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为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及环境背景。,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 1.区别性,针对客观刺激物,即行动者是否不对同类其他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2.一贯性,针对情景,即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景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做相同的反应。 3.一致性,针对人,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否也作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3)归因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归因中的自利偏差。自利偏差时一种动机性的偏差,它是指人们经常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内部因素;而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态度 态度的成分及其关系(用墨菲定律来讲),动机 动机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 (一)社会认知与寂寞 (二)社会认知与焦虑 (三)社会认知与生理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