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stress讲课教案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9305725 上传时间:2020-07-21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stress讲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stress讲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stress讲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stress讲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stress讲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stress讲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stress讲课教案(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stress,一、概念 目前可以将心理应激定义为:个体在 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 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 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对概念的理解:,1.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 适应和应对过程,其结果可以是适应 的和不适应的; 2.应激源可以是生物的、心理的、社会 的和文化的生活事件; 3.应激反应可以是生理的、心理的和行 为的; 4.应激过程受个体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 认知评价在应激作用过程中起重要作 用。,二、生活事件,1. 概念与分类 生活事件(life events)就是生活中面 临的各种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 能进而

2、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即 应激源(stressor)。,1)按事件的生物、心理、社会属性分类 躯体性应激源 直接作用于躯体而产 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包括理化因 素、 生物学因素和疾病因素。,心理性应激源 各种心理冲突和挫 折导致焦虑、恐惧和抑郁等各种 消极情绪。 社会性应激源 各种自然灾害和社 会动荡例如战争、动乱、天灾人 祸、政治经济制度变革等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 一个人从熟悉的 生活方式、语言环境和风俗习惯 迁移到陌生环境中所面临的各种 文化冲突和挑战。,2)按事件的现象学分类 工作问题 现代化的工作环境或 工作的本身就是应激源,包括长期从事 高温、低温、噪音、井下等环境的工作; 事长

3、期远离人群(远洋、高山、沙漠)、 高度消耗体力、威胁生命安全、经常改 变生活节律无章可循以及单调重复的流 水线工作;超出本人实际能力限度的工 作;调动、转岗或离岗。,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 经济问题 个人健康问题,自我实现和自尊方面问题 指个人在 事业和学业上的失败或挫折,以及 涉及案件、被审查、被判罚等。 喜庆事件 指结婚、再婚、立功受 奖、晋升晋级等,也需要个体作出 相应的心理调整。,3)按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分类 正性生活事件指个人认为 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具有积 极作用的事件。,负性生活事件 指个人认为对自己 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研究 证明,负性生活事件与心身健康相 关性明显

4、高于正性生活事件。因为 负性生活事件对人具有威胁性会造 成较明显较持久的消极情绪体验, 而导致机体出现病感或疾病。另外 需要注意的是,正性事件和负性事 件之间的区分只是相对而言。,4)按事件的主客观属性分类 客观事件 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的事件。这些事件其他人也 能明显体验。,主观事件 有时难于被其他人所 体会和认同,包括人际矛盾、事 业不顺、负担过重等。许多事件 既具有客观属性又具有主观属性, 在具体研究工作中应加以注意。,2.生活事件与健康的关系 1)生活事件的性质 伴有心理上丧失感的生活事件 对健康的危害最大,例如配偶的 死亡。国内通过大样本调查。显 示:有三类事件对疾病发生的影

5、响最大。,过度紧张的学习或工作且 伴不愉快情绪 人际关系不协调 亲人意外死亡或事故,生活事件致病机制:生活事件本 身不是直接的致病因素。生活事 件仅是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亲 人病故、夫妻离异、遭遇受挫、 遭遇歧视等事件,是经大脑的认 识评价后引起悲哀、抑郁、孤独 等负性心理体验,进而导致一系 列生理生化及免疫系统的改变,2)生活事件的量 1976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 精神病学专家Holmes和Rahe通过对5000 多人进行社会调查和实验所获得的资料 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一年内生活事件总和 300 86患病 150300 50%第二年患病 150 第二年平安,三 、 应激反应 1

6、 . 概念 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 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 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2. 应激反应与健康,1)应激反应是个体对变化着的内外 环境所作出的一种适应,这种适 应是生物界赖以发展的原始动力。 对于个体来说,一定的应激反应 不但可以看成是及时调整与环境 的契合关系,而且这种应激性锻 炼有利于人格和体格的健全,从 而为将来适应环境提供条件。应 激的反应并不总是对人体是有害 的。,2)各种应激反应涉及到个体的心身功 能的整体平衡。 平衡一生理,健康 不平衡一病理,疾病 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当中,多 数与心理应激因素的长期作用有关, 这些疾病即心身疾病。,3 .应激的心理行

7、为反应,1)应激的情绪反应 焦虑(anxiety) 是人预期将要发生 危险或不良后果的事物时所表现的 紧张、恐惧和担心等情绪状态。 恐惧(fear) 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 确的有特定危险会受到伤害或生命受 威胁的情景时的情绪状态。,抑郁 (depression)表现为悲哀、 寂寞、孤独、丧失感和厌世感 等消极情绪状态,伴有失眠、 食欲减退、性欲降低等。,愤怒 (anger) 是与挫折和威胁有 关的情绪状态,由于目标受到 阻碍,自尊心受到打击,为排 除阻碍或恢复自尊,常可激起 愤怒,2)应激的行为反应,逃避与回避。逃避(escape)是指已经接触到应激源后而采取的远离应激源的行动;回避(avoi

8、dance)是指事先知道应激源将要出现在未接触应激源之前就采取行动远离应激源,退化与依赖 退化(regression)是当人受到挫折或遭遇应激时,放弃成年人应对方式而使用幼儿时期的方式应付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退化行为必然会伴随产生依赖(dependence)心理和行为,退化与依 赖多见于病情危重经抢救脱险后的 病人以及慢性病人之中。,敌对与攻击 敌对(hostility)是内心有攻击的欲望但表现出来的是不友好、谩骂、憎恨或羞辱别人。攻击(attack)是在应激刺激下个体以攻击方式作出反应,攻击对象可以是人或物,可以针对别人也可以针对自己。,无助与自怜 无助(helplessness)是一

9、 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听天由命、 被动挨打的行为状态 。自怜(self-pity) 即自己可怜自己,对自己怜悯惋惜, 倾听他们的申诉并提供适当的社会支 持可改善自怜行为。,物质滥用 某些人在心理冲突或应 激情况下会以习惯性的饮酒、吸 烟或服用某些药物的行为方式来 转换自己对应激的行为反应方式。,四、认知评价 (cognitive appraisal) 1. 概念 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 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 情况作出估计。,2.认知因素在应激中的作用 许多研究工作证明,对事件的认 知评价在生活事件与应激反应之 间确实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个体 的认知特征与某些心理疾病、心 身疾病甚

10、至躯体疾病的发生、发 展和康复有密切的关系。,五.应对方式 1.应对概念 应对(coping)又称应付。可以被直接 理解成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 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故又称为 应对策略(coping strategies)。目前一 般认为,应对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 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 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2.影响应对方式的心理社会因素 1)应对受生活事件或情景的影响。,2)社会支持程度会影响个体在事 件中的应对策略的选择,而且 应对活动本身就包含寻求社会 支持的各种策略。,3)不同人格类型的个体在面临应激 时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应对策略。 4)应对活动还与年龄有关,精神

11、分 析理论就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 的自卫机制会逐渐成熟和完善。 5)应对活动也存在性别差异。,3. 应对指导 个体在过强或持久的心理应激作用 下,特别是已引起心身症状或已致 疾病恶化时,通过应对有关环节对 其进行的心理干预,就是应对指导。, “问题解决”的应对方法,从根本上 清除应激源,这是最理想的控制应 激的办法,例如指导个体采用“回 避”的应对办法,远离应激源,减 少某些心理应激的发生;,进行“再评价”应对,使之改变 认知评价,例如换一个角度去 认识生活事件,以减轻应激反 应;,提供或帮助寻求社会支持,即采 用 “求助”的应对方式,例如在临 床工作中,加强病人家属,同事、 领导以及医务人员

12、对病人的支持 程度;, 分散注意,即采用“转移”的应对方 式,例如指导个体通过适当的活动 转移个人 对应激源的注意力,解除 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进行一定的放松训练,即 “松弛”应 对,有助于控制与应激有关的不良 心身反应(症状),包括降低皮层的 紧张度从而减轻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症 状,降低交感神经张力从而改善内脏 症状。,4.心理防御机制,1)概念 应对活动是为了缓冲应激对个体自身影 响、摆脱心身紧张状态的心理适应过程, 是意识性的心理和行为策略;而心理防 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是潜意识的, 当本我的欲望与客观实际条件出现矛盾 而造成潜意识心理冲突时,个体会出现 焦虑

13、反应,此时潜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 就起到减轻焦虑作用。,应对和防御机制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属于意识的一个属于潜意识的。但也存在着内部联系:两者都是心理的自我保护措施;通过意识的训练可将防御机制改变为习惯化的应对活动。,2)几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否认(denial) 把已经发生,但 又不愿被接受的痛苦事实加以否 定,当做根本没有发生过,以减 轻心理负担。,退行(regression)(退化)。当人遭遇 严重挫折时,使用早期幼稚的不成 熟的方式应对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 的欲望,这就是退化机制。,幻想 (fantasy) 脱离实际的空想。现 实社会中遇到了难以实现的愿望和 困境时,人们以幻想进入异想天开

14、 的境界,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就是 幻想机制。做“白日梦”等都是对幻 想机制的生动写照。,转移 (displacement) 当一个人因限 于理智或社会的制约,将对某一对 象的情绪、欲望或态度,在潜意识 中转移到另一个可替代的对象身上。 例 “迁怒于人”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文饰作用) 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 标时,常常会以各种“理由”为自己 辩解以原谅自己而摆脱痛苦。如“知 足常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酸葡萄”心理。,反向(reaction) 由于社会道德或 行为规范的制约,潜意识中某种不 能直接表达的欲望和冲动,以完全 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一种“

15、矫 枉过正”的防御形式。,升华 (subimation) 将潜意识中某 种不能直接表达、不为社会所认 同的动机、欲望和感受,导向能 被社会广泛认同和接受的目标和 方向上去,这就是升华机制。有 的心理学家认为升华是人们适应 环境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和 创造性的防御机制。,幽默 (humor) 处于尴尬的境地时, 有的人常会自发地以发笑、说俏皮 话等幽默方式进行自我解嘲,既无 伤大雅又可解除难看的局面,是自 己摆脱困境。,潜抑 (repression) 把不能被意识所 接受的那些具有威胁性的冲动、 欲望、情感体验等抑制到潜意识 领域,以保持心境的安宁。,六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

16、),1. 概念 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 同事、伙伴等以及家庭、单位、党 团、工会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 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社会支持还包括主观体验到的或情 绪上的支持,即个体体验到在社会 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和满意 的程度。许多研究证明,个体感知 到的支持程度与社会支持的效果是 一致的。,2. 社会支持与健康关系社会 支持与应激事件引起的心 身反应成负相关,社会支 持对健康具有保护性作用, 可以降低心身疾病的发生 和促进疾病康复。,老年人如果有密切的朋友交往,可有 效地减少抑郁症状。妇女若与他人有 密切的信赖关系,不大可能患精神疾 病。对社会支持与死亡率的关系做9年 随访调查,结果发现,男性死亡原因 与婚姻关系、亲朋接触、教堂关系等 项有关,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