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5.16《前赤壁赋》课件(沪教版第三册).ppt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9298565 上传时间:2020-07-21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6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5.16《前赤壁赋》课件(沪教版第三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高二语文:5.16《前赤壁赋》课件(沪教版第三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高二语文:5.16《前赤壁赋》课件(沪教版第三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5.16《前赤壁赋》课件(沪教版第三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5.16《前赤壁赋》课件(沪教版第三册).ppt(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赤壁赋,苏 轼,苏轼其人,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儒家和佛老思想。 入世:积极进取,怀才不遇; 出世:逃避现实,寄情山水。,联系背景,迁移导入,1. 苏轼绝命诗 2. 苏轼赤壁赋,苏轼绝命诗,狱中寄弟子由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弟子由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写作原因,有趣的是,这两首诗使苏轼逢凶化吉,死里逃生。当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投狱中,

2、绝望之余作此诗,传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为感动,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州。这就有了苏子泛舟赤壁,忆古抚今,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也得以诞生。,文体知识:,赋:是汉代形成的一种文体,有“汉赋”之称,赋讲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有诗歌和散文特点。后来或向骈文方向发展,称为“骈赋”、“律赋”,或进一步散文化,称为“文赋”、“散赋”。“文赋”也是散韵结合,但散文意味颇重,特别是到了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具一格。本文就是一篇文赋,是一篇记游散文。,正音及解词 属( zh ):劝请。舷( xi n ) 窈窕( y oti o )指女子步行舒缓的样子。 少( sh o

3、 )焉:不多一会儿。酾( sh )又读 (sh i) :斟酒。 冯( p ng )虚:冯,通“凭”。凌空之意。 倚歌而和( h )之:按照歌曲的节拍,同声应和。 袅袅 ( ni o )形容声音悠长婉转。嫠( l )妇:寡妇。 愀( qi o )然:忧愁的样子。缪( li o ):通“缭”,盘绕。 舳( zh )舻 (l ) :舳,船尾;舻,船首。 槊( shu ):长矛。糜( m ):鹿的一种。 扁( pi n )舟:小船。渚( zh )水中小块土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

4、之诗,歌窈窕之章。,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农历每月十六,介词结构后置的标志,介后,介后,干支纪年法,助词,劝酒,在之后,已经,掀起,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面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到,往,“凭”,所去的地方,听凭任凭,越过,无边无际的样子,助词,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5、,羽化而登仙。,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 飞升仙境。,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在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逆流而上,遗弃(脱离),流水上映着 的月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有个会吹洞箫的客人, 按着歌声而吹箫伴奏,,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箫声呜咽, 象含怨,象怀恋, 象抽泣,象低诉,定语后置标志,悠远的样子,指代“歌”,心怀,余音

6、袅袅,不绝如缕,,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苏子愀然,正襟危坐,我有些 忧伤, 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幽深的山谷,忧伤的样子,使动,使动,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宾前,为何,名作状 向西 向东,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

7、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面对大江斟酒,横握着长矛吟诗,“缭”,环绕,斟酒,被动,名作动 向东挺进,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何况我和你在江边上捕鱼打柴,,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 以麋鹿为朋友,安,哪里;宾语前置,在安,在,介后,意动用法 以为伴侣 以为友,名作动,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

8、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小船,酒杯,生命短暂的小昆虫,来,片刻,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多得,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 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我对客人说:“ 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携带,一直到永远,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从整个大江来看)它实际上不曾流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那月亮时圆时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盖将自

9、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孔子论语,消失,假设,月圆月缺,到底,发语词,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 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而又何羡乎?,我们又 羡慕什么 呢?,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再说那天地之间, 万物各有主宰者,,宾前,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 即使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只有江上的清风, 与山间的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

10、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 大自然 的 无穷宝藏, 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客喜而笑,洗盏更酌。,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菜肴果品都已吃完, 杯子盘子 杂乱一片。,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 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杂乱堆放的样子,“于”在,情感线索:,乐悲喜,三部分,3、理清线索:提问本文有什么线索?可分为几部分?,1、乐 设疑:苏子因何而乐?从哪可以看出?,泛舟游玩见景而乐 精美语句可以看出,(第一自然段),2、悲 讨论:苏子缘何转悲

11、?有几层原因?,客人吹箫,箫生悲愁; 主客问答,人生苦短,(第二、三自然段),3、喜,参考: 阐述哲理转悲为喜,(第四、五自然段),(变与不变的庄子相对主义哲学思想,纵情大自然。),本文以作者的感情的变化为贯串全文的内在线索,先写因泛舟江上而生遗世独立之乐,再写听到箫声呜咽而兴人生无常之悲惨,最后经过相互辩驳,认识归于一致,终于“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脱。,本文的主题,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主客对话实质上反映了作者思想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作者把政治失

12、意的苦闷通过客来宣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主终于说服客,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写作特色:景、情、理有机结合。,全文以风、水、月为描写主景,画意、诗情、哲理交融一体。文章首段先写画意,描绘清风明月、波光万顷的秀美景色。作者陶冶于大自然的美景中,产生心旷神怡、羽化登仙之“诗情”。此为由景生情,寓情于景。二段主客饮酒乐甚,主人扣舷而歌,乐极生悲,客吹洞箫,更渲染悲情。三段客由赤壁之景,联想到与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再抒发人生苦短的悲怀,将诗情渲染到极致。四段移情入理,主人面对同景而生异情,以水与月为喻,论述变与不变的哲理。最后主客得到解脱,由

13、悲变喜。全文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情景理水乳交融。,作业,1、阅读后赤壁赋,领悟文中景、情、理的交融; 2、欣赏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体会这两首词中的思想感情。,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赏读】,这首诗写于宋元丰五年年。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发泄于词中,因而激怒新党,被捕入狱,历时百余日。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暂居定慧院。这段经历,总不免使他产生孤寂之感。,“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孤鸿缥缈不定,刚一栖身,又遭

14、惊扰。“却回头”,极逼真地描摹出倍受惊扰的神态。“有”什么“恨”,苏轼未正面回答,以空白的笔法给读者留下思维空间,增强了本词的诱发力和神秘色彩。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鸿心怀幽怨和不满,宁愿寄宿于荒冷的沙洲,也不肯栖于寒枝之上。“拣尽”和“不肯”两词,明确地表明了孤鸿不愿随俗同污,入世屈志的孤高品质。“寂寞”和“冷”,则说明孤鸿甘于忍耐寂寞和苦痛。,开头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间着一“挂”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与地的景色连接起来,显示出无限幽渺的夜空。由此奠定了本词的感情基调,并为引出全词的审美意象孤鸿雁,埋下了伏笔。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这般夜色之中,仿佛有个幽人

15、独来独往,如同孤鸿之影。这“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苏轼自比。作者在这里以幽人来比况孤鸿,暗示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的品格和操守。,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抓住“孤鸿”这一特定的审美意象来状物抒情,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一词,看似写的是一件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但却表明了苏轼对生活的

16、态度和旷达豪放的胸怀,以及对人生的诸多感悟。 从词前的小引中不难看出,苏轼这次遇到的是一场来势凶猛的阵雨,而雨具却已被拿走了,同行的人在雨中举步维艰,想躲雨而又无处躲,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而苏轼却表现的不同常人,一副坦然和神定气闲。,此词上片写雨中的情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穿林打叶”四字颇具听觉和视觉效果,非常形象的描画出了这场雨的来势汹汹,风急雨骤。而雨中的诗人,却并不慌乱,而且还说不妨在这雨中一边吟咏一边慢慢行走。“莫听、何妨”两词引领这两句,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突然来临的这场雨的坦然以待和悠然神态。“竹杖芒鞋轻胜马”,诗人觉得,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行走在雨中,竟然轻松胜过骑着骏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非常精彩,它不但写出了面前的风雨,而且表达出了一些人生况味和诗人对生活的态度。,词的下片写雨后的情景及一些感悟。请看:“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道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