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语文 热点阅读 中国人的礼貌素材.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9298253 上传时间:2020-07-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高考语文 热点阅读 中国人的礼貌素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3高考语文 热点阅读 中国人的礼貌素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高考语文 热点阅读 中国人的礼貌素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高考语文 热点阅读 中国人的礼貌素材.doc(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高考语文热点阅读: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人的礼貌,似乎已成为民族自我整容的重大议题。据媒体报道,最近一项在1500名欧洲酒店经理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日本人当选世界最佳游客,中国人则在世界最差游客中名列第三。与此同时,外交部也公开发布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07年版),其间列举了19种寻求领事保护的常见问题,提醒本国公民出国时要在公共场合表现平静,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不要在公共场所参与他人的争吵,如此等等。关于中国人教养的海外指责,正在演变为一种喜剧式的笑声。在阿姆斯特丹最大的钻石专卖店盥洗室里,贴有唯一的中文告示是:“请不要站在马桶上!”这与其说是对中国游客的讽刺,不如说是对整个民

2、族的劝谕。尽管法国人在上述排名中被列为世界最差游客,但只是因为他们拒绝说英语而已,法国人和英国人的教养,依然是全球公民的榜样。这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伟大成果。欧洲耗费三百年的时间,完成了关于国民教养的塑造。后发民族俄罗斯,耗费一百多年向法国学习礼仪和音乐,最终“脱胎换骨”,摇身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个号称“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却逐渐丧失文明优势,成为教养指数低下的负面样板。问题的要害在于,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把粗鄙当豪情,把无知当朴素,把失礼当率真,把低俗当可爱,把无耻当成了反叛?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难以启齿的,因为它指涉了现代制度的剧烈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粗

3、鄙就是政治转型的直接遗产。政治正确代替了个人教养。上世纪60年代影片霓虹灯下的哨兵里,排长陈喜挥手道别的姿态,被定义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并成为教育人民的反面教材。长期以来,在中国人的政治生涯中,只有一项跟“教养”真正相关的事务,那就是“劳动教养”。但它跟真正的教养毫无关系。在我们的道德事务中,教养仍然毫无踪影,甚至在上世纪80年代的“人道主义思潮”中,它也没有被纳入核心价值的范畴。作为种族文明的个人表达,教养是礼貌、风度、修养、德行和健康心理的混合体。教养要求我们展开内省,明辨自身的社会角色,在捍卫主体自由的同时,尊重他人(其他生物)的权利和感受。教养是所有财富中最昂贵的一种。做一个有教养

4、的中国人,比做一个有钱的中国人远为重要。教养应当与独立、自由、民主、正义、诚信和个人尊严一起,成为国民的核心价值。毫无疑问,教养不是西方民族的文化专利,更与所谓“资产阶级思想”无关,而是人类文明的普世标准。教养和国家发达程度呈正比关系。它是文明的旗帜,并据此展示民族的精神高度。只有教养指数高涨的民族,才具备区域和全球领导力,并承担维系国际秩序的使命。而对于无教养的国度,任何华丽的“盛世叙事”,都只能是自我陶醉的幻梦而已。作为一种优美的意识形态,教养不是政治规训和德育美育课程的结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出现了“五讲四美”的口号,此后,以政治正确方式展开“精神文明”教育,结果却收效甚微;相反,

5、由于互联网的无名氏效应,粗鄙化正在变本加厉。近年以来,第三代儒家崇尚恢复礼教,民俗学家号召保卫民俗,企图用磕头之类的礼仪来改造国民,提升国民的文明礼貌程度,却还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之举。政治灌输方式,易于引发民众的逆反心理,而恢复磕头礼节,则只能滋养新的奴性。此外,举止谈吐固然是灵魂的显现,但终究是教养的表皮,犹如那些华丽的衣物,可以脱卸和伪饰。只有教养本身才能直达灵魂,从内部解决文明的危机。在GDP(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保持高位、奢侈品被大肆哄抬的今天,全民教养指数却在继续跌落,并有归零的危险,而我们竟然对此毫无警觉。应当感谢西方人,他们发现并警告了我们的疾病。但没有任何一种现成药方,能够挽救

6、这濒死的教养。西方人费了三百年才养成的事物,我们要耗费更多的年份去重构。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事实。时间,也许是摆脱这场文明噩梦的唯一道路。编辑提点: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有子云“礼之用,和为贵”,足见“礼”的作用于内是一种情志的涵养修习,于外是尊尚人际和谐的社会行为规范。同时,虽然不同时代崇尚的礼制“体统”或有变迁,但其总体趋势仍是向着更高一级文明形态演进的,孔子便曾乐观地指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通过与时俱进的“损益”扬弃,以礼乐文化为显著特征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亦将薪火相传、绵延不绝。近代以来的政经变革,往往以反传统为标榜决裂文化传承,致使士失其守,民失其风,教化坠于地。昔日礼仪之邦沦为无仪之族,实堪浩叹。为今之计,在于使文明演进回归人道主义与人文主义传统,复兴“三代损益”的变通意识,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普世价值与淑世精神,赋予礼乐文明以新的生机与活力。- 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