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第六章:高等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9297024 上传时间:2020-07-21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第六章:高等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高等教育学(第六章:高等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高等教育学(第六章:高等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高等教育学(第六章:高等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高等教育学(第六章:高等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第六章:高等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第六章:高等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课件(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学科,一、学科的概念 学科是基于学问性质划分的学问分支、教学科目或学界组织。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等,二、学科设置及其影响因素,学科设置是指国家和高等学校对学科的安排。 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 1、学科自身的发展; 2、学科发展的布局和特色; 3、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专业,一、专业和专业教育概念 专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业的劳动特点和职业特征。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本教材所用的专业概念是狭义的。 专业

2、概念有以下几层内涵: 1、是高等学校(及其相应的教育机构)的教育基本单位或教育基本组织形式。 2、是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 3、是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的。,(二)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有两种含义: 第一种,是关于某专业在学科建设、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不够或出现“专业思想”问题时而进行的教育。这种教育也包括对专业学习的指导。 第二种,是指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教学活动。专业教育的基本依托是专业。,二、专业构成和专业特色,(一)专业构成 专业构成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育主体。 1、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

3、养目标是指各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科特点而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特殊要求。,在新的世纪,各个国家的高校都在调整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调整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强调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第二,要培养大量复合型人才。 第三,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应变适应能力和交往协调能力。,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有机组合。课程间的组合包括一个专业所开课程的类型及其比例关系。 首先,必须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培养人才的方向、基本素质、业务规格要求来进行课程设置。 其次,必须以学科性质及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 再次,课程要与产业结构的变换

4、和职业的更新相适应。另外,还要具备师资及其他教学条件。,3、教育主体,教育主体是指直接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二)专业特色,专业特色是指所办专业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产品竞争中,企业提出了“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的竞争策略。 从构成要素看,专业特色具体表现为:第一,专业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科性质的程度高;第二,课程体系合理,能为专业培养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三,专业教师群体实力强、学术积淀厚,教师个体素质和专业水平高;第四,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职业适应性,在同类职业中竞争力很强。 从培养方式看,专业特色具体表现为:第一,适应教育对象的身

5、心发展规律和价值追求;第二,能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和社会有利于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因素和条件;第三,能有机组合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形成合力。,专业特色的特点,相对性 动态性 积淀性 前瞻性、科学性,三、专业划分、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一)专业划分 专业划分就是以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为依据,把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分成不同类型,并形成不同的教育基本单位。 专业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原则。 二是职业适应性原则。 三是独特性原则。 四是层次性原则。,实践中拓宽专业主要是三条途径:,一是加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二是知识结构的广博与专深结合; 三是加强实践环节、重视能力培养。,(二)专

6、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专业结构是以专业设置为前提的,而专业设置又是以专业结构及其相应功能为指导的,两者联系紧密、相互依存。 专业设置是指国家和高等学校对专业的划分和安排。专业设置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国家层次; 二是学校层次。,专业结构,专业结构是指各类各层次专业间的组合方式,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国家层次,即整个国家的教育机构共设置哪些层次哪些种类的专业以及是怎么组合的; 二是区域层次,即东、西、南、北、中的大区域和省市的高等学校的专业构成; 三是学校层次,即某一高校设置专业的总和及内在构成方式。专业结构和教育功能是相互联系的。,四、专业调整和专业建设,(一)专业调整 专业调整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宏

7、观的专业划分、专业结构的调整;二是微观的专业内部要素的调整。一般认为,专业结构调整主要是指宏观的方面,而专业内部要素的调整则属于专业建设的范围。,专业结构调整的具体表现,1、专业结构调整是一种国际普遍现象。 前苏联;美国 2、我国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 大体可分四个时期。 建后初; “大跃进”和“三年调整时期”; 十年“文革”期间; 改革开放以后。 3、我国高校专业数量和专业结构的理想模式是:有计划、宽口径。,专业结构调整中要处理好几种关系:,一般专业与特色、重点专业的关系; 基础性专业和应用性专业的关系; 传统专业和新兴专业的关系。,(二)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主要是指专业内涵建设。广义的专业建设也

8、包括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的调整。 专业内涵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培养目标建设。 2、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 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4、专业设施建设。 5、专业管理的建设。,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课程,一、高等学校的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义和课程分类 1、课程定义 课程是教学科目; 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是学习的经验; 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课程是社会改造 有学者将课程理解为“教育全息”,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高教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科目

9、、结构及其进程和结果,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一切条件和一切活动的总和。目前,多数高校还是着力于狭义的课程建设,而改革的趋势日益注重广义的课程建设。,2、课程分类,(1)根据课程目标,可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根据与专业职能的关系,可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它包括两类:一类是所有大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公共基础课;一类是某一门类的学生都必须修习的基础课 (3)根据课程对某一专业的适应性和相关性,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又可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 (4)根据学习理论知识还是训练操作技能,可分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5)根据学时或学生人数,可分大、中、小、微型课程。一般100学

10、时以上、100学生以上为大型课程,30学时以下、10个学生以下为微型课程。 (6)根据课程有无具体明确的计划,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二)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1、课程目标 高校课程目标是高校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高教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标志着在特定阶段学生发展可望达到的程度。 2、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就是各类型课程的有机组合方式。高等学校各专业的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优化,主要决定于以下几类课程的比例关系。,高等学校各专业的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优化,主要决定于以下几类课程的比例关系。,(1)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跨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 (2)理论性课程与操作

11、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当然,还存在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关系、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等。,(三)课程发展模式和课程改革趋势,1、课程发展模式 课程发展就是把课程理论转变为课程教学活动,通常与课程计划、课程设计、课程编制、课程建构有同等含义。 课程发展程序可归纳为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四个周而复始的步骤。,值得倡导的课程发展模式,(1)自然课程模式。这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瓦克尔提出来的。这种模式主要包括三个层面:课程立场,即参与者的信念、价值、假定、理论取向等;慎思过程,即筛选和类化的过程,根据信念、价值的指导,筛选出优

12、良的课程设计方案;设计,即具体进行课程计划、课程编制和课程建构。 (2)虚拟课程模式。这是指高等学校运用虚拟技术即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上开展教学。具有很强的开拓性、示范性、互补性和激活性 (3)通才教育课程模式。通才教育课程内容包括一般的工具性知识、普通人文社科知识和功能型技能知识等。,2、课程改革趋势,(1)课程基础化。 (2)课程综合化。 (3)课程职业化。 (4)课程国际化。,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一)教学计划 1、教学计划的含义 教学计划指的是专业教学计划。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素质和规格的基本要求,

13、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2、教学计划的构成,从形式上看,专业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对培养目标的表述以及相关内容的必要说明;二是对课程和教学形式的安排。 从内容上看,它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专业培养目标。 (2)课程结构。 (3)主要教学活动。 (4)时间安排和学时分配。 (5)学年编制。,3、教学计划的编制的四个步骤,(1)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它具体包括:第一,指导思想;第二,培养方向;第三,培养规格;第四,具体要求。 (2)选择课程和教学活动。这种“选择”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先进性原则。第二,整体性原则。第三,经济性原则。 (3)组

14、织课程和教学活动。 “规则”主要是两条:第一,纵向的程序性规则。通常的安排顺序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共性的浅显的课程个性的专深的课程;提高基本素质的活动提高专业技能的活动。第二,横向的协调性规则。 (4)评价和调整。,(二)教学大纲,1、教学大纲及其组成 (1)教学大纲概念。 教学大纲是指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和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2)教学大纲的组成。教学大纲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说明、本文和附录。,2、教学大纲的意义,(1)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选编教材和参考书的依据,是教学顺序、教学工作的指南,也是考核学

15、生成绩、检查教学质量和评估课程建设水平的依托。 (2)教学大纲是指导学生自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纲要。教学大纲阐明了重点、难点、基本要点,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主要内容和要掌握的程度;教学大纲理清了先行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介绍了基本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3、教学大纲的编制,(1)编制依据。 第一,要根据社会的实际要求,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具有针对性; 第二,要根据专业计划的总体要求,详略得当,具有协调性; 第三,要依据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系统性; 第四,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识规律,具有适应性。,(2)编制的原则。,第一,目的性原则。 第二,前沿性原则。 第三,思想性原则。

16、第四,启发性原则。 第五,逻辑性原则。,(三)教材,1、教材的概念 教材又称教科书或课本。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它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 大学教材分为两大类:一是基本教材,二是辅助教材。 基本教材包括正式出版的教科书,未正式出版、自编自用的教材或讲义、讲授提纲。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只要正式用于教学,都属于教材。 辅助教材分为四类:一是学术专著;二是习题集;三是学习指导书;四是课外读物。,2、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这里主要说明大学教材和其他层次教材、学术论著相比较而显现的特点。 (1)共识性和探索性的统一。 (2)学科性和职业性的统一。 (3)体系性和协调性的统一。 (4)逻辑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5)学术性和可读性的统一。,3、大学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大学教材建设包括编写、选择和使用三个方面。,三、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一)课程建设的意义 1、能够促进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正确导向。 2、为加强教学工作、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