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5 文言文阅读教学案(学生版).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9289771 上传时间:2020-07-21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9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5 文言文阅读教学案(学生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201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5 文言文阅读教学案(学生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5 文言文阅读教学案(学生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5 文言文阅读教学案(学生版).doc(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 专题5 文言文阅读(学生版)【考纲解读】 本要点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基本包括三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能够概括其主要内容或含义;二是能够理解分句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文言语句翻译题成为常考、必考内容,其分值也在逐年上升,因此,我们必须“取法于课内,积累于课外”。文言文断句,是考查考生诵读文言文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特别是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和理解。近几年许多省份都考查了文言文断句。由此看来,文言文断句在今后的高

2、考中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将有许多省份步入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因此,在复习中,文言文断句不可忽视。【专题突破】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落实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及词类活用等方面。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

3、含义应特别注意: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 以身徇国 ,乃是天子报尔先人

4、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5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解题方法】 一词多义在古今汉语中普遍存在着,但在文言文的词语中显得更加突出和复杂,它既有本义和

5、引申义之分,可有比喻义和借假义之别,要熟练掌握120个常用的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由于其语言流变的情况相当复杂,有词义的扩大和缩小,有词义的强化和弱化,有词义的转移和词情的改变,掌握起来有时也就更加困难。但是只要我们紧紧把握命题人重课本,重迁移的命题意图,绷紧不以今义释古词的这根弦。解决这些并不困难。常见文言实词的学习要有系统的观念,即建立实词的词义系统,并把握某个词义的运用环境,二要因文定义。一个词不管有多少种意义,当它一进入具体环境后,就只能有一个恰当的理解。所以在文言文的阅读中,利用汉语词语的构成特点、根据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结合上下文的语境限制和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词义的推断是特别需要,特

6、别实用,也十分有用。下面就对这个问题简单地列举些推导的方法。推导总原则还是词不离句,具体有如下几种。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 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 ,辶与走有关,解为到去。又如,甲兵顿敝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中的顿可以推断为钝义,因为古人用同音字替代的情况较多。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例: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 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

7、心意。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组词的方法有两种:a辐射式引申 节 / 节约 节省b链条式引申朝:朝见-朝拜-朝廷-朝代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郭)永以书抵幕府句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句的抵是多义词,这里

8、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

9、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胄。(赤

10、壁之战)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宾语前

11、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石钟山记)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送东阳马生序)2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大王来何操? (操何) (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鸿门宴)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师说)唯利是图(图利)省略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省略谓语。与现代

12、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鸿门宴)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许多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词短语,这个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就是活用动词的宾语。如:(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道海安

13、、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后序)臣,海安、如皋都是宾语,私、道原本是名词,现在都活用成了动词。 如果没有宾语,就看一个名词前面是不是有已、乃等状语, 如果有状语, 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刺秦王)(2)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促织)乃、细都是状语,于是原本是名词的前、疏都活用成了动词。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那么这个名词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如:(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2)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颇蔺相如列传)鼓刃前面有能、欲,都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了。2名词做状语名词一

14、般是不能做状语的,做了状语就意味着带了副词的性质。在文言文当中,这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所以名词做状语也是一种词类活用的现象。如: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南指相当于向南指。(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活用主要是动词活用为名词。在一定的上下文当中,一个动词处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这个动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如:(1)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2)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援、救原本都是动词,这里不是处在主语,就是处在宾语的位置,所以都活用为名词了。(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做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做了主语或者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如: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过秦论)贤原本是形容词德才优秀,这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