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万载县株潭中学高中语文1.2当仁不让于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9276533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万载县株潭中学高中语文1.2当仁不让于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江西省万载县株潭中学高中语文1.2当仁不让于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江西省万载县株潭中学高中语文1.2当仁不让于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万载县株潭中学高中语文1.2当仁不让于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万载县株潭中学高中语文1.2当仁不让于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尊师的故事,尊师的故事,最有名、最感人的要数“程门立雪”了。宋史杨时传载:有一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坐着睡了,杨时便侍立一旁,没有离去。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厚了。杨时看到先生醒了,这才踩着一尺深的积雪进去请教问题。在宋朝,程朱理学成为显学,杨时上承程颐,下启朱熹,闻名天下。于是,名师与名徒演绎出的名人逸事,就成了学界佳话,著名典故,这可以说是古代“博士生(此指博学多识的学生)”与老师相处的典型事例。,创设情境,提问:课文节选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速读课文,可分为几大类?,1、学生对孔子的评价和推崇类 1、2、3则 2、孔子对弟子的教导及相处模式

2、类 4、5、6、7、8则 3、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9、10、11、12、13则,阅读1-3则,【原文】 1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注释 毁:诽谤。 逾:超越。 伤:损伤。 多:只,仅仅。 见:表明。,【译文】 鲁国大夫叔孙武毁谤仲尼。 子贡说:“这样做没有用啊!仲尼是不可毁谤的。别人的才德是丘陵,还可以超越;仲尼的才德是太阳月亮,没有办法超越。人纵使要自行断绝跟太阳月亮的关系,那对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显示出他不自量罢了!”,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

3、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2、【原文】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注释】 “知”通“智”,聪明,智慧。 阶:名作动,踩着台阶。而:表修饰 斯:就。 道之斯行: “道”通“导”,引导。 绥(随):安抚。 和:团结协力。,

4、端木赐,【译文】 陈亢(字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呵,孔子难道比你有才德吗?” 子贡说:“高贵的人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智慧,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不智慧。言语是不可以不慎重的!人们不可能赶得上夫子,就像他们不可能踩着梯子爬到天上去一样。如果夫子被封为诸侯,或者得到封邑而成为卿大夫,那他就像我们所说的:叫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附,发动百姓百姓就会团结协力。他活着的时候人人敬爱他,很荣耀;他死了,人人感到悲哀。怎么可能赶得上他呢?”,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

5、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写子贡面对陈子禽的挑拨,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孔子的才德,婉转表达对孔子的无限敬仰之情。,思考讨论 子贡是怎样面对叔孙武孙、陈子禽的诽谤和挑拨的?表现了对孔子之言的什么态度? 面对诋毁和挑拨,子贡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表现孔子的出类拔萃的才德以及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 他人-如丘陵-可逾 贤(才德)仲

6、尼 -如日月-不可逾 -如拾级上天-不可及,敬仰,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喟然:深深感叹的样子。 坚:坚实深奥。 循循:有次序。 诱:引导。 博:使广博。 卓尔:高大的样子。 末:没有。 由:途径、办法。,【译文】 颜渊感叹说:“老师之道,往上看越发觉得高远,钻研它越发觉得坚实。往前看它时在前面,忽然间却发现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引导别人,他用各种文献典籍使我的知识、视野广博,用礼这种规范来约束我,使我想停止都不能。我已经用尽了我的才能,可老师的学识道德依然像一座

7、卓然矗立的东西。即便想追随他,也没有办法了。”,颜渊是怎样评价孔子的? (1)孔子的道高远无边 (2)孔子的善诱让人欲罢无能 (3)孔子的道犹如高耸的东西,才德无与论比,崇拜之情淋漓尽致,这则内容有三: 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 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 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阅读4-8则,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原文】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和仁,那我哪里敢当呢?不过我朝着圣和仁的方向努力而从不满足,乐于教诲人而不知疲倦,就可以这样说罢了。” 公

8、西赤(字子华)说:“这正是弟子学不来的。”,【评点】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一致的。 这表现了孔子谦虚和执著的品格。但伟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译文】 孔子说:“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要谦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第5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表现孔子对仁的重视;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表现孔子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和对平等师生关系的追求。 他从不偏爱贵族子弟,最赏识生活困顿而德行高尚的颜渊。 与

9、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原文】 子曰:“二三子(1)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注释】 1、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2、隐:隐瞒。 3、吾无隐乎尔:状语后置,相当于“吾乎尔无隐”。 4、 是丘也:是,这。也,表判断。,【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评析 第6则,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表现了孔子诚实、正直的品格,也表明孔子心胸坦荡,光明磊落。以及孔子对学生人格的尊重。,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

10、:“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注释 1、之:到去。 2、弦歌:弹琴唱歌。 3、焉:怎么。 4、诸:“之于” 5、使:使唤。 6、戏:开玩笑。,【译文】 孔子到鲁国小城邑武城去,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笑着说:“杀鸡怎么用得着宰牛刀!” 当时在那里做地方长官的言偃(字子游)回答说:“从前我从老师那里听说:地位高的人学习了道就会爱别人,地位低的人学了道就容易使唤。” 孔子说:“诸位!言偃这话对啊!我前面的话不过是跟他开玩笑罢了!”,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

11、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也表现出孔子知错就改的品质,【原文】 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注释: 1、南子:卫灵公夫人,淫乱放荡,名声不好。当时把持着朝政。 2、“说”通“悦”,高兴。 3、“矢”通“誓”,发誓。 4、所者: 假如的话。,【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第8则,子路对于子见南子十分不满,因为子路不悦,怀疑孔子做了不合礼的事,逼得孔子居然反复的对天发誓,保证自己没干,否则就

12、让天厌弃我吧,让天厌弃我吧(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路对老师仍持率真的态度,不因孔子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 子路能当面指责老师可能的错误行为,是值得赞赏的。也可见孔子为推行政见学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精神,及师生关系的平等、融洽。,(1)第5则到8则,表现了孔子的什么品质和怎样的师生关系?举例分析下。 明确:对弟子的尊重,平等待人的品质和率真、和善的人格. 平等、友好、和谐、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学习9-13则,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原文】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

13、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评析】 颜回是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学生,虽生活艰辛,但品行卓越。这里孔子借赞扬颜回的机会,再次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学习第十则 孔子对弟子们所谈的人生理想,表示了怎样的态度? 对曾皙表示赞同,甚至欣赏。 对子路表示否定,但心平气和,只在微微一笑中流露出一丝不满情绪。 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表示可否。,3、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志向? (1)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志向是如何治国平天下。 他批评子路,是因为他“率尔而对”,“其言不让”。即他不讲“礼”。在孔子

14、看来,没有礼就没有一切;纵有天大的政治才干,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 冉有、公西华二人尽管态度谦逊,但所谈的内容无非是为邦为国一套,这在当时的孔子看来似乎 是不那么感兴趣了。,(2)而曾皙没有谈到治国大事,但他给我们 构画一幅和谐大同、太平盛世的图景,充分表现了曾皙仁爱思想和他治理国家的一种远大理想。 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点能对古礼作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所以孔子由衷地发现赞叹曾皙的话。 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

15、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原文】 1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注释 疾:重病。 牖:窗户。 斯:这样。 也:句中语气词,表舒缓语气。,【译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

16、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评析】 孔子对弟子们充满了关爱,冉耕身患恶疾,孔子担着被传染的危险去看望他。 这段表达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之情以及师生情谊的深重。,原文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上天要了我的命!上天要了我的命!”,评析 颜渊因贫病三四十岁就早死了。孔子很伤心,反复念叨着:“唉!老天要了我的命!”体现了孔子对弟子爱的深沉!,原文 13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很悲痛。跟着他的人说:“您太悲痛了!”孔子说:“真的很悲痛吗?不为这样的人极度悲痛又为谁极度悲痛呢?”,评析 孔子最推崇的颜渊死了。孔子极其悲痛。跟着他的人说他太悲痛了。孔子反问:“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能为谁悲痛呢?”显示了孔子对弟子爱的深厚。,1、弟子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子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