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开展课例研究培训资料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9275199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2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有效开展课例研究培训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如何有效开展课例研究培训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如何有效开展课例研究培训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如何有效开展课例研究培训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如何有效开展课例研究培训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有效开展课例研究培训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有效开展课例研究培训资料(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有效开展课例研究,主持:夏辉辉 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 嘉宾:柴松方 广东省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马燕辉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振兴中学,一、什么是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一种教研活动的形式,是教师群体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以研究教学、改进教学为己任,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1、从一则案例看课例研究 实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小学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课例研究 (来自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洁博士案例),围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展开研究 教学内容是 “两位数减两位数(100以内不退位和退位)。,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100以内的口算减法

2、。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春游你想花多少钱?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边上板书86、42、36、49、28)。 师:我们选“86-49”来算一算答案是多少? (学生回答:47,37) 。 师:到底是47还是37?谁来说说理由? 生:是37。因为86减40等于46、46减9等于37,所以86减49等于37。 教师露出赞许的目光,要求大家齐声拍手表扬他,然后接着问:“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三名学生依次模仿着说了一遍,而后沈老师进行了归纳小结并进行了大量的巩固练习。,“谁再来说一遍”,“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在春游情境下产生例题“76-19”后,教师揭题并展开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师:动脑

3、筋想一想、算一算“76-19”的差是多少?怎么想的?然后在小组内说给大家听。看谁的方法多?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说一下。 生1:我是先算76-10=66,再算66-9=57。所以76-19=57。 生2:我是先算76-20=56,再算56+1=57。所以76-19=57。 生3:我是先把76看成79,79-19=60,60-3=57。所以76-19=57。 生4:我是想竖式算的。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边板书边反复用 “还有不同意见吗?” “真行!”的课堂语言组织交流;用“你怎么想的?”“为什么?”引导发言者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整个交流过程教师流露出满意的神态,最后老师说:“小朋友,你们的

4、办法真多!以后大家就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来进行口算。”,85%的学生表示只知道自己的口算办法,而不明白其他同学的;在对“5417=”的测试中仅有12%的学生会用两种或三种口算方法。,通过仔细的录象观察和深入的语言分析,发现: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几乎没有一句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的话,板书中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整理的暗示,总结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 大家觉得在交流中教师要适时介入,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异同以达到相互沟通理解,并在比较中让学生寻找合理、简便的算法来培养优化算法的意识。 看来“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讲出不同的算法给他人听,更要在理解他人算法中做出比较和判断。授课老师

5、也觉得很有必要借班再上一次,对什么是“交流”做出改进。,“听懂他的意思了吗?你的办法与他不同在哪里?” 学生在春游情境图下生成的算式还是“76-19” 生1:我是这样算的:76-10=66,66-9=57。所以76-19=57。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谁能解释一下。 生2:他的意思是先把19分成10和9,先76减10等于66,66再减9等于57。所以76减19等于57。 师:与他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许多小朋友举手示意相同)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相近)的有吗? 师:谁听懂了?能不能解释呢?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 学生又交流了几种,教师一一介入引导,反思: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究竟是什么?,交流就是让

6、学生充分“说话”、尽可能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交流还要让学生表达不同的多样化的算法并相互启发 交流更要让学生之间沟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并通过比较分析寻找相对合理和最优的算法 可见,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学生对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表达,它更象一种对话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并最终形成学生对退位减法的深刻理解。,课例研究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目的是要让教师成为课程教学的真正主人。,理论学习: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系统接受 知行割裂 案例讨论:从案例中获取关于行动的知识 “教案不能复制效果” 微格教学:分解训练教学

7、中的技能 忽略学科本质 教育叙事:通过反思教学经验而超越经验 忽略行为跟进 同伴学习:分享经验与技能 容易同质重复,以往教学研究的几种途径,教师群体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它把研究的阵地搬到课堂中来,以课例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手段,以行为跟进为特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同时作为教师进修的内容与提高的途径。,2、从教师工作与学习的特点看课例研究 加 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中说,教师教学工作的最大特点是,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教学决策的不可预见和不可复制性。,(1)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案例的情境学习: 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案例的理解、分析和反思,教师的研究是以案

8、例为载体的实践研究,教师擅长的表达是运用案例的表达。以案例为载体的专题研究可以很好地解决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两张皮的问题。,(2)教师的学习是基于问题的行动研究: 英国人雷格列文(Reg Revans)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的概念。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概括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教师的学习首先要有问题意识,有问题才有不同意见的讨论,才能使概念不断明晰;课例研究就是要以问题引导学习,不断使日常教学工作问题化,从中提炼出研究课题;以差异推动进取,不断寻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个人与他人的差距,挑战能力边缘,超越自我。,(3)教师的学习是基于群

9、体的合作学习: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人类的学习是在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进行,是一种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一种对话,个人与自我的对话,个人与他人的对话,个人与理论的对话,个人与实践的对话。 教师基于群体的合作学习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 指导型的合作学习,校内专家、教研员、专业理论工作者的指导; 交流型的合作学习,公开课、教学成果展示、读书汇报课等; 研究型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课题研究等。,不同发展阶段教师课堂关注与学习需求:,3、课例与课例研究的区别 课例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中含有问题或关键事件的教学过程的叙述及诠释。课例不仅

10、仅是最后的课堂教学实录(叙述),还要交待之所以这样教学的理由和认识(诠释),即“讲述教学背后的故事”。,课例研究:课例研究试图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规范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改进。具体说它是围绕如何改进一堂课,展开研究,其目的不仅仅是上好这堂课,更关键的是让老师在研究这节课的过程中,掌握改进这类课或更多课的方法。 “课例研究”是一个“做课例”的过程,是传统教研活动的精致化研究。 上海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提出的一种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师教育模式,简称行动教育。,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

11、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改进。,二、课例研究的内涵,1、课例研究是以课为载体的研究 2、课例研究的特征,(1)主体性。教师是课例研究的主体,不是旁观者,不是陪衬,而是真正的研究者、亲身体验者。 (2)问题性。课例研究是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人手的,问题来源于教学的真实情景,而不是来自某本教科书或某种现成的理论。 (3)思辨性。课例研究虽然是对某个教学问题的研究,却“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对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的思辨,引发新旧教学理念在研究过程中发生撞击、交锋。 (4)过程性。课例研究重在过程,重在教学行为的转变,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5)

12、互助性。课例研究是在专业理论引领下,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的过程,为专家与教师之间、同事之间的对话、合作、交流搭建了合作的平台,即理念学习、情境设计、行为反省。 (6)叙事性。课例研究的方法注重叙事研究,它把有关生活性质的理论思想引人到活生生的教育经验之中,并通过生活(如教与学)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 (7)科学性。课例研究的思维方式注重假设、归纳与演绎。,3、课例研究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基点 有主题:问题驱动学习。研究什么问题? 有目标:差异推动进取。制定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计划,解决谁该对本次课例负责,参与教师分担什么角色? 有方法:技术突破经验。如何使用观察技术记录课

13、堂信息? 如何运用学科内容分析工具?如何获取学习效果? 有基点:共识导向深入。每一轮授课后的讨论如何展开? 每一轮授课改进在哪里?有什么相关研究可以利用?最后达到了什么共同认识?,4、课例研究的成果,三、课例研究的流程,课例研究的基本途径,课例研究的一般流程,研究主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文明史观教学” (案例来源于广东省东莞市常平振兴中学) 研究课题: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文明的冲撞与交流 课例研究的背景:老师们对于涉及文明史与文明史观的内容感到很困难,很想集中梳理一下,正好振兴中学邓老师要参加全市教学大赛,于是选择了这个研究主题与课题。,研究概况: 在研究之前历史教研组就成立了专门的研

14、究小组并进行了分工,前后进行了四次听课、议课的研讨活动,在活动中包含了“授课教师设计听课教师评议研究小组分析提出改进办法再设计授课”这样的循环研究过程,称之为“磨课”。,研究过程:,授课教师的设计:首先邓老师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了第一次试讲,她按照教科书的自然结构展开课堂教学: 一、耕田人与牧羊人的冲突,介绍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冲突; 二、古代文明的暴力冲突: 1、希波战争,主要介绍马拉松战役和萨拉米斯海战; 2、亚历山大东征和影响; 三、古代文明间的和平交流: 1、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 2、马可波罗来华。,第一次研讨:怎样让一节历史课有“灵魂”,听课老师评议:教材处理平淡、艰

15、涩,虽面面俱到,却泛泛而谈、蜻蜓点水,没有印象深刻的东西。特别是教材内容的零散性以及时空的跳跃性,使学生无法形成整体的知识构架,无法形成文明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更难以从情感和价值观上进行体验。 研究小组剖析:针对以上现象,研究小组认为邓老师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不够,缺少统领课堂的灵魂,而导致教学主题分散,不集中。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解决“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文明史观教学”的问题,从而选定了研究主题。,改进办法: 理论学习:集体研究课标和课题,加强学习,提升知识,研究小组的教师分头查阅了吴于廑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斯塔夫里阿诺夫的全球通史、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6、等书,对人类历史上文明的发展、冲撞、交融的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人类文明的演进规律也有了基本认识。 调整设计:紧紧抓住“文明”、“冲撞”、“交融”三个关键词来统构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紧紧围绕“文明”这个核心词语展开教学,向学生传递的核心意义:认识人类文明演变、整合的基本方式、基本规律、基本意义和发展趋势。,授课教师的设计: 在第二次试讲中,为了切入“文明”这一主题,邓老师在前面增加了两点内容: 首先,通过介绍“文明”的概念让学生有了知识的准备。 第二,通过简单回顾上一单元的知识,介绍早期文明的种类、分布和特点,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文明发展是一个延续不断的历史过程,为下面更为深入的介绍奠定基础。,第二次研讨:怎样体现文明史明晰的线索,听课老师评议:整节课有了“灵魂”。但整节课的思路仍然欠缺清晰。 研究小组剖析:研究小组分了邓老师授课的PPT课件,发现教师呈现的教学材料过多,导致教学时间不足;在材料运用的过程中,缺乏贯穿始终的逻辑线索;且材料难度的呈现没有循序渐进。 改进办法:邓老师对材料进行精简,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解读、构建时间;重新调整教学设计,将必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