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pdf) (1).pdf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39271671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pdf) (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pdf) (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pdf) (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pdf) (1).pdf(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临泽一中临泽一中高二高二语文语文 3 3 月月考月月考试卷试卷 第第 I I 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 一、一、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9 分,毎小题分,毎小题 3 3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13 3 题题。 一位新锐设计师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设计出一条“夜光自行车道” ,路面上镶嵌着成千 上万颗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设计师认为,技术不应是坚硬麻 木的存在,而应“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 。 的确,技术并不只具有实用价值,亦可以是审美价值

2、的摇篮。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 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皆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得益彰。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满足 人的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更能熏染出高品质的生活。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 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国内外一些城市,涌现出一种叫做“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 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传统观念里,城市的钢筋水泥风格同绿色自然格格不入, “垂直森林”的 建筑设计却成功地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在南 方医科大学人体标本陈列馆,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钟世镇院士创新

3、标本制作方法,让各类人 体铸型标本如珊瑚、水晶般精美,令参观者心情放松,不仅摆脱了对“解剖”的莫名恐惧,更对探 索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 科学同样要有美感,技术创新也能很诗意。如果把科技比作繁茂的大树,效率和性能是其树干, 人文要素则近乎于树枝和树叶。没有树干,枝叶无所依存;剥掉树皮,去除叶子,树干不过是根木 头。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而缺少“诗性思维” ,否则就难免枯燥无趣。以城市规划来说,许多城市 的新城区道路宽度、公共广场都唯宽大是从,不仅不讲科学,实际上也诗意无存,既浪费也没有特 色。 “技术的诗意” ,其实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 。如同庖丁解 牛,始终按照其结

4、构特征用刀,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其中凝聚着“真”尊重 规律、以道驭术;凝聚着“善”简约利物、惠而不费;凝聚着“美”巧夺天工、出神入 化。多些 “技术的诗意” ,实质正是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用“人的尺度”统 摄技术,给人更多便利感受和美的体验。 为什么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用户体验?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 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这提醒我们,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科学研究都极具专业性,决 策者有必要多咨询专业人士意见,防止“政绩冲动”和“商业驱使”误导决策。一切技术创新的目 的都在于提升生活品质,理应多从人文领域寻求灵感启发和精神支柱,在实

5、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 慧和技艺。美是愉悦源泉,美也是巨大竞争力。科技之美,立足于“人的尺度” ,内蕴着“技术为 体、文化为魂”的规律。让科技的真、善、美可观可触可感,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兑现“科技让生 活更美好”的愿望。 (摘编自刘根生技术也可以“诗意盎然”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而设计出的“夜光自行车道” ,路面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 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 B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因为它们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且这两种 价值交相映衬,相得益彰。 C “技术的诗意” ,如同庖丁解牛那

6、样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它并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 “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 。 D “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与传统观念里的钢筋水泥风格格格不入,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创造 了人的“诗意的栖居”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技术和艺术分别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 “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 的感受能力” 。 2 B “技术的诗意”凝聚着尊重规律、以道驭术的“真” ,凝聚着简约利物、惠而不费的“善” ,凝聚着巧夺天工、 出神入化的“美” 。 C 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钟世镇院士在标本制作方法上大胆创新,让各类人体

7、铸型标本如珊瑚、水晶般精 美,令参观者恐惧顿失,兴趣盎然。 D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用户体验的原因并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 弃了对诗意的探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 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B立足于“人的尺度”的科技之美,是愉悦源泉,也是巨大竞争力,这种美可观可触可感,会使“科技让生活更 美好”的愿望早日实现。 C一切技术创新理应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多些“技术的诗意” ,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 慧和技艺。 D科技不能只有

8、理性思维,还应该有“诗性思维” ,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宽度、公共广场唯宽大是从,既浪费 也没有特色。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46 6 题。题。 一人一校一国家 1898 年 7 月的一天,山东威海卫的日本太阳旗降下,中国黄龙旗升起。第二天黄龙旗降下, 英国国旗升起。这就是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国帜三易” 。原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帝国主义列强 加紧瓜分中国:德、法、俄各有所得,英国强租了九龙半岛和威海卫,强制占据威海卫的日本将威 海卫归还中国,再由中国转租给英国。目睹这一幕国耻的北洋水师见习驾驶官张伯苓,受到

9、强烈刺 激。 张伯苓是天津人,13 岁考入设在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1894 年张伯苓在水师学堂毕业,翌年 春天到通济舰。他亲眼见到了“国帜三易” ,联想到甲午战争前的中国海军力量明显占优,为什么却 战败了?问题在人。要想改变中国面貌,必须改 造人,兴办新式教育,培育一代新人。张伯苓怀着 这样的信念离开北洋水师,决计以教育救国。 1898 年张伯苓应严修之聘做家馆老师,教授其子弟。1904 年春天,严、张二人东渡日本考察 教育,看到推广新式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是日本明治维新以 后迅速强盛的根本原因。中国要想富 强,也要走这条路。他们办起一所私立中学堂,张伯苓任监督,当年秋季招收学生 73 名,年

10、底改 名为敬业中学堂。此后,学生人数日增,校舍不够使用,开明邑绅郑菊如捐出天津旧城西南一块十 多亩的荒地,严、张即在这里兴建新校舍。因为这处新校舍在城南的开洼,称为南开洼,简称南 开,学校因此在 1907 年改名南开中学堂,1912 年改称南开学校,张伯苓任校长。张伯苓在到处化 缘筹集办学经费的同时,千方百计聘请饱学之士来校任教,范文澜、何其芳、老舍等先生都先后在 南开任课。 张伯苓从南开中学创办起就注重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旨在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 的高素质人才。他定南开校训: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他重视修身教育,每周亲自讲修身课。一 次修身课上张伯苓讲不许学生抽烟,当场有学生

11、发问: “您不许我们抽烟,为什么自己抽烟?” 张伯 苓当即唤校工,将自己所存的吕宋烟全数取来,当众销毁。校工惜之,他答道: “不如此,不能表示 我的决心,从今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从此终身不再吸烟。南开在校学生也再无吸烟者。张 伯苓把近代西方体育引进学校,重视体育课和师生的身体锻炼,辟有体育场,举办天津市运动会, 自己也多次担任全国运动会、华北运动会的总裁判。南开中学看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张伯苓不 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迎合教育部门推行的各种会考。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手脑并用、知学合一的能 力,学校增设了“社会视察”和“木工金工技能”两门必修课程,组建了校办工厂。 私立南开中学升留级制度严

12、格,淘汰率高。当时人们常说: “进南开难,毕业也难。 ”学校择优 录取,考试认真,评分严格,毕业率约为 50。在张伯苓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南开中学培养出了以 周恩来、马骏为代表的优秀学生,并逐步实现了兴办南开系列学校的设想:在南开中学的基础上, 1919 年 9 月创建南开大学,1923 年增设南开女中,1928 年增设南开小学,形成旧中国私人创办 的建制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其中南开女中始建于 1923 年,到了 1924 年,就已经有四名女子进 3 入南开中学和男生一起听课了。南开中学的办学成绩引起海内外瞩目,孙中山曾赞誉说,南开是世 界有名的好学校。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13、 。 在抗日战争时期,张伯苓热心襄赞国事。很多南开学生、校友,向往延安革命圣地,请张伯苓 代为介绍,他都一一给他们写了介绍信,将大批有生力量迁往抗日后方。张伯苓重视对学生的爱国 教育,经常用亲身经历的“国帜三易”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1935 年 11 月张伯苓赴四川考察教育 后,基于对抗日战争时局的清醒认识,于 1936 年 8 月建成南渝中学(1938 年 12 月更名为重庆南 开中学) 。平津沦陷,当时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多有不便,惟独南开中学从容应变,弦诵未辍。 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对南开中学、南开大学进行了疯狂的轰炸。当南开校园的 硝烟还未散尽的时候,张伯苓大义凛

14、然地宣告: “敌人所能毁者,南开之物质;敌人所不能毁者,南 开之精神。 ”张伯苓的四子张锡祜投笔从戎,以身殉国,张伯苓闻讯说: “我本人出身水师,今老 矣,每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而今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 ” 1949 年 4 月,蒋介石两次到张伯苓住所,要求先生离开重庆。去台湾或去美国,可任其选 择。张伯苓始终不应。蒋氏又派蒋经国和张群先后三次劝行。张伯苓以“不愿离开南开学校,更不 想离开祖国”为词,拒绝了蒋氏最后的邀请。 1951 年 2 月 23 日,为南开教育辛劳毕生的张伯苓与世长辞,享年 75 岁。逝世的第二天,日 理万机的周恩来专程到天津吊唁,他送的花圈缎带上写着: “伯苓师千

15、古!学生周恩来敬挽” 。他说: “ 张 校 长 一 生 是 进 步 的 , 爱 国 的 ; 他 办 教 育 是 有 成 绩 的 , 有 功 于 人 民 的 。” (摘编自爱国教育家张伯苓 )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从全文看,张伯苓制定的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中“允公”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敬 业、献身精神; “允能”就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本领; “日新月异”就是要求随着时代的前进 而不断革新。 B.南开中学以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旨,故意加大考试难度,毕业率 只有 50左右。 C.张伯苓对抗日时局有着清醒认识,他特意赴

16、四川考察教育,于 1936 年 8 月建成南渝中学。当许多 学校都因仓促迁川无法正常上课时,惟独南开中学的学生们能正常学习。 D.四子张锡祜以身殉国后,张伯苓的一番话既表露了对儿子杀敌报国的称许,也隐含了痛失爱子的 哀伤,还表达了不能亲上战场报国的终身遗憾。 5.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张伯苓的创造性表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4 分) 6.文章以“一人一校一国家”为题,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中“一人”与“一国家”的理解。(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14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79 9 题题(14(14 分分) ) 清 名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关系近好。今年清明后,约 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 次,绿如滴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