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PDF) (1).pdf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39266754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299.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赣州市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PDF) (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西省赣州市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PDF) (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省赣州市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PDF) (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赣州市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PDF) (1).pdf(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 届上学期江西省寻乌中学高二期中考试试卷 语语 文文 试试 卷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 清明节是当时一 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 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 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 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 同”,诗人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 句。这说明

2、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层踢球已经成为时尚,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 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踢球的情景。 宋代社会上还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 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两种方式,但书上讲的大多是白打踢 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 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 足球,已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球技术方面发展。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 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水浒传中写

3、到宋徽宗也 是“齐云社”的成员。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比赛的组织和宣传推广。 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市民携带炊饼出游踏青。宋代民间,习惯把无馅的食品 称为饼,用火烤的叫烧饼,蒸的叫蒸饼,面条叫汤饼,油炸的叫油饼;宋仁宗赵祯做皇帝之后, 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那时说话写字都讲 究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所以,蒸饼就改称为“炊饼”。在当时的汴梁城里,炊饼是一种大众 食品,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宋朝把有馅的食品叫做馒头。 水浒传中武大郎每天早起, 挑起做好的一担炊饼出门叫卖。武松离家出行前,曾经交待哥哥武大说:你少在外面,早点回 家;原先做炊饼十

4、扇笼,以后只要做五扇笼。扇笼就是蒸笼,可以断定,大郎炊饼是蒸出来,而 非烤制的烧饼。宋代炊饼是今天的馒头,绝非烧饼,而馒头却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 宋朝太学与国子监食堂例行加餐,春秋两季加炊饼,冬天供应太学馒头。宋人笔记言, 炊饼深受汴梁城民众喜爱,成为主食。年年清明节,市民携带枣粥、鸭蛋和炊饼,出游踏青。 黄庭坚在宽慰病中朋友的书简中说:“病者想渐苏醒能食矣。家园炊饼漫佳,不知堪否?”诗 人杨万里题作食蒸饼作:“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鹘仑 吞一个。” 读 水浒传 我们可探寻出宋朝清明节的习俗,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外,更多的是纵情 取乐,宋朝的节日已经走下了宗教

5、的圣堂,成为老百姓外出娱乐的载体。通过清明上河图 可以看出,宋朝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市井生活恬静和谐。 宋朝清明节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了宋 朝的繁荣富足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蹴鞠是宋朝清明节习俗的主要亮点,在当时,这种活动仅在上层社会流行,也是足球 艺人赖以保障生活的方式。 B.圆社是宋代蹴鞠艺人的专业团体,有助于蹴鞠艺人团结互助和维护切身利益,圆社 组织蹴鞠比赛,并进行宣传推广。 C.馒头在宋朝指的是有馅的食品,就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宋朝太学和国子监 食堂在冬季都例行加餐,供应馒头。 D.炊饼是宋朝市民在清明节出游踏青时常携带的食品,当时汴

6、京城大街小巷都有卖炊 饼的,炊饼成为当时民众的主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蹴鞠的“白打”踢法是调动身体多个部位完成的一套花样动作,使“球终日不 坠”,该踢法不比射门的准确性,而比控球的灵巧性。 B.清明节作为宋朝的一个重要节日被宋人发挥到极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活 动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C.根据水浒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和清明上河图,我们既可看出宋朝清明节 习俗主要是纵情取乐,也可看出宋朝市井生活的幸福。 D.宋代的饼有烧饼、蒸饼、汤饼、油饼等多种,因避宋仁宗的名讳,蒸饼改称炊饼, 宋 人笔记和黄庭坚的书简都说明炊饼深受民众喜爱

7、。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的清明节,人们进行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等活 动,说明宋朝的节日已成为百姓娱乐的载体,不再有宗教般神圣感。 B.陆游的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说明宋朝清明节有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而杜 甫的清明诗说明清明节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在唐朝就已盛行。 C.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发展,蹴鞠运动不仅在当时的上层社会流行,还有专业的踢 球艺人, 而且追求灵巧的控球技术,有专门负责蹴鞠活动的团体。 D.炊饼就是蒸饼,这不仅从水浒中武松和武大郎关于卖炊饼的对话中可以断定, 也可以从杨万里食蒸饼作一诗的诗题和内容的对照中得到印证。 (

8、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林庚:发明一个传统 “九一八”事变后,林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全校写战歌,写出了“为中华,决战生 死路”这样铿锵的句子,并随请愿团赴南京要求国民政府抗日,曾绝食于南京。鼓动林庚的 除了拳拳爱国心外,就是他崇尚自由的精神。呈现在他的写作里,就是对创造的渴望。林庚 由古体诗词转向自由诗自然与此有关,不过,还应看到,他创作的转向与当时诗坛狂飙突进 的风尚也有着莫大的关系。 对于这种诗坛的“革命” ,林庚有着独特的见解,即“任何一次成功的革命如果没有伴 随与之俱来的成功的建设,革命也便往往难免是短命的” 。而“建设”又谈何容易,闻一多 先生等人在此之前曾

9、多次进行新诗写作试验,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最终都不了了之。作为 一名自由诗的杰出实践者,林庚自然知道重新探索的艰难。不过,在他看来, “创作应该是 一件仿佛是探险的事业,而不能是吃现成的” 。1935 年,在包括著名诗人戴望舒在内的诸人 的不解和劝阻中,林庚开始了对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和研究。 他的决然, 来自于对一个更大传统的判断。 现今的历史学家在叙述西学东渐时异常兴奋 为思潮流派的花样繁多和古老中国的惊人胃口。 殊不知, 我们有时在慌乱中把舶来品包 装的锡纸也一同吞下,更糟糕的情形是,因为相关语境的缺失或难以言述的“需要” ,有意 无意抛掉食品,消化锡纸,炫耀商标。林庚深知,相对于外来诗歌和

10、文化资源带给新文学近 百年的惠赠和滋养, 本土几千年的古典文学传统更像是一个被尘封起来的巨大秘密, 我们知 道这里琳琅满目,可是人们要么是回过头漠然处之,要么是茫茫然不知从何下口。 这自然不是新问题。可是,抱怨的多,捶胸顿足的多,大声疾呼的多,真正肯沉潜下来 进行考辨研究的不多,像林庚这样取得巨大成就的更是罕见。 林庚几乎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埋头耕作。他要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读解古典文学, 同时为了文学创作把古典文学传统重新发明出来。 正是他提出的格律体新诗理论给我们提供 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参照。歌德说, “谁要伟大,必须聚精会神/在限制中才能显出来身手 /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 。 单单这

11、终生执着探索的精神就足以让后来者肃然起敬。 任何一个 试图到更遥远的田地里收割的人们肯定不会忽略这样的讨教。 更重要的是, 林庚先生有着更为宏阔的文学史视野, 人们因先生的新见如唐诗中的 “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而生发出来的对古典文学新的理解,正是得益于他的筚路 蓝缕之功。 林庚一部重要著作 西游记漫话的产生颇有些意味。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庚 无以排遣心中的困惑,就经常夜读西游记 。就这样,白天被批判的林庚,晚上在书斋里 摊开书卷,从文学中得到宽慰和愉悦。最终他将西游记烂熟于心。难得的是,他将自己 的人生感悟融进了对小说的理解,在 80 岁高龄出版了 西游记漫话这样一部“极具个 性的充满诗

12、人气质和潇洒笔意的快意之作” 。古代文学研究大家程千帆教授在给先生写的信 中说,他是在病中收到了林庚先生的著作的,看了书竟爱不释手,自己看不完,就让自己的 学生给他念, “一口气读了三天,高兴得不得了,说这书是盖自有西游记以来之第一 篇文章也 ” 。 (有删改) 相关链接: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福建闽侯人。193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清 华大学助教,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 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远离尘 嚣。 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 但

13、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 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语)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从文中看,林庚早年古诗的造诣超出众人,他写过大量古体诗词,虽然后来转向自 由诗创作,但早年的古诗词创作为他后来研究古诗词奠定了基础。 B林庚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读解古典文学,同时为了文学创作把古典文学传统重新 发明出来,而他自己创作的量多质优的格律体新诗成为这种“发明”的典范。 C林庚先生有着宏阔的文学史视野,他研究唐诗首先提出“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 的见解,后来的不少文学研究者都深受其启发,进而生发出来对古典文学新的理解。 D

14、古代文学研究大家程千帆教授在病中收到了林庚先生的著作 西游记漫画 ,看 了书爱不释手,一口气花了三天看完此书,高兴得不得了。这从侧面表现林庚在中国古典文 学方面深厚的功力。 5林庚从不张扬而成为卓然大家,请概括其形象特点。(3 分) 6林庚下决心要“发明一个传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孤城 非鱼 浓雾锁城。不过才十几分钟,这座小城便成了孤城。 警察封锁了高速路、公路。雾太大了。得到警察封锁道路的消息,李生慌了。 他觉得害怕,好像自己一个人被扔在小城里,孤独无助。尽管他知道周围都是人,但这 些人不是他的亲人。他的亲人在城

15、外,在距离小城二十五公里的乡下,那里鸡鸭成群,小桥 流水,李生迫切地想要回到那里,回到亲人的身边,那样才踏实。 李生跑下楼,掏出钥匙准备开车,想到警察已经封了路,又沮丧地收回钥匙。他只有走 着回家了,警察总不至于连人都拦截吧。 浓雾遮蔽了周围所有的东西, 除了身旁四五米的范围, 其他什么也看不到。 李生停下来, 可以听到有高跟鞋叮叮叮敲击路面,有人在说话,隐约有人影影绰绰晃动。有人匆忙从他身 边跑过, 嘴里嘟嘟囔囔说着什么, 一个人在身后喊着那人的名字, 那人答应一声, 没有回头。 偶尔有一束黄的光缓慢地闪过,远远有嘟嘟的喇叭声。 李生心慌得厉害。他想看到熟悉的人,看到熙攘的汽车,想跟人说话,

16、说什么都行。 过了一个路口,又过了一个路口,雾似乎越来越浓,像牛奶漫天倾泻,抹也抹不开。 李生掏出手机,试图找出一个人跟他聊天,很奇怪,显示有信号,手机就是打不出去。 他一遍一遍地拨手机里存储的每一个号码,不管谁。110、120、119,甚至 114,他都拨了, 一个也拨不出去。 李生加快了步伐。总会走出去吧。越这样想,却似乎越陷入了迷宫,好像一直在原地打 转。像被人施了魔法,所有的东西都消失在浓雾里,轻飘飘地,就没了。 突然, 一条黑色的小腊肠狗从身边跑过, 李生欣喜若狂, 可爱的小狗, 尽管它不会说话, 但也是个伴。李生紧跟着脚步轻盈的小腊肠,生怕跟丢了。 小腊肠似乎明白李生的心思,它的脚步慢下来,李生可以很轻松地与它并行。李生默默 地说:小狗,谢谢你。 也许是觉得没意思,和李生一起跑了一会儿,小狗叫了几声,突然往斜刺里蹿过去,李 生喊“站住” ,但无济于事。少顷,他听到了两只狗的叫声,小腊肠找到了它的伙伴。 真是悲哀啊。 走,赶紧走。赶紧离开这座可怕的孤城。 终于,到达出城的路口了。警察背着手站成一排,如果不是身上米黄的荧光背心,李生 根本看不到他们。 他跑过去,想从警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