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指导训练(3).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9264350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指导训练(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指导训练(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指导训练(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指导训练(3).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指导训练(3) 1对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承,那么)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表假设,如果)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并列,并且)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可是)【解析】“而”主要可用作代词、连词,常常考查用作连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本题C项为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义为“并且、而且”。【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B邻国之民不加多,何也C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D今日之事何如【解析】“何”主要可用作副词、代词,常常考查用

2、作副词、代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何”作副词,放在形容词之前,加强程度,“怎么”,C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代词,“什么”;B项是疑问代词,“为什么”;D项是复音虚词,“怎么样”。【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幽独处乎山中A噫吁嚱,危乎高哉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相与枕藉乎舟中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解析】“乎”主要可用作介词、助词,常常考查用作介词时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乎”作介词,“于”,C项的“乎”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的“乎”是语气助词,表感叹,“啊”;B项的“乎”是副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D项的“乎”是介词,“比”

3、。【答案】C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今君乃亡赵走燕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C臣乃敢上璧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解析】“乃”常常考查用作副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乃”为表示转折关系的副词,“却、竟然、反而”,D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判断词,“就是、是”;B项是表示承接关系的副词,“于是、就”;C项是表限制性的副词,“才”。【答案】D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A其皆出于此乎B此予之所得也。其孰能讥之乎C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D失其所与,不知,吾其还

4、也【解析】“其”主要可用作代词、副词、连词、助词,常常考查用作副词、连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其”为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义为“难道”,B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表推测语气的副词,义为“大概”;C项为表示祈使语气的副词,义为“可要”;D项为表示婉商语气的副词,义为“还是”。【答案】B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A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C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D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解析】“且”主要可用作副词、连词。例句的“且”作副词,“将要、将”,C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连词,“并且”;B项是副词,“尚

5、且”;D项是连词,“那么”。【答案】C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若入前为寿A崤函之固,自若也 B天涯若比邻C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解析】“若”主要可用作动词、代词、连词,常常考查用作代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若”作代词,“你”,C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指示代词,“那样”;B项是动词,“好像、像”;D项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若”。【答案】C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人必有所不为,而后能有所为A某所,而母立于兹 B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C为仲卿母所遣 D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解析】“所”主要

6、可用作名词、助词。例句的“所”作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事(东西、人、地方)”,B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名词,“处所”;C项是助词,与“为”组合表示被动,不译;D项是助词,帮助宾语提前,无义。【答案】B9下列加点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C冰,水为之D若属皆且为所虏【解析】“为”主要可用作动词、介词、语气助词。例句的“为”作表示反问的语气助词,“呢”,A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B项是动词,“创作、写”;C项是动词,“变为、成为”;D项是表被动的介词,“被”。【答案】A10下列各句中“

7、焉”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A盘盘焉,囷囷焉B永之人争奔走焉C姜氏欲之,焉辟害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解析】“焉”主要可用作代词、兼词、助词,常常考查用作助词、兼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焉”作兼词,相当于“于之”,可译为“在这里、在那里”,B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助词,用于形容词之后作词尾,义为“的样子”;C项为疑问代词,义为“怎么”;D项为语气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可不译。【答案】B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因击沛公于坐A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B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C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

8、池D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解析】“因”常常考查用作介词、连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因”作介词,“趁着、趁机”,B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连词,“于是、就”;C项是介词,“依靠、凭借”;D项是动词,“沿袭”。【答案】B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去时里正与裹头A是谁之过与 B蜩与学鸠笑之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乃与平原君计【解析】“与”主要可用作动词、介词、连词。例句的“与”作介词,“替”,D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语气助词,通“欤”,译为“呢”;B项是连词,译为“和、跟”;C项是动词,译为“结交”。【答案】D1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

9、的一项是()例句:深林杳以冥冥兮A险以远,则至者少 B作师说以贻之C木欣欣以向荣 D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解析】“以”主要可用作动词、介词、连词。例句的“以”为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又、且”,A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B项是表目的的连词,“用来、来”;C项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而”或不译;D项是介词,“往”。【答案】A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2题。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

10、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宋史黄庭坚传)1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 B其词有魁伟之文C其重之也如此 D乐其林泉之胜【解析】A代词,指代黄庭坚;B.代词,他的;C.代词,指代苏轼;D.指示代词,那。【答案】D2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A而:连词,表转折,译为“却”,表因果,译为“因而”;B.于:介词,表比较,译为“比”,表地点,译为“在”;C.以:为介词,译为“把”,为介词,译为“因为”;D.都是表停顿的语气词。【答

11、案】D【参考译文】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二、阅读下文,完成34题。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乎?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且吾闻段

12、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高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於是君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遂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且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而辍,不攻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夫君子善用兵也,不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天,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已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选自刘

13、向新序)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吾安敢不轼_(2)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_(3)遂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_(4)野人之用兵,鼓声则似雷_【答案】(1)怎么(2)用,拿(3)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就(4)就4下列加点字“为”的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其仆曰:“君何为轼?”B斩木为兵,揭竿为旗C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解析】A项“为”为介词,其余三项均为动词。【答案】A【参考译文】魏文侯经过段干木所住的巷子时而行轼礼(轼,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扶着横木行礼),他的从人说:“您为什么要行轼礼?”魏文侯说: “这不是段干木所

14、住的巷子吗?段干木是个贤人,我怎么敢不行礼呢?况且我听说段干木从来不肯拿自己和我的位置交换,我怎么敢在他面前傲慢呢?段干木因为品德好而出众,我因为土地多而出众;段干木富有仁义道德,我富有钱财。”魏文侯的从人说:“那么您怎么不让他来担任宰相?”魏文侯于是请段干木作宰相,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拿出百万的俸禄,经常派人钱物请他。于是魏国人都很高兴,相互庆贺说:“我们的国君喜欢大道,因为段干木被他尊敬;我们的国君喜欢忠义,因为段干木被他隆重对待。”没过多久,秦国举兵打算攻打魏国,秦国的司马(官职名)唐且对秦国国君说:“段干木是个贤人,而魏国国君很尊敬他,天下都知道这件事,是不是不应该发动战争呢?”秦国国君认为他说得对,于是按兵不动,一直不敢发动进攻。魏文侯可以称得上善于用兵了。曾听说君子用兵,看不到实际情形,他就已经取得了成功,就是这样子的。一般人用兵,把鼓声敲得就像打雷,号呼声震动大地,尘土满天,飞箭如雨,扶着伤员,载着死者,蹚过死者的肠子和鲜血,没有罪的百姓,他们死亡的数量可以填满大河,就算这样,国家的存亡、国君的生死也依然无法预料。那样的话国君离仁义也就远了!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孙泰,山阳人,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