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江苏省高三语文 第六专题人与文化(苏教版选修之《论语孟子选读》).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9264036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江苏省高三语文 第六专题人与文化(苏教版选修之《论语孟子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1江苏省高三语文 第六专题人与文化(苏教版选修之《论语孟子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1江苏省高三语文 第六专题人与文化(苏教版选修之《论语孟子选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江苏省高三语文 第六专题人与文化(苏教版选修之《论语孟子选读》).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江苏省淮安中学II部高三语文教案:第六专题 人与文化(苏教版选修之论语孟子选读)教学内容:人与文化教学目标:1、诵读文本,整理有关文言知识。2、了解孔孟热爱、尊崇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3、懂得“诗”、“礼”、“乐”等传统文化对一个君子精神成长过程的影响和作用重难点:1、理解并翻译本板块中的著名章节2、了解“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尽信书不如无书”等的含义。教学方法:诵读、谈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子创立了古代教育理念和师道思想,最高的教育目标是塑造君子型的理想人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汲取一定的营养。那么孔孟对传统文化是什么态度和认识呢?二、 文

2、本研读4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评析】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激凝】:除了这句,孔子认为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有作用的句子还有哪些?5 子曰:“加(1)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可以无大过矣。”【注释】(1)加:这里通“假”字,给予的意思。(2)易:指周

3、易,古代占卜用的一部书。【译文】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再给我数年时光,五十岁学好易经,也许可以没有大错误了。)【评析】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可见他把学易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主张认真研究易,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他非常喜欢读周易,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这表明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值得后人学习。11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2)蔽:概括的意思。(3)思无

4、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意思是内心无邪念。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评析】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1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同“叛”)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评析】本章清楚

5、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激凝】:孔子如此,孟子又是怎么认为的呢?6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译文】:孟子说:“先王的恩德不存在,诗经中的雅也就没有继续增多,没有新的雅诗,春秋才创作出来。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记载历史的。它们所记的事是齐桓公、晋文公等人称霸的事,体裁则属于历史。孔子说:对历史事件评论的标准就由我个人决定了。”【激凝

6、】:孟子认为怎么学习传统文化呢?7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译文】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诗人的本意。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评析】孟子是在和学生咸丘蒙讨论有关大舜的事迹时顺便说到读诗的方法问题的。但他的这段话,尤其是关于“以意逆志”的命题, 却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名言,直到今天,仍然受到现代文学批评专家、学者们的重视。8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讲求,讨论)其世也。【译文】吟咏他们的诗, 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评析】孟

7、了认为要正确理解前人的诗和他们的书,就应当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 又离不开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问题了。实际上,孟子这段话对后世真正发生影响的,正是“知人论世”的主张。它与“以意邀志”一样,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批评实践中,依然在主要使用着的,还是“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式方法。由此足以见出孟子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之一,正是由本章的文字所发生的。9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译文】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评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精

8、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的确,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的恩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 风,误人子弟,贻害无穷。今天,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似乎也已经是浅显而容易明白的道理了。可是在孟子的时代,这恐怕还是空谷足音吧。其实还用不着推得那么远,只需要想想那些“唯书”、“唯上”的时代,孟子这话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引用的。终于有人说了:“不唯书,不唯上。”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

9、经典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即便是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结论】孔子确立了尊重传统、履践礼仪、感悟诗乐、学习经典的成人途径,孟子又进一步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觉解方式。三、文本探究2子张问:“十世(1)可知也?”子曰:殷因(2)于夏礼,所损益(3)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注释】(1)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2)因:因袭:沿用、继承。(3)损益:减少和增加,即优化、变动之义。【译文】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

10、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评析】本章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四、课时总结:读书贵有疑。疑能打破迷信。盲目地迷信书本,这是读书一忌。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因此,要打破对书本的迷信,避免陷入盲目性,就要在读书时大胆见疑。

11、书本上的 东西,不一定都是无可非议的。疑能增进兴趣。读书如能以疑见读,其味无穷。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一生对读书始终兴趣十足,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总是带着疑问读书。 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五、课堂练习1名句默写(1)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2)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4)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5)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6)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7)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8)诗,可以兴,可以

12、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9)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2翻译划线的句子。(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译: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2)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译: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3(文科必做)阅读材料,完成各题(10分)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 哉 问 礼 与 其 奢 也 宁 俭 丧 与 其 易 也 宁 戚。”(1) 用斜线()给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多划1处扣1分)答: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2)孔子认为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答: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4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