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诊断花椒病虫害诊断及防治

上传人:冯** 文档编号:139263815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7.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管理诊断花椒病虫害诊断及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企业管理诊断花椒病虫害诊断及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企业管理诊断花椒病虫害诊断及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企业管理诊断花椒病虫害诊断及防治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企业管理诊断花椒病虫害诊断及防治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管理诊断花椒病虫害诊断及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管理诊断花椒病虫害诊断及防治(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花椒病虫害诊断及防治花椒病虫害是严重影响花椒生产的重要因素,而危害花器和果实的病虫害,直接导致产量降低,甚至绝收。而危害枝干和根茎的病虫害,能使枝干枯萎,直至死亡。取食危害叶片的病虫害也使得花椒产量受损。数十种病虫害的侵蚀使得花椒的品质受损,产量不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搞好花椒病虫害的防治已成为搞好花椒生产的重要环节。一、花椒病害发生及防治(一)花椒炭疽病俗称黑果病,主要危害果实,也可危害叶片和嫩梢,严重时一个果实可达3-10个病斑,易造成果实脱落,一般减产5%-20%,甚至高达40%。发病初期,果实表面呈不规则的褐色小斑点,随着病情的戴雅世,病斑变成圆形或近圆形,中央凹陷,深褐色或黑色。天气

2、干燥时,病斑中央呈灰色或灰白色,且有许多排列成论纹状的黑色或褐色小点(图1-1,1-2)。如遇到高温阴雨天气,病斑上的小黑点呈现粉红色小突起。病害可由果实向新梢、嫩叶上扩展。该病是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侵染所引起,属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炭疽菌属。该病分布于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四川、云南等省区。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果、病叶及枝条上越冬。第二年6月初在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孢子、借风、雨和昆虫传播,引发病害。能发生多次侵染。每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发病,8月为发病高峰。在椒园树势衰弱、通风、透光性差,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害易发生流行。

3、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加强椒园管理,进行深耕翻土,防止偏施氮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降雨后及时排水,促进椒树生长发育,增强抗病力。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以减少病菌来源;通过修剪椒树改善椒园通风透光条件,减轻病害发生。2、药剂防治冬季结合清洁椒园,喷施1次波美35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100-150倍液,同时兼治其他病虫害。春季嫩叶期、幼果期及秋梢期,各喷1次15%晶体石硫合剂180-2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除雷百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倍得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二)花椒锈病该病为普发性病害,又称花椒鞘锈病、花椒粉锈病。流行年份发病率可达50%-1

4、00%,可造成椒叶在采椒后不久便大量脱落,使椒树再次萌发新叶。影响当年椒树营养积累,同时由于再次生叶而使养分过度消耗,直接影响到次年椒树的产量和椒果的质量。病菌主要危害叶片,偶尔也危害叶柄。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出现直径为2-3毫米的水浸状褪绿斑,与病斑相对应的叶背面出现圆形黄褐色的疱状物夏孢子堆。在较在的夏孢子堆周围往往出现许多小的夏孢子堆,排列成环状或散生。这些疱状物破裂后释放出橘黄色粉状夏孢子。发病后期在叶片正面,褪绿斑发展成为3-6毫米深褐色坏死斑。叶背夏孢子堆基部产生褐色或橘红色蜡质冬孢子堆,突起不破裂,呈圆形或长圆形,排列成环状或散生。发病严重时,叶柄上也出现夏孢子堆及冬孢子堆(图1

5、-3,1-4)。该病由花椒鞘锈菌(coleosporium zanthoxyhli Diet.& Syd)侵染所致,病原属担子菌亚门,锈菌目,栅锈菌科,鞘锈菌属。普发于甘肃、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四川、安徽、江苏、浙江、云南等省花椒产区。发病规律此病一般于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7-9月上旬为发病盛期。在降雨多,特别是秋季雨量大,降雨频繁的情况下,病害容易流行。病害多从树冠下部叶片发生,并由下向上蔓延,花椒果实成熟前病叶大量脱落,至10月上旬病叶已全部落光,新叶陆续生长。病菌可通过气流传播,气候适宜时,病菌繁殖速度增快,再侵染频繁。此病的发生与椒园所处地势环境有关,阳坡较阴坡发病轻,大红袍发病最

6、重,其次是豆椒,狗椒较抗病。此外,若在椒树行间种植高杆作物,因通风透光不良,可加重发病。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加强椒园管理。花椒落叶之后,将病枝落叶进行清扫,集中烧毁,彻底清除和消灭越冬病原菌。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椒树自身的抗病能力。栽培抗病品种。可用狗椒等抗病品种与大红袍等染病品种混合栽种,能有效降低锈病的传播流行;还可通过无性繁殖或嫁接等方法培养抗病品种。2、药剂防治6月初至7月下旬,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1000-15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仙星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均匀喷雾。花椒树于秋季果实采收后,或翌年春季椒

7、芽萌发前喷洒一次1:2:600倍的波尔多液(硫酸铜500克,石灰1000克,水300公斤)能杀死树体上寄生的病菌并防止病菌晚秋、早春入侵,预防病菌的侵染和蔓延。(三)花椒丛花病又称鬼扫帚、鬼穗病。该病主要危害花椒春稍和花序,花序受害后不能开花结果,嫩梢受害后叶片形成各种畸形叶,不久叶片干枯脱落,致使树势衰弱,生长不良。花序感病后,节间缩短,小枝梗丛生,花蕾多且畸形膨大,密集成团,致使整个花穗丛生成簇。花器不发育或发育不良,一般不能开花结果,偶尔结果,果实很少且细小。病花穗干枯后,经久不落,仍在枝梢间,形似鬼头,故称“鬼头花”。嫩梢感病后,叶片呈各种畸形顺,久叶片干枯脱落成为秃枝。严重时新稍节间

8、缩短,侧枝丛生,当叶片脱落后,整个枝梢呈扫帚状,故又称“鬼扫帚”(见图1-5)。该病是由花椒丛枝病毒(ZWBV)侵染而引起,为一种植物线状病毒。该病分布于甘肃、陕西、四川等花椒产区。发病规律该病为病毒病。主要传播媒介是麻皮蝽、茶翅蝽等。还可通过种子、苗木的调运而远距离传播。接穗也可以传毒,花粉可能带毒,但不能通过汁液摩擦传染。该病的发生与花椒的品种、树龄、虚浮红的为害和栽培管理等条件有密切关系,一般幼树比老树易感病;管理粗放、蝽象和木虱等发生严重,树势衰弱的椒园都容易感病。防治方法1、实行植物检疫:禁止从病区采购苗木、接穗和带病种子。新区如果发现病株应及早挖除烧毁,防止扩大蔓延。2、人工防治培

9、育无病菌,从无病椒树上采集种子育苗,或从无病的品质优良的母株上采集接穗进行嫁接育苗。加强栽培管理。施足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使树体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3、药剂防治传媒害虫。嫩枝期及时喷药防治蝽象和木虱,减少传病媒介,减轻病害扩大传播。详见防治茶翅蝽等刺吸害虫的方法。(四)花椒白粉病又名花椒自涉病,俗称白面病、面粉病等。主要侵染花椒叶片,也危害新稍和果实。病害大发生时,叶片布满灰白色粉状物,病叶可达70-100%,使叶片干枯。叶片被侵害时,最初于叶片表面形成白色粉状病斑,然后病斑变成灰白色,并逐渐蔓延到整个叶片,严重时叶片卷缩枯萎。枝梢被害时,初为灰白色小斑点,然后不断扩大蔓延,可使整个树

10、梢受害,抽出的叶细长,展叶缓慢,随病势的发展,病斑由灰白色变为暗灰色。果实受害后,果面形成灰白色粉状病斑,严重时引起幼果脱落。该病由球针壳属一种真菌(Phyllactinia sp.)侵染所引起,属于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球针壳属。分布于陕西、山西、四川及甘肃等产区。该病菌除危害花椒外,还危害杨树、葡萄等。(见图1-6)发病规律白粉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上或芽内越冬。翌年形成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分生孢子飞落到寄主表面,若条件适宜,即可萌发直接穿透表皮而侵入。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0-28。在较低温条件下,孢子就能萌发。因此,干旱的夏季或温暖、闷热、多云的天气容易引起病害大发生。花椒栽植过

11、密,施肥不当,通风、透光性差,也能促进使病害流行。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加强栽培管理。发病较多的椒园,注意清除病叶,病枝、病果,集中烧毁处理,防止传染。注意排水、施肥、中耕除草,以增强树势,并适当剪去过密枝叶,保持通风透光良好,可减轻发病。2、药剂防治早春花椒发芽前喷洒45%晶体石硫合剂100-150倍液,除防治白粉病外,还可兼治叶螨、介壳虫等。花椒发芽后喷洒45%晶体石硫合剂180-2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1000-15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间隔7-10天喷1次,有较好的防病效果。(五)花椒褐斑病又称花椒黄斑病。该

12、病主要危害花椒叶片,发病严重时,并时率达60%以上,8月份便造成叶片枯黄早落。发病初期,在叶面上产生黄色水渍状圆形小斑点,病健交界不明显,叶背相对应部分呈现褪绿斑。病斑扩大后,呈淡褐色或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心颜色较深,直径3-10毫米。叶背有深灰色绒状霉层,主脉附近的霉层密而多。几个病斑可相连形成大斑,导致叶片枯黄脱落(见图1-7,1-8)。该病由花椒尾孢菌(Cerospora zanthoxyli Cooke)侵染所引起。病原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暗色孢科,尾孢属。分布于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四川、广东、广西、贵州和台湾等省、自治区。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子座在病残叶上越冬,翌年5月

13、上旬产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潜伏期17-33天。菌丝体生长温度为6-35。最适宜温度为20-30。生长季节可多次进行再侵染。病害由树冠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扩展蔓延。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8月上旬分别出现两次发病高峰。一般椒园管理不善,树势衰弱易引起发病。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加强椒园水、肥、土的管理,以增强树势,可减轻病害的发生。秋末冬初清扫落叶,集中烧毁;同时椒园进行翻耕,将未清除干净的病残落叶深翻入土中。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从5月下旬开始,每隔10-1

14、5天喷1次,连续用药3-4次,立秋前后再用药一次,防病效果更好。(六)花椒黑斑病又称花椒落叶病。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其次是嫩枝,一般病叶率为20%-40%,严重时可达80%以上。感病后椒叶提前衰老、枯黄而大量脱落,严重影响椒树生长。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产生直径1-4毫米黑色圆形病斑,可穿透叶片直达叶背。常在叶背病斑上出现明显的疹状小突起,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雨后出现乳白色针状的分生孢子角。后期叶片正面病斑上也着生疹状小点。当分生孢子盘聚生在一起时,叶片上产生大型不规则褐色或黑褐色病斑(图1-9)。叶柄上的病斑呈椭圆形,内生点状孢子盘。嫩梢感病后,产生梭形紫褐色疹状小突起。该病由花椒盘孢菌(

15、Marssonina zanthoxyli.)侵染所引起。病原属于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盘二孢属。分布于陕西、甘肃、河南和山西等省花椒产区,是影响花椒产量的叶部病害之一。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盘在病叶上或枝梢的病组织内越冬。第二年雨季到来时,产生分生孢子而成为初侵染源。7月下旬开始发病,多以下部椒叶开始逐步向上扩展。分生孢子主要借雨水飞溅传播。8月中旬至9月初达发病高峰,病叶陆续脱落。发病严重时树冠中下部叶片全部脱落。雨季早、降雨多、降雨频繁的年份,发病早且严重。土壤瘠薄,管理粗放的椒园,由于树势衰弱,发病重,而且树龄越大,发病越重。大红袍易感病,狗椒较抗病。椒园种植其他高杆作物或树冠

16、枝叶茂密,通风、透光性差时,发病也重。防治方法1、加强苗木检疫:由于花椒幼枝可以带菌,因此在调运苗木过程中应进行严格检疫,以防病害传播。2、加强栽培管理:增施肥料,及时灌水和除草,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性;通过整形修剪,使树冠通风透光,降低湿度,以减轻病害发生;剪去病枝,并及时清扫枯枝病叶,集中烧毁,以减少初侵染源。3、药剂防治:分别在7月上旬和摘椒后,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2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各喷雾一次,防治效果较好。(七)花椒灰斑病又称花椒圆斑病。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造成叶片脱落,削弱树势,影响产量。叶片感病后在叶片上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病斑呈灰色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