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诊断神经解剖与定位诊断数据库

上传人:冯** 文档编号:139259799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44.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管理诊断神经解剖与定位诊断数据库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企业管理诊断神经解剖与定位诊断数据库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企业管理诊断神经解剖与定位诊断数据库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企业管理诊断神经解剖与定位诊断数据库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企业管理诊断神经解剖与定位诊断数据库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管理诊断神经解剖与定位诊断数据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管理诊断神经解剖与定位诊断数据库(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称关键词概述 脑的表面有3层被膜包绕,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它们对有保护、支持和营养等多种功能。位置与外形脑的表面有3层被膜包绕,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它们对有保护、支持和营养等多种功能。 一、硬脑膜硬脑膜(cerebral dura mater)位于颅腔内,在枕骨大孔处与硬脊髓相延续。是包被脑坚固并有光泽的纤维膜,由内、外两层组成,兼具脑膜和颅骨内骨膜的作用。外层称骨膜层,富于血管和神经,实际上是颅骨的骨内膜,如在两侧有脑膜中动脉及其分支行于膜的两层之间;内层称脑膜层,较薄,朝向蛛网膜的面衬有一层扁平上皮细胞。I两层除在硬脑膜窦处相分离外,其余各部均紧密连接

2、成一层,不易分离。硬脑膜与颅底处则与颅骨结合紧密,故颅底骨折时,容易将硬脑膜与蛛网膜一起撕裂,使脑脊液外漏,如颅前窝中部骨折或颅中窝蝶窦发生骨折时,脑脊液就能流入鼻腔而形成鼻漏。硬脑膜与颅盖诸骨连接疏松,易于从颅盖上分离,当颅顶部骨质损伤时,可形成硬膜外血肿。脑神经穿经颅底孔、管、裂时也将硬脑膜带出,与神经外膜接续,甚至还将蛛网膜、软脑膜也带出颅外,如视神经的外膜由硬脑膜延续而成,至眼球则接续巩膜,视神经的中膜为蛛网膜延伸的部分,内膜由软脑膜延伸,紧贴视神经。中、内膜之间的腔隙连通蛛网膜下隙,含脑脊液,当颅内压增高时,此隙内压力也随之增高,视神经盘受压,出现水肿。硬脑膜一方面承受和分散对颅骨所

3、施加的压力,另一方面对脑又起到支持的作用。与此相适应的结构就是在一定部位褶叠形成隔幕并突入脑的裂隙中。其中主要隔幕有以下4个:大脑镰(cerebral falx)呈镰刀形,沿正中线楔入大脑半球间裂,前端狭窄,附着于鸡冠,喉部较宽,在正中线上与小脑幕相连。下缘游离直到胼胝体上方,内有下矢状窦。后端连于小脑幕的上面。上缘隆凸,附着于颅顶内面上矢状窦沟的两侧,向后达枕内隆凸,内有上矢状窦,位于上矢状窦沟内。小脑幕(tentorium of cerebellum)呈半月形,伸入大脑半球枕叶基底面与小脑之间,后缘附着于枕骨横窦沟及颞骨岩部上缘,前方附着于蝶骨的后床突,前缘游离呈弧形缺口,称小脑幕切迹(小

4、脑幕裂孔),围绕中脑。由于大脑镰与小脑幕等的存在,在颅腔内构成一个支架系统,分别将大脑两半球以及大脑半球和小脑半球呈不完全地分隔开来,这样可使脑各部受到更好的支持,处于更加稳定的地位。小脑镰(cerebellar falx )为小脑幕下方正中矢状位上的一个小隔,位于小脑两半球后方之间的沟内,沿枕骨内面的枕内嵴行走,上端附于枕内隆凸,向下附着于枕骨大孔的边缘。鞍隔(diaphragma sellae )位于蝶鞍上方水平位的一片小的硬脑膜。附着在前床突、鞍结节至鞍背和后床突之间,覆盖垂体窝内的垂体,中间只有一个呈圆形或卵圆形的小孔供垂体柄通过。随着蝶骨垂体切除术的增多,鞍隔具有重要的外科意义。(一

5、)硬脑膜窦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形成腔隙,内面衬有内皮细胞,无瓣膜,为颅内静脉血的血流管道,特称为硬脑膜窦(dural sinus)。脑的静脉、眼静脉、迷路静脉、硬膜本身的静脉和板障静脉等均注入窦内,汇入颈内静脉。窦内无瓣膜,但在脑静脉注入窦腔的入口处有半月瓣、小梁和中隔等瓣膜装置,起调节都血流量的作用。除受纳静脉血外,硬脑膜窦还有引流脑脊液的功能,并且也是颅内、外静脉吻合的主要途径。窦壁无平滑肌,亦无外膜,故无收缩性,因此在硬脑膜窦损伤时出血较多,易形成颅内血肿。硬脑膜窦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包括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等。乙组有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基底静脉丛等。甲组将大部

6、分脑的静脉血和脑膜静脉血收集到窦汇,然后经横窦、乙状窦流到颈内静脉。乙组除收集小部分脑的静脉血外,还收集来自眶部的静脉,最后也引流人颈内静脉。(1)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不成对,在大脑镰上缘,位于上矢状窦沟内,前方起自盲孔,向后进人窦汇,然后再分流入左、右横窦。上矢状窦横断面呈三角形,它接受来自大脑上静脉以及一些硬脑膜静脉和颅骨静脉血液,并通过顶骨和枕骨的静脉而与颅外静脉相交通。(2)下矢状窦(inferior sagittal sinus)不成对,位于大脑镰下缘。走向与上矢状窦相似,一般小而短,起自大脑镰下缘中部,向后开口于直窦。它主要收集大脑镰和胼胝体的

7、静脉血,有时也接受大脑半球内侧面皮质的静脉血。(3)直窦(straight sinus)不成对,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连接处,由大脑大静脉与下矢状窦汇合而成,向后经窦汇通横窦。直窦除引流下矢状窦和大脑大静脉的血液外,也接受小脑幕和小脑半球上面的静脉血。(4)横窦(transverse sinus)成对,是最粗的硬脑膜窦。位于小脑幕后外缘内,沿枕骨横沟向前外行走,至小脑幕附着于颞骨岩部处即弯向下方的乙状沟,续行为乙状窦。此段与乳突小房仅隔以菲薄骨板,故中耳炎致乳突小房化脓时,可累及横窦引起血栓性横窦炎。横窦除收纳来自上矢状窦、直窦、的静脉血外还接受大脑下静脉、小脑下静脉和脑干脑静脉、岩上窦和少量的到

8、静脉与板障静脉的静脉血。由于右侧横窦较粗,又引流上矢状窦的血液,故右横窦阻塞的症状往往较重。 (5)乙状窦(sigmoid sinus)成对,位于颞骨乳突部的乙状沟内,是横窦的延续,向下通颈内静脉。乙状窦与乳突小房仅隔薄层的骨板,故在乳突炎症时可以波及乙状窦而引起血栓的形成。 (6)窦汇(confluence of sinus)由上矢状窦与直窦在枕内隆凸处汇合而成。左右横窦再由窦汇分出。由于静脉窦汇合方式不同和血流方向各异,因此窦汇便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窦汇可借枕导静脉与头皮静脉相交通。 (7)海绵窦(cavemous sinus)位于颅中窝蝶鞍两侧,由许多小梁样结缔组织支架组成,窦长约2厘米,

9、宽约1厘米,形似海绵,故称海绵窦。在硬脑膜窦中,海绵窦与周围结构的联系和交通最为广泛。它前方接受眼静脉,两侧收受大脑中静脉,向后经岩上、下窦分别通入横窦。乙状窦和颈内静脉。左右两侧海绵窦以环状海绵间窦相连。海绵窦还借卵圆孔、破裂处的导静脉与面深部的翼静脉丛相交通。海绵窦外侧壁与颞叶相邻,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经过,颈内动脉壁外有结缔组织小梁网络包绕,网络外有一层内皮细胞,故颈内动脉并不与海绵窦内静脉血液接触。海绵窦外下壁与三叉神经节和下颌神经相邻。 面部静脉和眼静脉互相交通,所以面部感染可蔓延至海绵窦,引起海绵窦炎症和血栓的形成,

10、以致压迫上述神经。此外,垂体肿瘤和颈内动脉瘤向侧方发展也可压迫这些神经,产生瞳孔散大和眼球运动障碍等症状。颅底中部骨折伤及颈内动脉时,动脉血直接流入窦内,影响眼静脉的血液回流,眼静脉扩张使眼球突向前方,眼球可随动脉的搏动而搏动,临床上称为搏动性突眼。由于眼静脉的回流受阻,还可出现眼睑和结膜水肿、视网膜中央静脉扩张或出血、视神经盘水肿甚至视力障碍。(8)岩上窦( superior petrosal sinus ) 位于小脑幕附着于颞骨岩部上缘处,将海绵窦血液引流至横窦、乙状窦和颈内静脉。(9)岩下窦(inferior petrosal sinus )始自海绵窦后部,沿岩下沟行向后下方,将海绵窦静

11、脉血经颈静脉孔引流至颈内静脉。岩上窦可接受大脑中静脉和小脑上面的静脉。岩下窦接受从小脑下面、延髓、脑桥和内耳来的静脉。硬脑膜窦内静脉血液的流向如下: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 岩上窦 海绵窦岩下窦(10)基底静脉丛位于覆盖枕骨底部斜坡上的硬脑膜内,它和岩下窦交通,也和椎内静脉丛交通。脑桥和延髓的静脉注入基底静脉丛。(二)硬脑膜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 1硬脑膜的血管 硬脑膜的血液供应可有多处来源,但它与脑的血液供应却彼此分开,很少交通。硬脑膜动脉一般均有两条静脉伴行。(1)脑膜前动脉 为眼动脉的筛前动脉分支,供给硬脑膜前部的血液(2)脑膜中动脉(middle meningeal

12、artery)是最主要的硬脑膜动脉,它是上颌动脉的一分支,经棘孔进入颅内,它的分支广泛分布于覆盖大脑额叶和顶叶的脑膜内。由于脑膜中动脉紧贴颅骨内面行走,有时动脉本身甚至为骨质所包绕,因此当颅盖部外伤发生该动脉撕裂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3)脑膜后动脉 为发自枕动脉和椎动脉的分支,有时还发自咽升动脉,分布于小脑幕和幕下的硬脑膜。上颌动脉还发出小支分布于颅中窝底部的硬脑膜。脑膜的静脉起于硬脑膜的丛状静脉,回流到硬脑膜外层的输出静脉。这些输出静脉与上矢状窦及其他硬脑膜窦相通,并与脑膜中静脉相连。脑膜中静脉与脑膜中动脉伴行,向上与上矢状窦相通,向下汇集成额干和顶干 。其额干可经卵圆孔至翼静脉丛。2硬脑膜

13、的神经 主要来自三叉神经、上三对颈神经及颈交感干。这些神经纤维在硬脑膜内形成许多神经末梢,对颅内压的变化反应灵敏,头痛的产生与这些末梢的感受有关,颅底部硬脑膜、大脑镰和小脑幕对痛觉更为敏感。硬脑膜内还有自主神经的纤维分布。这些神经一般都伴随着动脉行走。眼神经的分支(筛前、后神经)支配颅前窝的硬脑膜。上颌神经在颅腔的分支分布于颅中窝的硬脑膜、小脑幕和大脑镰。下颌神经在卵圆孔下方发出一脑膜支经棘孔返回颅腔,伴随脑膜中动脉行走,分布于脑膜中动脉的分布区。迷走神经的脑膜支由颈静脉神经节发出,经颈静脉孔回到颅后窝,分布于颅后窝的硬脑膜。上三对颈神经的脑膜支分布于枕、颞部的硬脑膜。 交感神经纤维一部分来自

14、星状神经节,随椎动脉入颅后窝,另一部分来自颈上节,随颈内动脉入颅内,分布于硬脑膜的血管,使血管收缩。副交感神经纤维,可能来自面神经和迷走神经,使血管舒张。二、蛛网膜 蛛网膜(arachnoid)位于硬脑膜深方,是一层薄而有光泽的半透明的纤维膜,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和少量弹力纤维构成,界于硬膜与软膜之间,缺乏血管和神经。该膜包绕整个脑,除大脑纵裂和横裂之外,一般不进入脑的沟和裂。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有一潜在性腔隙,称为硬膜下隙(subdural space )含少量浆液。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有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 space ),容纳脑脊液和行于脑表面的血管。蛛网膜通过结缔组织小梁与硬

15、脑膜、软脑膜相连结,故蛛网膜下隙呈网眼状。通常大脑半球表面的蛛网膜下隙相对狭窄,而在脑底或较大的沟裂附近,蛛网膜下隙比较宽阔,这些宽阔的区域称为脑池。主要的脑池有小脑延髓池、脚间池、视交叉池、大脑外侧窝池和桥池等。 蛛网膜下隙脑池名称位置形态作用小脑延髓池cerebellomedullay cistern 位于颅后窝,由蛛网膜架于小脑与延髓背侧之间而形成,相当宽阔,又名大池。经第四脑室的正中孔与第四脑室相交通。临床上可经枕骨大孔行小脑延髓池穿刺术脚间池 interpeduncular cistern 位于中脑腹侧面,两侧大脑脚之间.内有动眼神经和大脑后动脉的水平段桥池pontine cistern 位于斜坡与脑桥腹侧面之间,为一宽阔的蛛网膜下隙。内有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和三叉神经视交叉池 chiasmatic cistern 位于鞍区上方脚间池前上方,视交叉的周围 大脑外侧窝池 cistern of the lateral fossa 在视交叉池的两侧,由蛛网膜跨过大脑外侧裂时所形成。内有大脑中动脉及分支大脑静脉池 cistern of the great cerebral vein 位于松果体和胼胝体压部与小脑蚓部之间。池内有大脑静脉通过胼胝体池callosal cistern 也称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