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语文 选修大全 第六单元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9257666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中语文 选修大全 第六单元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2012高中语文 选修大全 第六单元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2012高中语文 选修大全 第六单元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2高中语文 选修大全 第六单元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中语文 选修大全 第六单元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ppt(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项脊轩志,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 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 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赏析】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表现出忧国忧民的百结愁畅。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

2、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表达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倍觉意味深长。这首送别诗,不特意渲染凄凄惨惨之情,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思考】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课堂互动探究,写作素材积累,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基础自主学案,知能优化演练,美文佳作欣赏,基础自主学案,二、词语释义 侍坐:_ 鼓瑟:_ 铿尔:_ 莫春:_ 秉烛夜

3、游:_ 琼筵:_,陪伴长者坐着。,弹瑟。瑟,古代一种弦乐器。,象声词,铿的一声。指停瑟声。,暮春,指阴历三月。,拿着蜡烛作长夜之游。,比喻美好的筵席。,无可置者:_ 冥然兀坐:_ 异爨:_ 逾庖而宴:_ 比去:_ 归宁:_,没有可以安置(案桌)的地方。,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越过厨房而去吃饭。,等到去的时候。比,及、等到。,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希”通“稀”,稀疏。,“莫”通“暮”。,“与”通“欤”。,“序”通“叙”,说、谈。,“当”通“挡”,挡着。,“而”通“尔”,你的。,代词,你、你们,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表示肯定,说、谈,动词

4、,话,名词,名词,言论,学说,公家给的粮食,逐渐,渐渐,稍微,略微,安放,设置,放弃,丢下,代词,你的,连词,表承接,可不译,连词,却,表转折,连词,表修饰,可不译,名词作动词,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形容词作名词,小事,指做小相,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形容词作名词,大事,指治国为政,使动用法,使羞惭,名词作动词,砌上城墙,名词作动词,用乳汁喂养,名词作状语,向下,名词作状语,从上,名词作状语,对着西面,名词作状语,亲手,形容词作名词,美景,名词作动词,照在半墙上,名词作状语,向西,名词作动词,像,如同,名词作状语,不时,指侵略的军队。,等到。,道,指是非准则。,

5、或者。,指大自然。,一丈见方。,处处。,七、特殊句式 不吾知也_ 则何以哉_ 何伤乎_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_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_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_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_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_ 使不上漏_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_,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八、名句默写 千乘之国,_,加之以师旅,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咏而归。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_。(春夜宴

6、从弟桃花园序) 借书满架,_,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_,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志),摄乎大国之间,因之以饥馑,风乎舞雩,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偃仰啸歌,桂影斑驳,九、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一部_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_和_合称为“四书”。,语录体,中庸,孟子,(2)归有光,字熙甫,号_,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明代散文家,自幼苦读,九岁能

7、文,二十岁就读通了五经(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三史(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其著作辑为震川先生全集,计四十卷。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因提倡唐宋古文,所以被称为“_”古文家。,震川,唐宋派,2资料链接 (1)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_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_,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论语,二程遗书,(2)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_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

8、风。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的主张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归有光,十、整体预知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3项脊轩志,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如何刻画孔子四位弟子的性格特点的? 【提示】子路比孔子小九岁,为人耿直,有勇力才艺。他性情粗犷、率真,常常当面批评孔子,孔子也经常批评他。但孔子对子路评价很高,认为他有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所以,孔子话音刚落,子路就急忙抢先发言。从“率尔而对”可见子路直爽性急的秉性。而冉有、公西华则能从“夫子哂之”中隐隐感到老师的态度,回答的特别

9、谦和。,文中虽无一词写两人动作,但从“以俟君子”“非曰能之,愿学焉”“愿为小相焉”的叙述中,可以想见两人谨慎和缓的神情。曾皙是曾参的父亲,年龄可能略小于子路。大家畅谈思想时,他是边鼓瑟边听着。当孔子要他谈谈时,他才“舍瑟而作”,侃侃而谈。短短几句话,千年后仍让我们想起他超脱的思想,持重的举止,高雅清华的风度。,2有人说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开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一句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提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一句所表现出的及时行乐思想,在我们看来是消极的,但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某些知识分子和达官贵人中却是普遍存在的,况且,李白文章的开头不过是为了引出下文;

10、而其中的“欢”字又为全文定下了基调,“况”字以下写景如画,充满着春天的生机。,意境是崇高的,格调是明朗的。诵读全文,并不会滋生“浮生若梦”的消极情绪,却能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提高精神境界,热爱自然,热爱人生。读文章时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有正常的心态便不会在读此文时滋生消极情绪。,3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这篇文章表现了李白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李白的这篇序言记叙了他和堂弟们相聚桃花园饮酒赋诗的情景,实际上是抒情散文,字数少篇幅短,但抒发了他清新潇洒的风格。他用流畅自然的笔触,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他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和曹操“人生几何,对酒当歌”有相似的豪迈之处,更能表现出李白

11、特有的那种高傲蔑俗、放荡不羁的性格。,4项脊轩志的第2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呢? 【提示】第2自然段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连起来的。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常常指指点点,“某所,而母立于兹”;有时,还绘声绘色地描写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

12、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至于老妪,一则因为“先妣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妪,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孔子是什么样的形象? 【名师点拨】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

13、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6项脊轩志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名师点拨】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

14、;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细剖深析 楼主 你认为这三篇文章有何特点?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沙发 这三篇文章贴近日常生活,富于生活情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叙的是在一种融洽、平等的气氛中进行的交流讨论,四个学生性格各异,志向不同;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全面记叙了一次春夜游赏的经历和感受,无论是观花赏月、吟诗论文,还是说理谈玄,举杯畅饮,都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情趣.,项脊轩志动情地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志趣,并由此引出自己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很多平凡的日常琐事的回忆,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板凳 这三篇文章有的是特定的谈话场景的如实纪录,有的是叙议结合的抒情诗赋,有的是借物抒情的回忆性小品。这些作品在形式上不受羁绊,随意洒脱。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先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感慨,再抒写宴游的经过和乐趣;归有光则把对世事变迁的无限伤感融入对项脊轩的描写中、对亲人音容笑貌的回忆中这些作品的创作拓宽了散文的视野,摆脱了形式的束缚。,三楼 三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是用较为凝练简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