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人教版.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9257063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0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人教版.doc(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知识梳理概要总览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和兼词。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大。学习文言虚词,应重点掌握这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则、者、之、与。近几年来,有些虚词每年都考查,如“以、而、之”等,这要重点突击训练。有些虚词也常考查,如“乃、其、且、为、焉、因、于、则、与”。有些虚词不太考查,如“何、乎、若、所、也、者”。梳理整合1.代词简表种 类古汉语代词相当于现代的意思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单 数我、吾、余、予、朕、自己我、自己复 数同单数,或

2、后加属、曹、辈、等、侪我们、我们这些人第二人称单 数尔、而、若、乃、女、汝你复 数同单数,或后加属、曹、辈、等你们、你们这些人敬 称陛下、大王、公、卿、子、先生、足下您种 类古汉语代词古汉语代词相当于现代的意思人称代词第三人称单 数之、彼、伊、厥、渠、其他、它、她、他(它、她)的复 数同单数他(它、她)们、他(它、她)们的指示代词近指此、是、斯、兹、之、夫这、这样、这种、这里然、尔、偌、恁如此、这样远 指彼、夫、其那、那个、那里、那些旁 指他、人别的、旁的虚 指或、某有的、有人、有些、有时、某某无 指莫、无、罔、靡没有谁、没有什么疑问代词问 人谁、孰谁、哪一个问事物何、曷什么问处所安、焉哪里问

3、情况原因安、焉、何、曷、胡、乌、恶、奚、盍什么、怎么、哪里、为什么、何不问数目几、几何、几许几、多少注:“相当于现代的意思”一项只是大致相当,人称活用时三种人称可互指。2.连词简表表示关系古汉语常用连词相当于现代的意思表并列与、及、且、而、经、暨和、跟、又、以及、并且、一面、一面表承接而、则、遂、以、因、乃、即、而且、然后、然则便、就、方、来、然后、如此、那么表递进而、且、而况、何况、又况、以而且、况且、何况表选择且、抑、如、若、其、将、或还是、或者表转折然、而、然而、则、顾、但可是、但是、不过、反而、然而、却表条件而、则、无那么、就、无论表假设其如、若、苟、向、使、倘、即、纵、今、而、则、籍

4、、第令、否则、不然、脱如果、倘若、假如、即使表因果以、为、由、因、故、而、以故、是故、是以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因而表让步虽、虽然、即虽然、虽然如此表修饰而、以地、着、以表另提且夫、若夫、至若再说3.双音节虚词得无:是表示反诘的副词,又表示怀疑或揣测。常与疑问句语气词“乎”相搭配,译为“莫非”“莫不是”。否则:古汉语的“否则”是两个词,“否”是“不然、不是这样”的意思,“则”相当于“就”。何况:用于复句后引出进一层的意思,不作翻译。何其:多用于形容词谓语前,表程度之深的副词。可译为“怎么样”“怎么”。与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一何”。然后:是顺承连词,可理解为先有前面一件事才会产生后面的事。译时

5、可作“之后”,或仍作“然后”。然则:“然则”中的“然”,是“如此”“这样”的意思,“则”字表示推断,因此,“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或“这样,就”,有时只译作“那么”。虽然:与现代汉语连词“虽然”不同。文言文中的“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然”相当于“如此”的意思。“虽然”可译作“虽然如此”。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与语气词“乎”构成反问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比及:“比”作介词,表示到达的时间或处所,可译为“等”“等到”。“比及”或“比至”连用时,可译为“等到了”。典例剖析一、2004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

6、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解析:本题考查虚词的理解能力。A.均为连词,不译;B.当“于是,便”讲;C.作“替”讲;D.作“用”讲;作“根据”讲。答案:D二、2004年北京高考试题第7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解析:A项“为”皆表被动。B项第一句中的“若”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译为“如果”;第二句中的“若”是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C项第一个“因”是介词,译为“于是”;第二个“因”也是介词,译为“经由、通过”等。D项中两个“乎”都是表语气的助词,第一个表反问语气,第二个表揣度的语气。答案:A三、2004年天津高考试题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解

7、析:B项第一个“其”是语气词,加强语气,可译为“一定”“可要”;第二个“其”是代词,译为“他”。A项两个“所”都是代词,用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C项两个“乃”都是副词,可译为“于是”“就”。D项两个“以”都是介词,译为“用”“拿”。答案:B四、2004年辽宁高考试题第12题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解析:A项两个“乃”均为“才”;B项两个“与”均为“跟、和”之意;D项两个“若”均表假设“如果”。C项中“为设食”,“为”是“替”的意思。“如姬为公子泣”,“为”是“对,向”之意。答案:C五、2004年江苏高考试题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8、解析:本题考查虚词理解能力。B.均是连词,无实义;C.都作“才”讲;D.都是“因为”。A.分别是助词“的”和主谓间助词,无实义。选A项。答案:A六、2004年浙江高考试题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意义和用法。A项中两个“其”都是远指代词“那些”。B项中“至君特选以材”的“以”是介词,按照;“以金笼进上”的“以”是介词,用。C项“瓮满辄出而焚之”的“而”表顺承;“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而”表并列。D项“乃暇为此以溉其农”的“乃”是副词,竟然;“乃率工徒躬治木石”的“乃”是副词,于是。答案:A七、2004年福建高考试题第12题下列各

9、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解析:A项“其”可解释为“他的”,指示代词。B项都可以解释为“将要”,副词。C项前一个“所”与“言”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后一个“所”与前面的“为”呼应,构成“为所”的被动句式。D项两个“乃”都可译为“却”。答案:C八、2004年湖北高考试题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解析:本题考查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A项中第一个“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任命他为”。第二个“以为”译为“认为”。B项中“逃亡且尽”之“且”为副词,相当于“将”“将要”。“臣死且不避”之“且”表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D项中第一个“也”用在句

10、末表肯定语气,第二个“也”用在句中表停顿,以舒缓语气。C项中的两个“乃”都是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答案:C九、2004年重庆高考试题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解析:A项“且”都是“将要”的意思。B项“所”都是代词,后加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C项“乃”都是副词,“却,竟然”的意思。D项,第一个“之”字,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字,助词,起提宾作用。答案:D十、2004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解析:A.之,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B.第一个“遂”,副词,于是,就;第二

11、个“遂”表示最后的结果,终于,到底。C.以,因为。D.且,副词,将要。答案:B十一、2004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解析:C项第一个“乃”意为“于是,就”;第二个“乃”意为“才”。A项皆意为“到”;B项皆意为“为了”;D项皆意为“的”。答案:C十二、2004年上海高考试题第20题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另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是为何谷B.何为以公名之C.以臣为愚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为”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i”,一个是“i”,读前一个音时多是动词,后一个音多是介词。在此题中,A、C、D三个选项都应读“i

12、”,都可以解释为“是”之意,A项中“是”即代词“这”之意,“为”是“是”之意;C项中“以为”是“认为是”之意;D项中作谓语动词“是”之意,而B项中“何为”是宾语前置,应是“为何”,读音应读“i”作介词“因为”讲,因此选B项。答案:B十三、2004年湖南高考试题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解析:A.“以”都是“用来”的意思。B.第一个“其”是代词;第二个“其”加强反问语气,可以译为“难道”。C.第一个“而”表并列关系;第二个“而”表修饰关系。D.第一个“于”,介词,相当于“在”;第二个“于”表被动。答案:A十四、2004年广东高考试题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

13、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解析:A.两个“于”均为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B.两个“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第一个“则”表示让步,可译为“倒是”,第二个“则”表示肯定判断,乃,是;D.两个“其”均为代词,他的。答案:C十五、2004年春季全国高考试题第13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解析: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A项中“之”字的用法不同。“未之思耳”,是“未思之”,此句是否定句中的“之”字前置,作代词讲。而“何功之有”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答案:A十六、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13题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解析:

14、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这道题采用给出四组八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法。设置这道题是为了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想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既有知识与现在需要解答的新问题串联起来,在用来比较的八个例句中,除原文外,其余四个均选自中学课本。选择课本用例时甚至考虑到句式上的完全相同,这样做更便于考查考生对于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A项中的两个“以”字,从词性来看均为介词,从语法意义上看前者表示领率,后者表示工具,因而两者是不相同的。“今以钟磬置水中”一句,出自苏轼的石钟山记。B项中后一句出自课文陈涉世家,也是司马迁的文章。这组中进行比较的两个“会”字是常用的文言副词,其意义“正好、恰巧”也是常用的义项,两句中的“会”字意义与用法均相同。C项中“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句,出自贾谊过秦论。其中的“既”字表示“已经”“之后”,是副词“既”的常见用法。而李将军列传中“既出塞,出东道”的“既”字也正是这种用法。可见两句中的“既”字意义用法均相同。D项中的“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一句,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事无大小”与阅读材料中的“无老壮皆为垂涕”一句,两个“无”字均表示“无论、不论”的意思,是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说法、意义。这两个“无”字也是相同的。据题目的要求,A项为正确选项。答案:A13.对下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