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语文高考专题复习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课件(浙江专用版).ppt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9256739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6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语文高考专题复习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课件(浙江专用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12届语文高考专题复习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课件(浙江专用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12届语文高考专题复习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课件(浙江专用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2届语文高考专题复习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课件(浙江专用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语文高考专题复习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课件(浙江专用版).ppt(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届高三语文高考专题复习课件: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浙江专用版),第3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答案:D,A纵令:即使,表假设,与下文“也”匹配。B.浓重:(烟雾、气味、色彩等)很浓很重。C.投桃报李:喻友好往来。D.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文中无苛责别人之意,属于用错对象。,答案:B,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处理。与语境不合。,真题3:(2010湖北卷)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 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君主沙贾汗为其宠妃蒙泰姬修建的_。这是一座_着宝石的伊斯兰建筑。后来,泰姬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_在今天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它也是_的。 A陵墓点缀

2、虽然绝无仅有 B陵寝镶嵌即使独树一帜 C墓茔装饰固然独一无二 D墓室装点尽管举世无双,答案:B,本题将实词和成语综合进行考查。陵墓:指帝王诸侯的坟墓,现多指领袖或先烈的坟地,亦泛指坟墓。陵寝:古代帝王陵墓的宫殿寝庙,借指帝王陵墓。墓茔:墓地,茔地。墓室:犹墓庐;犹墓穴。坟墓中放棺椁的处所。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装点门面,应景儿,凑数儿。镶嵌:将一物体嵌在另一物体中;比喻深深地进入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装饰:打扮,修饰;装潢;点缀,装点;指装饰品;犹夸饰。装点:装饰点缀;点缀品;张扬,夸大。虽然:即使如此;犹即使。即使: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固然: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

3、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尽管:副词,表示不必考虑别的,放心去做;方副词,老是,总是;连词,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反接上文。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独树一帜:树,立;帜,旗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答案:B,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和选用。A项,驴唇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近义词】答非所问、前言不搭后语、风马牛不相及。名不副实:指空有虚名。【近义词】徒有虚名。两者意思不同,故不能替换。B项,打开天窗说亮话:比喻

4、无须规避,公开说明。直言不讳:说话坦率,毫无顾忌。两者意思相同,故可以替换。,C项,画虎不成反类犬: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同“画虎不成反类狗”。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两者意思不同,故不能替换。D项,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脱胎换骨: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两者意思不同,故不能替换。,一、考试说明 词语(包括熟语)的识记、理解和正确使用。 二、考纲解读 本考点能力层级为E级,考查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是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和运用,一般形式为近义词辨析和相近虚词的使用;第二

5、是熟语的理解和运用,熟语包括成语、格言、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等。 实词的考查重点是近义词的使用和词义辨析。高考考查的近义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同音近义词,一种是异音近义词。虚词的考查也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考查关联词的搭配和运用能力,另一种是考查副词和介词以及其他虚词的区别和使用,尤其是搭配。,熟语的考查是高考的一大重点,一般让学生判断成语使用恰当与否或者辨析近义成语或者根据语境选择成语。既考虑成语的基本意义,也考虑感情色彩、范围大小、词义轻重、搭配对象等。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或者是熟语,考试的时候都还会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所以提高语感和辨析能力非常重要。,三、考点精讲 正确使用实词 1

6、词语的理性意义 (1)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沉思、深思、寻思”,都有“集中精力,仔细思考”的意思。但“沉思”重在思考的全神贯注,“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度,而“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 (2)词义的轻重不同。如“显著”和“卓著”。“显著”为“非常明显”,而“卓著”为“突出地好”,这好上加好的“卓著”要比“显著”词义重多了。同样,“成就”比起“成绩”,“癖好”比起“喜好”词义也重得多。,(3)词义的范围不同。如“战争”和“战役”,前者范围大,而后者范围就小得多。“边疆”和“边境”、“时代”和“时期”的差异也是如此。词义范围的不同,多表现在有的词是指事物的集合体,有的则是指事物的个体,前者如“河流、书籍

7、、树木”,后者如“河、书、树”。,2从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方面辨析 (1)感情色彩:如“爱护、庇护、保护”、“团结、勾结、连结”两组词语中的三个词分别是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 (2)语体色彩:“办法”和“措施”,前者是口语,后者是书面语体;“安静”和“寂静”,前者多用于普通用语,后者多用于文学用语;“一氧化碳”和“煤气”,前者多用于专门用语,用于科技文中,后者属于口语或一般用语。同样,“逝世”比“去世”庄重,“会晤”比“会面”正规。,3词语的语法功能 有的同义词词性不同,如“阻碍”是动词,而“障碍”是名词;“充分”是形容词,而“充满”却是动词。词性不同,它们在造句时表现的功能就不同。即使是词性

8、相同的同义词,也有搭配习惯的差别,如“交换”和“交流”,前者可以和“资料”“意见”“位置”等具体事物搭配,后者可以和“思想”“文化”“技术”等抽象事物或比较概括的事物搭配。,正确使用虚词 虚词,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考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等六种。虚词考查的重点是副词、介词、连词及助词的辨析,连词的考查以考查关联词居多,命题点往往落在错用介词、副词和误用、漏用关联词等方面。题型有选择题等客观题,也有填空题、修改题等主观题。在选择题题型中,将虚词与实词结合起来考查,是近年命题的主要形式。,1考查学生关联词的搭配能力,看考生是否理解了分句间的逻辑关

9、系。 2考查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从全句的角度看前后句是否顺畅。 3考查学生对副词、介词使用习惯的感悟能力。 正确使用成语 色彩不明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会误用。如: 由于有关部门的严肃查处,摩托车非法运营现象暂时消失,但要避免其东山再起,必须有制度化的举措。(2011年辽宁卷),“东山再起”,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是褒义词,不能用于违法现象,此处可用“死灰复燃”。 断词取义成语的意思具有整体性,如果在使用时,只断取成语中个别语素的意义,而抛开成语其他语素的意义,就会导致成语的意义与句子的语意相悖。如: 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

10、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2010年安徽卷),“首当其冲”的意思是首先受到某种势力的攻击或遭受到某种灾难。在句中只断取成语中的“首”的意思,而抛开了“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之意,与语境相悖。 对象误用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如: 野花肆意开放,花丛间常可见一对对小而伶俐的麻褐色野兔,在那里追逐嬉戏,天真烂漫,活灵活现。(2011年湖南卷) “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用在这里与该句的陈述主体“野兔”不符。,谦敬错位有些成语是谦辞,只能对自己;有些成语是敬辞

11、,只能对别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如: 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2010年全国卷) “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多用作自谦。这里犯了谦辞敬用的错误。,望文生义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导致望文生义的错误。如: 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2011年北

12、京卷) “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地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不合语境有些成语使用时有着特定的语言环境,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与所在的语境不协调。如: 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2011年山东卷) “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混在一起。不合语境。此处宜用“参差不齐”。,语意重复成语中所包含的意义,在语境中不必再次出现,否则就会造成成语的误用。 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2010年湖南卷) “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很明显“津津乐道”已经包含了“说”这一动作,所以放在这里后面接着“谈论着”是不恰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