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高中语文 4.14 苏武传课时讲练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9255809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8.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版高中语文 4.14 苏武传课时讲练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2011版高中语文 4.14 苏武传课时讲练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2011版高中语文 4.14 苏武传课时讲练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1版高中语文 4.14 苏武传课时讲练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版高中语文 4.14 苏武传课时讲练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兰台令史班固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人,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巩固统治,出使匈奴 自秦代以来,尤其是汉代前期,匈奴凭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侵扰中原,对秦、汉王朝构成极大的威胁。汉文帝、汉景帝时,汉王朝一面募民屯田,充实边防力量,一面采取

2、和亲的策略来加强民族关系。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多次大规模地出击匈奴,并取得胜利;在军事打击的基础上,政治上采取修好结盟的措施,希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就是在这种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苏武出使匈奴。,文章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逼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表现了苏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高度赞扬了他忠贞不渝、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选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38):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主题1:探究文章的情

3、节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1.阅读课文第一段,说说苏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匈奴的?这对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明确:汉朝和匈奴连年征战,互窥军事情况,互扣对方使节,处于敌对状态。单于即位后,担心汉朝的进攻而主动求和,互遣被扣使者。但此时匈奴和汉朝的敌对状态并未解除,议和只是单于的缓兵之计,在这种情况下,苏武率使团出使匈奴,担起了议和的重任。尽管充满凶险,苏武依然前行,这就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埋下了伏笔,作好了铺垫。,2.在第三、四段的叙述中,主要体现了苏武的什么精神?结合课文谈谈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精神的。 明确:体现了苏武以死报国、义不受辱的浩然正气。 具体表现在语言和动作上:“事如此,此必及我

4、,见犯乃死,重负国。”且“欲自杀”,说明苏武未考虑个人安危得失,而是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和民族的使命。“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说明苏武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苏武“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3.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 去。这是否矛盾? 明确: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 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 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苏武意识到,一 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 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 的话后引刀自刺,

5、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 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权威、富贵无法征 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主题2:探究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1.文章并不是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作者要这样处理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

6、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2.作者在哪些地方运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的?有什么作用?文中的三个叛徒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通过对比,更能显示苏武的坚贞不屈。 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3.试举例说明文中是如何运

7、用细节刻画苏武形象的? 明确:作者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表现出苏武坚韧不拔,视死如归,至死不屈的品德。,搜寻你生活中所见的一个场景或一个人物独特的外貌或动作等并对其进行细节描写,120字左右。 答:_,答案(示例):只见父亲深吸一口气,闭紧双唇,一弯腰,一手抓住袋子口,一手托住袋子底,腰一挺,双腿一用力,一整袋化肥就放到了肩膀上,在直起腰的一瞬间父亲不由地晃了一下,他的右脚,几乎是同时,向后撤

8、出一步,努力,他努力稳住了晃动的身体,然后他紫涨着脸冲我笑了一下,依旧甩开大步,朝前走了,留给我一个,不再坚实的,微微晃动的,背影。父亲不知道,他这一晃,可是晃疼了我的心呢!我知道我体壮如山的父亲总有一天会衰老,可是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样快!,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观点交流:观点一: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

9、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观点二:我认为苏武的忠诚有愚忠的成分。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

10、实要澄清,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当然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一、基础积累(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B.空自苦亡人之地 C.去草实而食之 D.空以身膏草野 【解析】选D。A项“畔”同“叛”,B项“亡”同“无”,C项“去”同“弆”。,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攀、招供 B.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殿阶 C.恐前语发 发:揭露、暴露 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解析】选D。阴:暗地

11、里。,【解析】选D。D项,均为连词,即使。A项,第一个“以”,介词,意为“因为”,第二个“以”,介词,意为“把”;B项,第一个“乃”,连词,意为“于是,就”,第二个“乃”,副词,意为“才”;C项,第一个“之”为音节助词,无实义,第二个“之”为代词,“他们”。,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其一人夜亡”中的“夜”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舆归营 B.天雨雪,武卧啮雪 C.羝乳乃得归 D.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解析】选A。A项为名词用作状语,用车。B、C、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反欲斗两主 B.单于壮其节 C.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D.欲因

12、此时降武 【解析】选B。A、C、D三项用法均为使动用法,B项为意动用法。,6.下列各句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B.虽欲报恩将安归 C.见犯乃死,重负国 D.子卿尚复谁为乎 【解析】选C。A、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被动句。,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

13、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解析】选B。虞常要射杀卫律,尚未付诸实施,所以还不能称为“行动”;况且,他想射杀卫律的目的,只是为了使在汉的母亲和弟弟“幸蒙其赏赐”,这是从个人的私利出发,根本谈不上什么爱国主义。,二、名句默写(5分) 8.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_,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宁为玉碎,_。(北齐书元景安传) 出淤泥而不染,_。(周敦颐爱莲说) _,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题画竹石) 人生自古谁无死?_。(文天祥过零丁洋),答案:屈节辱命 不为瓦全 濯清涟而不妖 千磨万击还坚劲 留取丹心

14、照汗青,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 提:率领 B.抑数万之师 抑:遏止 C.遽加厚诛 诛:杀 D.设使陵不苟其生 苟:苟且 【解析】选C。“诛”是惩罚的意思。,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B.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D.陵之不死,失君子之道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 也 【解析】选B。B项况且,都,尚且。A项都是“拿”, C项都是“就”,D项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11.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陵投降是“不得已”的一项是(3分)( ) A.陵败处去塞百余里 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 B.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戎马之地 转斗千里,矢尽道穷 C.(虏)悉举引弓之民共围之 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 D.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 【解析】选B。B项两句都表明李陵寡不敌众,其投降自然是“不得已”。,12.对李陵投降匈奴一事,司马迁和白居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迁认为李陵战功显赫,投降万不得已;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当死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不可原谅。 B.司马迁认为大臣们不应落井下石,极力为李陵辩护;白居易则认为不能以小人的流言来掩盖李陵实质性的错误。 C.司马迁认为李陵虽败,但他的战功显赫;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如果能在失败之后以死继之,那么战功就无人能比了。 D.司马迁说:“诚可痛也”,痛的是李陵不幸而兵败;白居易说“惜哉”,惜的是李陵兵败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解析】选D。司马迁痛的是李陵“举事一不幸”,就遭到一些大臣的恶意诬陷。,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陵事亲孝,与士信,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译文: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