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语文 写景抒情散文类文本专题课件2.ppt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9254678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考语文 写景抒情散文类文本专题课件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11年高考语文 写景抒情散文类文本专题课件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2011年高考语文 写景抒情散文类文本专题课件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1年高考语文 写景抒情散文类文本专题课件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高考语文 写景抒情散文类文本专题课件2.ppt(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花一叶总关情写景抒情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4题。(18分) 陌上花开缓缓归 阳春三月,风和日暖;信步城外,看阡陌之上杨柳依依,野花绚烂,身心不由得清爽而浪漫“三月风情陌上花”,古远的诗句似乎随风从天边飘来,从历史的深处飘来,拂过阡陌,袭上心头。诗是属于清乾嘉诗人赵翼的,可昂首远望,眼前的陌上风情却是不折不扣的现代,由眼帘入心扉。,漫步陌上,心情是诗意的那种,优雅而散淡, 不忍匆促,只因陌上花开;花是自然的那种,朴素而恬淡,不落尘俗。“三月风情陌上花”,是花在其中生命得以璀璨,人在其中心情得以畅然的一种意境。这意境,枝繁叶茂,从古代长到现代,不枯不衰;又如水,岁岁年年,流淌在

2、阡陌之上,不知迷醉过古今多少王公贵族、粉黛佳丽、骚人墨客、凡男俗女。三月陌上花,让人爱让人痴,恍惚人的骨头都沉淀了花的影子、花的风韵。 陌上花开,如果没有了从俗累的生活中走出来,悄然伫立阡陌并为陌上风情所陶醉的人,那么花开也寂寞,风情也苍白。于是,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不知被多少人吟诵了多少遍。人归缓缓,那花便有了灵性,便开得执著,陌上风情也被撩拨得浓郁而热烈。 那是春天里一幅最美妙的图画:在粉黛佳丽的簇 拥下,一位美若天仙、仪态雍容的贵夫人款摆腰肢走 在一千多年前的江南临安的阡陌上。其时陌上花团锦 簇,杨柳轻摇,蝶飞蜂舞,三月风情旖旎之至。这时,一骑快马打陌头杨柳的绿阴中飘然而来,驿

3、者翻身下马,气喘吁吁中把一封书信递给夫人。夫人展开一看,不禁满面春色。原来,吴越王钱镠身在王宫大殿却惦记着远在临安陌上的爱妃,嘱她只管怜花惜柳,消受春色,不必急着回宫,“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钱镠,这位在五代十国的夹缝中占了十二州江 山的吴越国王,不提他江山坐得如何,只是这一番对 爱妃的体贴、对春色的倾心之情就足以让后人击掌了。 缓缓归,缓缓归。多么柔情的一句话,游移在古籍史册 中,艳称千古。 只是再柔情、再体贴的话,也难以使国家逃脱倾 覆的厄运。怜美惜春的柔情敌不过剑戟弓弩的无情。 从此,陌上花开依旧,只是钱镠烟逝,爱妃云去,只 有“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一句话化作一个美丽 的故事,游

4、荡在临安的陌上,等待后人的凭吊。终于 在吴越国“国除”的百十来年后的一个秋天,诗人东 坡来到了临安。历史似乎特意安排东坡在秋天踏上临,安的陌上。陌上春天花开,秋天亦花开,只是春天的 骨子里透出的是柔情,而秋天的骨子里透出的却是萧 瑟。于是在秋天的陌上花开中,东坡怅对古人,一番 凭吊,三首陌上花于胸中郁结,一吐为快。“陌 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若为留得堂堂 去,且更从教缓缓归”诗人一唱三叹中,浸染着 人事盛衰的感慨。陌上花,就这样开在历史的车辙中,栉风沐雨,浸透艳丽与沧桑,令人唏嘘不已。 漫步陌上,尽管不能如吴越王妃那样一路招摇地走 在陌上花丛中,也不能像东坡那样怀一颗忧伤之心吟 出

5、千古不泯的诗句,不过,这并不妨碍我把钱镠与王 妃的“缓缓归”当做人类面对大自然所共有的心境去,感怀,当然,东坡透过陌上花开而生发的历史感悟更以一种强劲的力量震撼着我的心灵。 我几乎要拜倒在陌上花的面前了。我突然觉得这一束束、一丛丛开了又落、落了又开的陌上花,简直就是为了人类的历史与文化而开而落。我不敢说我可以触摸历史与文化,但我可以深情地抚摸陌上这些娇嫩而又顽强的花朵。陌上花开缓缓归,这不仅仅意味着悠闲、诗意,而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的心灵在恬静的陌上花开中恬静如花,回归自然,回归人类的历史与文化。,缓缓归,缓缓归。披一袭“三月风情”,再采一束“陌上花”,缓缓归。 缓缓归矣,我心已是陌上花开。

6、 (选自散文选刊,有改动) 1. 第段说:“人归缓缓,那花便有了灵性,便开得执著,陌上风情也被撩拨得浓郁而热烈。”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4分) 答案 人脱离俗累,心态从容,用陶醉欣赏的心情去看花,才能感到花是具有灵性富有生机的,看花才是有情趣的事情。(答不出原因此题不得分),2. 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中,同是陌上花开,各人的感 受不尽相同。钱镠与苏东坡的感受有何不同?(4分) 答案 钱镠:对爱妃体贴、对春色倾心的情感。苏东 坡: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感悟。 3. 第段说:“陌上花,就这样开在历史的车辙中, 栉风沐雨,浸透艳丽与沧桑,令人唏嘘不已。”请回 答: (1)陌上花,明明开在陌上,为什么说它“

7、就这样 开在历史的车辙中”?为什么“令人唏嘘不已”? (4分),答案 (1)这是作者细细品味历史和现实后产生的感悟:陌上花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与载体。(意思相当即可)(2分)作者在追思吴越王与爱妃的故事、咀嚼东坡的诗句后,产生了岁月无情、世事沧桑的 感慨。 (2)“艳丽”与“沧桑”的含义各是什么? (2分)。 答案 “艳丽”是指与陌上花有关的许多故事的美丽、情感的动人;“沧桑”是指世事的更替、朝代的变迁。,4. 文章第段说“我几乎要拜倒在陌上花的面前了”,文章最后又说“我心已是陌上花开”,作者有哪些感悟?请用简要明白的语言分点陈述。(4分) 答案 (1)自然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见证和载体。(2)人

8、类可以通过接触自然来感悟人类的历史与 文化。 (3)自然给予人类心灵以慰藉与陶冶。 (4)心灵要回归自然、回归人类的历史与文化。,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0分) 野花为谁而开 曾纪鑫 一行人走在初秋寂寞而蜿蜒的天柱山山道上, 没有风声、虫声、鸟叫,静谧笼罩山野。我们也沉 默着,静静地感受着周围的一切。空谷足音清晰地 回荡袅绕,别有一番情趣与韵味。 突然,我见到了道旁的一朵野花,不觉一声惊 叫,赶忙跑了过去,蹲下身子认真地观赏起来。这 是一朵叫不上名字的深蓝色小花,它开在一根长长 的细茎顶端。四周是草丛、树木、藤蔓,就只有这 么一朵盛开的野花卓然独立,是那么热烈蓬勃、生 动可爱,充分

9、展示着生命的灿烂。特别是它的深蓝,色彩,恰如头顶湛蓝的秋空,高远而深邃,神秘而 肃穆,令人心旌摇荡,神思翩跹 这时,一声叫喊将我从欣赏与陶醉中拉回现 实,挚友邓君正站在前面向我招手。抬眼望去,大 家已然走出好远。我瞧瞧野花,舍不得就此撇开离 去,便狠狠心,将那细茎掐断,如获至宝般地拿在 手中,跑步赶上前行的队伍。 邓君见了野花,情不自禁地赞叹它的艳丽,同 时惋惜它的就此夭折,声讨我对它的“专政”与 “暴行”。我分辩说,野花得感谢我才是,它寂寞 地开着,又将寂寞地凋谢,是我发现了它的美丽,,其生命之价值才得以实现。说着,猛然想起陆游词作卜算子咏梅,不觉吟诵道:“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

10、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又将野花凑近鼻端,深深地吸了一口。一股淡雅的馨香顿时充盈胸腹,于是,不由得反问自己,难道没有我的发现,野花的存在便真的失去意义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我没有见到之前,它已经展开花瓣存在着,显示出生命的圆满;我的发现反而使它惨遭“厄运”,只落得个“身首异地”的下场。从这一角度来看,是我斩断了它的生命之源,使它的价值化为乌有,就这么一朵野花,不觉使我心思烦乱,理不出 个明晰的头绪来。它开在深山野地,没有同伴,没 有竞争,自然也就没了嫉妒与恭维。那么,它到底 为谁而开放呢?既不为人类,也不为同伴,难道为 那些野花树木、藤蔓岩石

11、、秋虫小鸟、野兔猴子, 抑或秋云、风雨吗?显然都不是!它盛开着,孤孤 单单、寂寂寞寞,却又旺盛饱满、热热闹闹,真可 谓蓬蓬勃勃、轰轰烈烈了。不在乎环境,不在乎观 众,不在乎对象,作为一种生命,它曾经生存过, 怒放过,辉煌过,既不为别人,也不为自己。没有 强迫,没有诱惑,自自然然孕育,自自然然盛开, 又将自自然然凋零。一切顺乎自然,圆融而完满。,这,难道不是一种天地之大道,一种永恒的呈示么?由此观之,生命的意义,正在于生命本身,在于生命那展开的过程之中。 于是,不禁想到了一则佛教故事。传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时,一言不发,只用一只手拈起一朵鲜花微笑。弟子们顿时寂然,用心揣摩他的用意,但都不甚明

12、了,只有弟子迦叶心领神会,突然破颜微笑。于是,释迦牟尼便将心印法门传给了迦叶。这一法门,有别于正统佛教,它微妙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传至我国,后来发展蔓延为影响深远的中华禅宗,演奏出无数缤纷灿烂的千古绝唱。,谁说释迦牟尼当时拈着的那朵鲜花,不就是一朵艳丽无比的野花呢?不就是那释迦牟尼和迦叶的微 笑呢? 5. 第自然段写出了天柱山山野的什么特征?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4分) 答案 静谧。(1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作者先用“没有风声、虫声、鸟叫”正面描写出山野幽静的特点,同时以声衬静,用空谷足音反衬出山野静谧的特征。(3分) 6.如何理解作者引用陆游词作卜算子咏梅的作用?(5

13、分),答案 从结构上看,引用陆词承上启下,是行文思路的一大转折。从内容上看,作者对野花价值的认识由浅入深,获得生命意义真正的感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7.第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中两个“价值”的含义相同吗?为什么?(5分) 答案 不同。第一个“价值”是指“我”所认为的野花的价值,即将它的美丽展现给世人,让世人赞美。第二个“价值”指野花的价值在于它本身,在于其生命展开过程。 8.第自然段作者把“微笑”和“野花”相联系, 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谈谈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应持,什么态度。(6分) 答案 拥有一颗平常心,不贪不求,没有非分之念。乐观向上,朝气蓬勃。豁达、坦然、自然、超然物外。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

14、,完成912题。(20分) 梅花几度梦里寻 王本道 中国人对于梅花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恋之情。 应该说,没有哪一种花像梅花这样享受着众口一辞 的好评。其实,就梅的形象来看,若是在花中“选 美”,她是无论如何难当花魁的。那薄如蝉翼的花 瓣,稀疏的花蕊,淡淡的清香,在众香国里,绝对 难以招人眼目。历览前贤崇尚梅的缘由,加之几次,充当梅客的感悟,我想,千百年来,梅之所以让人 欣赏、赞誉、咏叹,多半是源于她的品格。因此, “品逸如梅”常常被用作是对一个人品行的赞誉抑 或是自励的标准。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超 凡脱俗,终生不愿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直在杭 州孤山过着隐居生活,平生植梅放鹤,人称“梅妻

15、 鹤子”,也历来被传为佳话。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 笔力所致。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以天下为己任,而 文人们的际遇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特别是那些 刚正耿直的正人君子和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 或是屡遭贬谪,尽尝阶下之苦。而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便往往被他们寄寓远大的志向,比拟 自己的意志和胸怀。如陆游的诗“向来冰雪凝严 地,力斡春回竟是谁?”王冕也有诗云:“不要人 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正是这些古仁人的 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 性,且广为传播。 从拟人的角度看,造物也实在是委屈了梅的。二 十四番花信风,梅信属第一,节气恰恰是在“苦寒” 之时。尽

16、管生不逢时,命运不济,而梅却我行我 素,不屈不挠,在苦寒之中“寂寞开无主”,显现 着既勇敢叛逆又悲壮凄楚的色彩。正是梅的这种秉 性,才使她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大千世界中非,但未被挤出局,反而被文人们升华到“岁寒三友”、 花中“四君子”的位置。作为一名忠诚的“梅 客”,我委实在梅的品行中,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 益。每次赏梅归来,时常夙夜忧叹:苦寒之于梅, 确属命运的不公,世道的不公。而梅呢,却无怨无 悔地傲雪凌霜,年年岁岁按季奉献出自己的幽香。 在遇到了挫折,遭到了磨难,碰到了不公之时,我 常在梦乡里看到那千树万树的梅花。 佛家曾有“一切有情,众生平等”之说。其实人 生一世与世上其他生灵的一生就其过程来讲,并无 二致。人若托生是国色天香,魏紫姚黄,时时遭人,羡慕当然是大好事。但世事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这 个世界之上,高官厚禄的幸运者终归是极少数,多 数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努力的结果充其量只是小 康而已。我当然不喜欢贫穷,现今社会,一个终身 怀有衣食之忧的人是很难成就事业的。但是我也从 不企盼锦衣玉食,大富大贵,凭组织的培养,个人 的努力,能有一份自己力所能及又喜欢做的事情, 并在生活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