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十三五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与远景目标

上传人:冯** 文档编号:139247157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07.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目标管理十三五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与远景目标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目标管理十三五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与远景目标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目标管理十三五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与远景目标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目标管理十三五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与远景目标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目标管理十三五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与远景目标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标管理十三五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与远景目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目标管理十三五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与远景目标(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发改委“十三五规划”1“十三五”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与远景目标1乐清市:做好“十三五”经济发展新动力研究10经济形势分析112015年一季度江西省经济形势分析11荆州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综述15史文清在一季度赣州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讲话16综合改革20赋予新区更大自主发展权改革权创新权20勾画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新格局22淮南为改革发展凝聚强大正能量2426部法律打包修改 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法律依据25临沂深化行政审批改革 打造“四最”发展环境26城市新中心建设27郑东新区之北将打造都市“智脑”城27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试验区28畅享天府新区 资阳“乘机”起航30打造智慧城市 青西新区

2、开跑33鹤山市滨江新区:“城市副中心”34新常态、现代服务业35新常态下,中国投资环境更胜过往35服务业成合肥市经济转型升级新引擎36东营市服务业“蒸蒸日上” 拉动经济贡献大38深圳:借区位优势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40产业发展趋势41嘉峪关: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力促转型升级发展41循环经济指引绿色发展路43传统工业缓行,高新产业提速45光伏产业开启 “互联网+” 新时代46从“金太阳”到分布式:中国光伏政策走向48丽人剪报 综合发改委“十三五规划”“十三五”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与远景目标“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各项改革事业进入“攻坚期

3、”。本文旨在对“十三五”规划经济发展思路进行全面分析。首先,通过对“十二五”规划以来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发展状况的评估,论文分析了“十三五”规划时期经济发展的总体背景,进而提出了“十三五”规划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进一步,论文从农业与农村发展、产业结构、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外开放和参与全球治理等视角,阐述“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思路。最后,论文对203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进行了远景展望。“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全面落实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期,是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攻坚期,是落实全面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我国将全面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各项

4、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重大方略;继续深化对外经济开放,更广泛地参与国际治理;继续巩固和深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绿色增长、创新增长、包容式增长的轨道上;不断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推动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的不断优化,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协调发展、公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上。一、 “十三五”规划经济发展背景从世界经济格局来看,全球经济处于后金融危机的深度调整期,突出的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首先,主要发达经济体表现不一,美国经济呈现复苏态势,欧盟和日本经济复苏乏力,主要新兴经济体处于恢复期、调整期,世界经济整体仍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科技竞争力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无论是

5、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作为经济转型的突破口,新一轮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必将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深刻影响。第三,能源与气候变化成为推动全球经济格局转变的重要因素,全球进入绿色工业革命的黎明期和发动期,中国有望成为绿色工业的参与者、发动者、创新者和引领者。第四,世界贸易格局随着各类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呈现复杂化的特征。从经济发展的国内条件来看,推进经济结构转换的基本推动性因素仍需夯实,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首先,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优势仍旧是显著的,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虽有显著增强,但总体竞争力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总体上尚未形成创新驱动式的增长模

6、式,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环境仍需大力改善。其次,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制约因素。再有,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资源供给、生态环境、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约束矛盾更加突出。二、 “十三五”经济发展目标总体来看,“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初步进入“新常态”的发展模式,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夯实期”。承接这一经济发展态势,“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的发展轨道:经济增长中高速“相对稳定期”;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度调整期”;以创新驱动、绿色驱动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增长点培育期”;收入分配的“显

7、著优化期”;以人口布局、经济发展和资环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格局的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建设期和基础夯实期”;以高效、包容、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升级期”;以创造价值为核心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综合战略,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升值期”;以及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升级期”。主要的经济发展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持经济中高增长和宏观经济稳定。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7%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GDP水平

8、逐步接近高收入国家,进入较高收入富裕型社会阶段。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大力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工业化基本实现,工业结构明显优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比重、服务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也相应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7件;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

9、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积极培育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区域协调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切实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推进城镇体系优化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人口。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通过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培育中国经济竞争的新优势,打造对外开放的“升级版”,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改革不断深化。“十三五”时期是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加快转变政府

10、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实现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的协调统一。三、 “十三五”规划经济发展思路(一) 惠农强农,加快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是一个有着13.6亿人口的人口大国,中国必须依靠自己养活自己。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农业与农村的稳定发展既是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石。1增强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

11、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处理好粮食安全的四大关系:供给与需求、国内与全球、政府与市场、安全与效率。从“单一安全”向“全链条安全”拓展,综合考虑种植、收购、储运、加工、销售;从“消极安全”向“积极安全”拓展,从政府主导的安全向从“政府市场”协调的安全拓展,从国内安全向全球安全拓展,充分利用全球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科技资源提高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从“粮食安全”向“食品安全”拓展,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基础,以保障食品安全为目标。确保粮食生产总量安全。明确粮食安全的首要地位,坚持耕地红线、水资源

12、红线、储备红线不动摇,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农田质量有所提高,实现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继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主要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建成800个产粮大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达到6亿吨以上,力争达到6.2亿吨以上。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提升粮食防灾抗灾能力。畜禽产品、水产品等重要品种基本自给。完善粮食流通和储备体系。提高粮食生产、收购、储备、投放、加工、销售、食品安全监管等粮食安全各个环节的效率,加强粮食生产、物流

13、、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形成统一有序、竞争开放的粮食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的杠杆调节功能,实现粮食市场主体趋向多元化,规模化、组织化。积极培育大型农业经营企业。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集粮食生产、销售、储备等全产业链的大型农业经营企业,使它们成为既立足于国内需求,同时也在生产、定价、销售等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和话语权。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粮食安全相关的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的粮食生产和储备企业,完善农业经营企业社会化运营的体制机制。促进粮食生产和加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的附加价值。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科技支撑,确保供给总量。2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战

14、略性调整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包括就业结构)、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也是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过程。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生产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加快发展各类设施农业,提升畜牧业、水产养殖业、远洋捕捞业,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提高各种农副产品的供应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农民收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筑“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充分实现市场运作、全程质量监管和社会化服务。塑造适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产业主体,发展农业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15、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和仓储业,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规模化、高效化。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巩固和提升利用国际资源服务于我国农业现代化。整合和组建大型或特大型粮食生产商贸企业,增强粮食企业全球竞争能力。大幅度增加中国企业利用海外耕地面积,提高海外粮食供给能力,增强中国粮食企业在全球粮食市场的竞争能力、定价能力、销售能力。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推动农业产业从资源型向知识型、科技型的转变。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科技创新。要抓住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设立若干农业重大科技专项,推进农业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创新。推动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创新,加快推进粮食生产现代机械化进程。逐步创建国家级数字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辅导建立“精准农业”生产系统,重点生产领域的数字农业系统。完善高科技农业生产和管理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措施。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服务和经营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社会化服务体系。4构建新型农业经营的基本制度体系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完善农村土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稳定和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