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精品教案《琵琶行并序》设计方案

上传人:lzz****sy 文档编号:139245368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语文精品教案《琵琶行并序》设计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高中语文精品教案《琵琶行并序》设计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新高中语文精品教案《琵琶行并序》设计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新高中语文精品教案《琵琶行并序》设计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语文精品教案《琵琶行并序》设计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精品教案《琵琶行并序》设计方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教学大纲中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2)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艺术特点,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欣赏古典诗歌的水平。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以前学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感受“声中之情”“文中之情”。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如何通

2、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初步学习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

3、等方面进行描述):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教学思路设计为“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精读(把握语气、节奏、感情),通过提问设计、板书设计,师生讨论分析等来掌握本诗的特点和思想情感,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一、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

4、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

5、来学习这篇课文。二、分析课文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可以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

6、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对音乐的描写尤有独到之处。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的,如何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呢?为什么读着白居易的文字就仿佛亲耳听到了音乐一般?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a,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b,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c,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7、d,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用一连串比喻反复形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些诗句都是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作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写弹者和听者的感情交流,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制”“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等等,都让人感到那琵琶声中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听者的共鸣。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

8、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让学生回答怎样的问题,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

9、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三、对文章进行小结。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总结:A、 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

10、。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B、 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四、课外延伸:继续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如在课堂上出示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关于王小玉说书的片段。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此外学生还可去找描写音乐的文章和诗歌,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五、作业: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

11、作或搜集方法):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在课前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评价对象评价等级评价目的评价结果及其原因分析和应对方法分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A.90%以上B.60%到80%C.60%以下对问题设计合理性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A绝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加分组讨论结果对课程引入和展开起到的支撑作用A.有效B.基本有效C.不理想对问题设计针对性的评价A通过讨论,学生学习目标基本达成有无发现思维活跃和观望的学生?A.有B.无对两个极端学生的关注和评价A有个别学生能联系初中教材中对声音的描写的课文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无解决?A.有意义的解决B.基本解决C.不理想对问题设计有效性的评价A通过三次对声音的描写及作者的感受,教学重难点基本解决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状态的满意度A.比较满意B.一般C.不满意体现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反衬课堂教学的满意度A通过检测,学生对本课的设计和教学较满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