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特-霍夫规则电子教案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9241734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7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特-霍夫规则电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范特-霍夫规则电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范特-霍夫规则电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范特-霍夫规则电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范特-霍夫规则电子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范特-霍夫规则电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特-霍夫规则电子教案(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 活化能与元反应速率理论简介,一、阿伦尼乌斯方程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纯经验关系式 范特霍夫规则:,j = ?范特霍夫没解决, Arrhenius提出 j = 0 得到Arrhenius方程:,Arrhenius方程微分式:,Arrhenius方程积分式:,Arrhenius方程指数式:,Ea:活化能,A:指前因子,频率因子 Arrhenius方程适用范围较广,只要速率方程为幂函数形式即可,但 Ea只对元反应有物理意义。,Arrhenius方程定积分式:,元反应活化能 Arrhenius反应速率理论假设: (1)只有活化分子碰撞才是有效碰撞; (2)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普通分子的平均 能量

2、差称为活化能; (3)活化分子碰撞先形成“(中间)活化状态”, 然后形成产物; (4)活化能与温度无关,与反应性质有关; (5)指前因子与分子的碰撞频率有关。,化学反应 破“旧”立“新” 能量,重心降低,热力学: 自动过程 实际上:先升后降, 先“升” 提高势能,需要能量 后“降” 降低势能,放出能量,元反应: 2HIH2 +2I,2. 活化能的作用,N,E,对元反应:反应活化能低,活化 分子多,反应快;反之,反应慢。,活化能决定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活化 能大,反应对温度敏感。(dlnk/dT) = (Ea/RT2) 改变温度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改变活化能反应速率变化更明显。 热活化,光

3、活化,机械活化,电活化, 实质:改变反应途径。,3. 阿伦尼乌斯方程的应用 求实验活化能:图解法,计算法, 对元反应求出实验活化能; 对非元反应求出(实验)表观活化能;P384 表观活化能无“能峰”的意义。 已知活化能值和某一温度(T1)下的速率常数 (k1) ,则可求出另一温度(T2)下的速率常数 (k2) 。(定积分式),阿氏方程对有非幂函数速率方程的反应不适用。 所以,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形式多样(P385图)。,二、简单碰撞理论(SCT) 1. 双分子碰撞理论 双分子反应+ F产物,假设: 反应物分子无内部结构和内部自由度的刚性 球,相互无作用,碰撞完全弹性; 反应分子必须通过碰撞才可

4、能发生反应; 活化碰撞才有效;,活化碰撞碰撞分子对的能量达到或超过 某一定值0(称为阈能)时,反应才能发生;, 在反应过程中,反应分子的速率分布始终遵守 Maxwell-Boltzmann分布。,气体分子运动理论单位体积内,单位时间作 用物分子碰撞次数 碰撞数(Z),(1)异种分子碰撞:,与三参量公式比较(P386)。m = 1/2,(2) 同种分子碰撞:,也得:,阿氏公式得:lnk (1/T)呈线性关系; 硬球碰撞理论得: ln(k/T1/2) (1/T)呈线性关系; Ec 发生化学反应的最小临界能, Ec= L0 Ea 两个平均能量的差值,许多反应:k理论 k实验,即, A理论 A实验,其

5、值一般在10-110-4之间,反 应,Ea / kJmol-1,A10-9/mol-1dm3 s-1,实验值,理论值,P, NO+O2NO2+O 10.5 0.80 47 1.710-2, NO2 +F2NO2F+F 43.5 1.6 59 2.710-2, NO2 +CONO+CO2 132 12 110 0.11, F2 +ClO2FClO2+F 36 0.035 47 7.510-4, 2NOCl2NO+Cl2 102.5 9.4 59 0.16, 2ClO Cl2+O2 0 0.058 26 2.210-3, H + I2 HI+I 2 200 1070 0.19, H +N2H4H2

6、+N2H3 8 0. 35 900 3.910-4, COCl +ClCl2+CO 3.5 400 65 6.15, H +CCl4HCl+CCl3 16 7 1400 510-3,某些双分子反应的动力学参量表,P:方位因子,不是能量因素,是构型因素。,2. 单分子碰撞理论 C2H5F C2H4 +HF,,单分子反应: A P,A 、E和 k高压 极限条件下的A 、E和 k,Lindemann等 时滞(time-lag)理论: 多原子分子A是经过与另一分子的碰撞而活化; 活化分子A*需要时间进行分子内部能量传递; 两种可能:完成反应,或失去活性, 当k3 k2 cM时, k = k1cM ,

7、r = kcMcA 低压(cM小),高压低压,单分子反应速率的 降变 Lindemann机理特征,关于简单碰撞理论: 说明了频率因子的概念; A = f (碰撞次数或碰撞频率) 适用于气体或液体的简单反应; 单分子,双分子,三分子反应 缺陷: k 从实验获得,半经验;对复杂分 子反应,计算值与实验值有相当误差; 引入的校正因子意义不明。,三、过渡状态理论(TST),u = u(rBE, rEX, rBX) u = u(rBE, rEX),反应势能面投影图,反应势能面剖面图,1mol物质反应,活化 能为:,反应机理为:, BEX产物 (慢),导出:, A与活化熵变有关,与碰撞理论的结果相 比较得

8、:P与活化熵有关; 若知道过渡状态的构型,就可计算k值。 绝对速率理论, : BEX的振动频率,5 液相反应和多相反应动力学分析,气态:分子间作用力可忽略分子运动理论描述 晶态:质点排列有序 溶剂 影响液相反应 主要内容 两类方法:,如反应: N2O5 2NO2 + 0.5O2,一、液相反应,Menschutkin型反应,如季胺盐形成反应: (C2H5)3N + C2H5I (C2H5)4N+I-,373K下,不同溶剂中季胺盐形成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物理效应:离解,传质,传能,介电性 化学效应:催化,参与反应 1. 笼效应(cage effect) 溶液中的作用物分子由溶剂分子构筑起的笼所包 围

9、。,停留时间:10-10秒;次数:100 1000,A:B P,kr, Ea较大,一般在80kJmol-1, 即 k-dkr,整个 反应由化学反应步骤控制,叫活化控制反应; Ea较小,多数有机溶剂中,约10kJmol-1 ,即 k-dkr ,整个反应由扩散步骤控制,叫扩散 控制反应。,H+ + OH- H2O k =1.41011/ mol-1dm3s-1,在己烷中:2II2 k =1.31010/ mol-1dm3s-1 扩散活化能(1/3)气化热 上限:1010 mol-1dm3s-1 2. 过渡状态理论的应用,非电解质溶液:,:溶剂S中的标准活化自由能,: 基准溶剂中的标准活化自由能,电

10、解质溶液:,298K水溶液中:,溶剂性质对反应速率的影响,(i)溶剂物理性质: 产物极性 作用物极性,极性溶剂有利于反应;,(ii)溶剂化的影响: 活化络合物溶剂化强烈,活化络合物与作用物能量差小, 则Ea小,对反应有利。,二、多相反应,固/气,固/液,液/气 (相)界面层中, 反应步骤: (1)(2)(3)(4)(5); 连串反应机理,慢步骤为速空步: (2)+(3)+(4):表面反应过程; (1), (5):扩散过程;,多相反应为扩散控制(反应处于扩散区) 多相反应为化学反应控制,条件改变,控制步骤改变,T,,增加得多,,增加得少,, 影响因素: 1)相界面的大小和性质: 单位体积(质量)

11、的界面大有利于反应; 2)扩散速率: 影响界面处反应物的浓度; 3) 热交换速率: 影响界面处反应的温度;, 反应特征: 反应在界面上进行; 扩散过程必不可少。,1.多相反应速率的扩散理论 扩散控制的多相反应 1) 扩散理论要点: 形成扩散层,ZnO,H2SO4,c,cs,co,cH+,cZn 2+,溶液本体,作用物:cs c0;,ZnO + 2H+ = H2O + Zn2+ 2Al + 1.5O2 =Al2O3 Cu + 0.5O2 = CuO,H+,Zn2+, 在扩散层中存在浓度梯度 浓度梯度方向与扩散方向相反, 总反应速率与扩 散速率相等: r = r扩,2)速率方程,D:扩散系数,由物

12、质本性与T决定。单位:m2s-1 As:界面面积 V: 液相(气相)体积 若扩散层内浓度为线性分布,则:,定温下:, 讨论 1) r As; 2) r -1;水溶液中s/l界面310-3 cm 3) r -c;对作用物:-c = c0- cs 若反应速率较大,扩散为控制步骤,则: cs0, -c = c0最大, 提高c0 ,r增加 对产物:-c = cs- c0, 若不断取走产物,c00,则-c = cs最大, 可提高r。,4) r D;T, D,,2. 多相反应的吸附理论 化学反应控制的多相反应 1)吸附理论要点: 反应只发生在被界面吸附的粒子间; 吸附和扩散均为快步骤;,(Langmuir

13、吸附等温式), 反应速率取决于被吸附粒子的浓度 服从质量作用定律:r = knAsc n,p:压强;b:吸附平衡常数; m: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常数 若界面反应为一级,则:, 讨论: r = f (k1,m, As,p) 1)r与物性、界面大小有关 不同的物质,不同的反应, m、b等不同, As,k1*,r 2)r与反应温度有关 T,k1 ,r 3) r与搅拌强度等流动因素无关(特征) 4) r与压强有关, 压强低(p小) ,吸附弱(b小), bp1, 则: r = k1*, 即: r p0 p,b适中, 应该有: rp0 1 即: r = k p1/n, n 1, 见图7-18(P398)

14、如:PH3以W为催化剂的分解反应(883993K) p:130660Pa,r = k; p:0.131.3Pa,r = k p ; p:0 260Pa, r = k p/(1+ b p) ;,3.混合控制 设为扩散过程和一级化学反应过程混合控制,稳态下:r扩散 = r反应, 解得:,称为表观速率常数/ms-1,体现了反应的阻力大小,过程总阻力等于各串联步骤阻力之和, kr kd,k kd ,扩散控制; kr 与kd相差不大,混合控制,4. 收缩核动力学模型,固体 颗粒,流体,流体,固体 颗粒,流体,流体,流体,流体,固体 颗粒,5.金属氧化 膜稀疏,扩散易,界面反应为速控步; 膜致密,扩散难,

15、扩散为速控步; 两者之间,混合控制,则: 设界面面积不变,氧化物厚度y,稳态下解得:, 反应初始阶段或氧化膜多孔,y很小(y2 y) 或 kD 大。则: , 线性氧化阶段。, 氧化膜厚且致密, y很大(y2y)或kD很小。 则 ,呈抛物线关系。,速率方程为:, 氧化膜由薄 厚,混合控制。,6 催化反应动力学,一、催化(catalysis)的概念,1.催化的定义 催化作用:加入某物质,能显著改变反应速率的 作用。 催(阻)化剂:存在少量就能显著加快(降低)反应 速率,而本身最后并无损耗的物质。 自催化作用:反应产物之一对反应本身起的催化 作用。,自催化反应: 2KMnO4 + 5H2C2O4 + 3H2SO4 2MnSO4 +K2SO4 + 8H2O+10CO2 473K,Br2 + C2H4 Br2 C2H4 小玻璃容器中,反应加快; 小玻璃容器内壁涂石蜡,反应停止。,2. 催化作用的基本特征, 催化作用只能改变达到平衡的时间,而不能改 变反应的平衡规律(方向与限度),即Kc不变。 始末态不变,G不变; G 0,可催化; Kc= k+/ k- ,催化同时、同力度改变r+和r-。, 催化剂参与了化学反应,为反应开僻了一条 新途径,可与原途径同时进行。 ,催化反应的一般机理示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