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史&amp#183;第一章 唐代文学绪论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9236841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文学史&amp#183;第一章 唐代文学绪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唐代文学史&amp#183;第一章 唐代文学绪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唐代文学史&amp#183;第一章 唐代文学绪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唐代文学史&amp#183;第一章 唐代文学绪论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唐代文学史&amp#183;第一章 唐代文学绪论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代文学史&amp#183;第一章 唐代文学绪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文学史&amp#183;第一章 唐代文学绪论(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章,唐代文学绪论,2,第一节 唐代文学繁荣盛况及原因,一、唐诗繁荣的表现 1.诸体皆备 2.作家众多,名家辈出,作品数量多 数量众多 清代编纂的全唐诗收录共2200余家,录诗共四万八千余首。 比从先秦诗经到南北朝诗的总和多出两三倍。 作家如云,名家辈出 3.繁荣局面贯穿了唐朝的各个历史时期,3,二、唐诗繁荣的原因,1、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1)为文人提供闲暇 以便进行娱乐或文学创作; (2)提供文人游历天下的可能 促进山水诗、描写都市生活和交游生活的诗的发展; (3)激起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培养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昂扬精神面貌。 影响到诗歌创作(如浪漫、豪迈的风格)。,4,2

2、、唐代政治开明,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 庶族寒士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学术、宗教上的兼收并蓄的政策,促进了文化、学术的繁荣。 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5,3、科举制度(诗赋取士)与君主提倡,(1)科举制度促使文学的繁荣 “以诗赋取士”影响了整个社会 有力地刺激了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形成了整个社会重视文学的风尚。 重视诗赋艺术技巧,讲究声律对仗 “行卷”、“纳卷”、“温卷”对文学创作有影响,6,科举制度造成了漫游之风 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

3、 提供创作素材 如:送人应试、贺人及第、慰人下第的诗极多。 (2)君主提倡 唐代帝王酷爱文学 ,直接参与诗歌创作与评论,对诗歌发展有一定刺激作用。,7,4、南北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与各种艺术的交互影响,(1)南北融合、东西一统的“大家族”文化 (2)各种艺术门类的相互影响 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 5、文学自身的发展,8,第二节 唐诗的发展进程,一、四分法的来历 1、南宋:严羽 诗有初唐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 2、元:杨士弘 杨士弘据严羽说,在唐诗选本

4、唐音中分唐诗为始音、正音和遗响;并分“唐初、盛唐诗”、“中唐诗”、晚唐诗“。,9,3、明:高棅唐诗品汇总序 将时代先后、艺术风格、诗体三者结合加以排列,标志“四分法”的正式形成: “今试以数十百篇之诗,隐其姓名,以示学者,须要识得何者为初唐,何者为盛唐,何者为中唐、为晚唐。” 4、四分法的意义: 大略反映出唐诗从端正方向,到繁荣、发展、消歇的过程,反映各阶段唐诗发展的不同风貌,且与整个唐代社会变化相随。,10,5、四分法的时间断限 初唐 唐初(618) 玄宗先天元年(712,近百年 ) 盛唐 开元元年(713)代宗永泰元年 (765,约50年) 中唐 代宗大历元年(766 )敬宗宝历二年(82

5、6,约60年) 晚唐 文宗大和元年(827) 唐末(907,约80年 ),11,二、唐诗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家、创作特色,1.初唐 创作特色:南北诗风合流,律诗基本成型。理论上 亦出现了重风骨之声音。 代表作家: 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 ,四杰,陈子昂,刘希夷,张若虚,12,2.盛唐,创作特色: 声律风骨兼备。 代表作家: 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颀、王翰、王之涣、崔颢等人共同形成的。 田园山水诗派: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为代表。 李杜: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而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则是这座高峰的顶点。,13,3.中唐,创作特色

6、: 风骨顿衰,崇尚疏旷淡然之美。 代表作家: 大历诗人 (元结、顾况 ,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李益 ) 元和诗人(韩孟诗派及元白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和白居易 。还有自树一帜柳宗元和刘禹锡 ),14,4.晚唐,创作特色: 自我中心的感慨,有着深沉的感伤情调,形式精美,渐趋柔靡。 代表作家: 这时期的杰出诗人有杜牧、李商隐、温庭筠。,15,【思考题】,1.唐诗繁荣的表现有哪些? 2.唐诗繁荣的原因。 3.安史之乱之后十年的诗歌是否属于盛唐诗歌? 4.盛唐诗歌的时代精神。,16,第二章,初唐诗歌,17,第一节 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一、贞观诗风与上官体 1.贞观诗风 特征:南、北朝文学由对

7、立开始走向融合。 创作成员: 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如李世民、虞世南、杨师道等。贞观诗风呈现宫廷化倾向,18,有融合南北文风的主张: 魏征隋书 文学传序对南、北文学不同艺术特色有清醒认识,提出 “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 创作上的新变 由追求刚健质朴到追求声律藻章: 一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刚健质朴;但不久即以酬唱、咏物为主,诗风趋向南朝。,19,2.上官体 在贞观诗坛的后期,介于贞观、龙朔之间,出现了一位重要诗人上官仪,形成一种诗风“上官体”。 上官仪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但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

8、。 风格“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 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20,二、初唐四杰的创作特征及其诗歌主张,(一)四杰生平及创作 王 勃(650-676) 27岁; 杨 炯(650-694) 45岁; 卢照邻(634?-689 ) 56岁; 骆宾王(623-684?) 62岁。,21,四 杰 擅长诗体 代表作,王 勃 五 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滕王阁序 杨 炯 五 律 从军行 卢照邻 七言歌行 长安古意 骆宾王 七言歌行 在狱咏蝉,22,(二) 四杰的成就:,1、诗境上: 歌行在卢骆手里“从宫廷走到市井”(

9、卢照邻长安古意); 五律在王杨手里“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杨炯从军行)。 2、重视声律; 3、讲求骨气: 如从军行慷慨豪迈;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态,爽朗超脱;在狱咏蝉有寄托。,23,杜甫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24,四杰作品选读,25,在狱咏蝉 (作品选P15)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26,分析要点,一、咏蝉与抒怀的结合 二、物我关系的处理,27,从军行(作品选P17)杨 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

10、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8,1.“烽火照西京”中的“西京”指 ,那么“东京”(东都)指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的翻译。 3.本诗表达了什么主旨?,长安,河南洛阳,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 显得黯然失色。 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宁愿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29,思考练习,1、课后阅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体会诗中乐观豪迈的送别情调,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思考:如何处理惜别之情和豪迈情怀? 2、记诵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 从军行、骆宾王在狱咏蝉,30,第二节 陈子昂,一、陈子昂的诗论 “初唐四杰”与

11、陈子昂都自觉革新齐梁诗风,陈更彻底。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P191史)明确提出“风骨”、“兴寄”的口号: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31,1、强烈抨击齐梁以降的形式主义文风,所谓“彩丽竞繁”、“逶迤颓靡”,即片面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大量的故实,而毫无社会内容,更缺乏理想的光辉,32,2、提出革新主张 讲求“汉魏风骨”、“风雅”

12、“兴寄”。 所谓“兴寄”的实质是要求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所谓“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情感,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 这样,复归风雅的目的就不只是美刺比兴,而是要追踪建安,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而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地划清了界限。这正是其后所出现的“盛唐气象”。,33,2、提出革新主张 提出“骨气端翔(内容要求),音情顿挫(表述要求),光英朗练(辞采要求)”的审美理想。 除内容有“骨气”外,还要求有优美的形式去表现,要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即文辞优美精练,有生气,有灵动感;声韵悠扬,铿锵有力。,34,二、陈子昂的创作,

13、陈子昂集收诗110首。代表作为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组诗和登幽州台歌。 三、陈子昂的地位 唐诗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35,他是唐诗改革的先驱者,被誉为“唐诗之祖”。 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荐孟郊于郑馀庆也) 1 、摆脱六朝形式主义诗风的束缚,开启盛唐“刚健清新”的新气象。 2、继承并发扬诗经、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将诗歌导向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健康之途。 3、促进唐代古、律二体的区分。 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三:“陈子昂始法阮公为古体诗,唐因有古、律二体,始变

14、齐梁之格矣。”,36,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作品选P28),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37,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38,译文,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39,对前人的继承,楚辞远游 :“惟天地

15、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40,主题,抒发不被重用,才能和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41,艺术特色,风格:苍凉悲壮,气势雄浑。 诗人抓住感情的爆发点,直抒胸臆,无景物描写,却有四顾苍茫之感 衬托手法: 以天地、历史衬自己,以燕昭王衬武攸宜。 含蓄蕴藉,内容丰富。 融现实、历史、自然、心情于一炉,耐人寻味。 句式参差,铿锵顿挫。,42,第三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经过九十余年的发展,初唐诗歌在题材范围的扩大、体物写景技巧的成熟、声律的完善和风骨的形成等诸多方面,已为唐诗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诗歌意境的创造方面,张若虚和刘希夷的诗歌提供了成功的经验。,43,刘、张的诗

16、较多摄取了南朝乐府诗的营养,风格明丽优美,与主要取径于汉魏古诗的陈子昂有很大不同。 在唐诗由初入盛的最后阶段,陈子昂以风骨胜,而刘希夷、张若虚又益之以情韵。 他们的出现,意味着诗坛对建安以来直至南北朝时期艺术经验的全面扬弃和发展,唐诗的高潮正是这一过程水到渠成的结果。,44,春江花月夜(作品选P18),张若虚,4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