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3 古诗三首教案

上传人:binzh****nxia 文档编号:139223058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3 古诗三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3 古诗三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3 古诗三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3 古诗三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3 古诗三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3 古诗三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3 古诗三首教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古诗三首课型精读课文授课时间3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侯、章、泣”等7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2. 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

2、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知诗人,解诗题。【出示课件1】1.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

3、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板书:寒食 唐韩翃)【出示课件2】2.作者简介。【出示课件3】韩翃,唐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为“大历十才子”之

4、一。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寒食诗较有名。许尧佐作传奇小说柳氏传,即写他和柳氏的恋爱故事。有韩君平诗集。 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新课教学( )分钟二、明诗意,感情读。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出示课件4】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出示课件5】(1)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板书:春城 飞花 东风 御柳)(2)“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飞”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提示: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5、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小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间都邑,这两

6、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提示: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不多,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

7、特别引人注意。(板书:日暮 蜡烛 轻烟 五候)三、悟诗情,品意境。【出示课件6】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提示: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 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所以皇宫、贵近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板书:一般风光 特殊情景)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提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

8、通明。而且,王侯贵族家里也得到了皇上的眷顾,也点灯燃蜡。“轻烟散入五侯家”,说不定,这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他们照样烹煮煎炸、花天酒地呢。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讽刺之意。(板书:讽刺)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那句俗语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故事说的是: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伙计,点灯!”田登听了,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继续前行,路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小狗子,点灯!”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住嘴,不许喊

9、田登!”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明白过来。“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违令者重责。从此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文。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元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从此以后,该州便流传出:“只许州官(说)放火,不许百姓(说)点灯”的俗语来。 这一环节是为了教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章和体会作者情感而设计的,这是理解文章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话,并能够

10、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诗歌、欣赏优美的诗歌打下基础。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想想这里用对比的好处。进而体会作者的批判之情。借助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官民不平等的现象。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1.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 背诵古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积累,增加对中国诗歌的了解和热爱。板书内容寒食 唐韩翃一般风光:春城 飞花 东风 御柳讽刺特殊情景:日暮 蜡烛 轻烟

11、 五候课堂作业新设计一、诗歌考查。1诗歌前两句用( )两字点明仲春景色;后两句用( )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2.这首诗是如何讽刺特权阶层的? 3.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 )”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二、请尝试默写古诗寒食。 三、小试牛刀。1. 说说诗歌寒食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2.你知道寒食节是与哪位古人而有关吗? 【答案】一、1.花柳 汉宫五侯2.诗歌不直接讽刺,而选择特权阶层生活上的某件事情加以描摹,含隐巧妙,入木三分。3.春城无处不飞花二、略三、1.略2.介子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素、章、盈、脉”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2.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

12、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3.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借助已学知识创设学习情境,进行导入。1.小的时候,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乐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取法于诗经和乐府,更有它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出示课件7】(板书:迢迢牵牛星)2.古诗十九首简介【出示课件8】在我国的诗歌历史上,有一组五言诗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它就是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是文人仿照乐府诗而创作的。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所编,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非一时一人所为,内容多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千百年来引起读者广泛共鸣。它的艺术成就很高,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板书:古诗十九首) 借助已学古诗,自然导出课题。新课教学( )分钟二、诵读诗歌,反复品味,探寻诗歌语言的音韵之美。【出示课件9】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纤纤擢素手 (xin) 札札弄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