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战略某市林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

上传人:冯** 文档编号:139203630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947.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发展战略某市林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企业发展战略某市林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企业发展战略某市林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企业发展战略某市林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企业发展战略某市林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发展战略某市林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发展战略某市林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20)北 京 林 业 大 学二五年十月目 录一、学校发展现状1(一)学校办学历史1(二)学校发展现状2二、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6(一)学校发展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发展机遇6(二)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8三、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9(一)指导思想9(二)发展思路9(三)战略目标10四、学校发展的战略任务和措施13(一)坚持质量立校理念,搞好人才培养工作13(二)实施特色兴校战略,加强学科建设15(三)贯彻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6(四)加强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17(五)全面推进国际化19(六)建设具有北林特色的

2、大学文化20(七)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办学资源配置21(八)加强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23(九)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25附件:北京林业大学发展现状一览表27北京林业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20)为了抓住本世纪头20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为林业高等教育提供的发展机遇,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实现学校新的历史跨越建设成为以林学、生物学、林业工程学等学科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学校发展现状(一)学校办学历史北京林业大学原名北京林学院,于1952年由北京农业

3、大学森林系与河北农业大学森林系合并建校;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科。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58年开始招收留学生,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2年国务院批准本校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41所高校之一。2000年2月由国家林业局划转教育部管理,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同年6月批准试办研究生院,12月进入“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高校行列。2001年1月,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北京林业大学。2002年“211工程”“九五”建设项目通过国家验收,2003年“211工程

4、”“十五”建设项目通过国家立项。2004年5月通过教育部试办研究生院转正评估,成立研究生院,成为全国56所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建校5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近5万名高级人才,包括11名两院院士和数十位省部级领导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科技专家和管理干部,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在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我校始终位居排头兵地位。(二)学校发展现状经过5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我校各项事业均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从一个单一的林科专业院校发展成为一所以林学、生物学、林业工程学等学科为特色,农、工、理、管、经、文、法、哲相结合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截至2004年12月底,全日制在校学生15987人,其

5、中本科生12832人,研究生1895人,专业硕士847人。设有资源与环境、水土保持、园林、生物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工学、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理学、外语、自然保护区、高职、成人教育14个学院。形成了以本科和研究生培养为主,包括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在内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现有40个本科专业(连同专业方向共计50个),林学、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物学等专业在国内外享有比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声誉。拥有国家理科生物学基地。1990年以来,取得了包括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级精品课程奖在内的一大批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园林专业11名学生先后在国际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大赛中获金奖,

6、并有1名学生在国际建筑师及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大奖。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点 33个,硕士点55个,还有农业推广硕士、工程硕士和风景园林硕士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14个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至今,获得3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学科门类涵盖了8个学科门类的22个一级学科。现有森林培育、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林木遗传育种、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4个国家重点学科;森林保护学、植物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生态学、木材科学与技术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973”、“863”等各类纵向科研项目522项,科研经费总计达

7、 1.5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项;335篇论文被SCI等三大检索机构收录,论文发表年递增率在30%以上。形成了以三倍体毛白杨、四倍体刺槐、木本花卉等优良品种研发为龙头的高新技术成果推广体系。其中三倍体毛白杨技术受到朱镕基总理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视和关怀,拨专款进行研究和科研推广。建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5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部共建实验室,并有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中国防治荒漠化培训中心等多个专业研究机构。近年来,结合所承担的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学研究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和巩固了100

8、余处教学科研基地,其中山西吉县、方山、太岳山,青海大通,宁夏西吉,北京大兴、密云,河北廊坊、威县,重庆缙云山等基地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截至2005年8月,专任教师达到88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95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610人。教师中61.2%来自国内外重点大学和研究机构。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5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部级跨世纪学术与技术重点培养对象人选1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5人。在国际学术机构担任理事、执委、

9、委员以上职务的教师有20多人,在国内二级以上学术团体担任常务理事以上职务的有130多人。教师中,有1人获何梁何利奖,1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人获高校青年教师奖,7人次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6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6人被纳入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1.7亿余元,其中5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总数490件,价值6900万元。近年来新建和改建本科教学实验室69个。建设了现代化教学网络体系,50以上的教室实现了多媒体化,多媒体教室达73间,座位数达9007个。新建的图书馆纸质藏书达120多万册,10多个数据库在校园网上运行,购置了大量电子文献。建成“千兆骨干,百兆交换到

10、桌面”的紧缩双核心的数字校园网络,网络用户近20000人。学校现有各类校舍建筑面积66.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30.4万平方米,学生宿舍16.4万平方米。近5年完成基建面积26.5万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达19万平方米,绿化率达到44.7%,被评为北京市“文明校园”和“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2004年底校园规划调整方案获国管局批准,建筑容积率提高40。妙峰山教学实习实验林场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AA级风景区。学校先后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授予十几名外国学者名誉教授,每年聘请100多位外籍专家来校讲学。2000年以来,共举办了21次国际学术会议

11、,执行国际合作项目30余项,接待外国专家学者近千余人次,接收留学生500多人次,派出大量教师出国交流合作。2002年成立国际学院,2003年实施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联合培养草业科学专业草坪管理本科生项目,已有80名学生进入该培养项目学习。此外,学校与武警部队、中国林科院、国际竹藤中心、中国科学院、林干院等单位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和科教合作。参与发起成立了北京学院路高校教学共同体。近年来,学校加大管理改革力度,办学活力不断增强。机关精简机构,院系设置趋于合理。实行“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岗位津贴发放制度,教职员工的待遇有了较大提高。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改革,实行人事代理、劳务派遣

12、等新的用人制度, 推动了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加强经费预算管理,实施财务公开,财务管理不断规范,年经费收支规模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后勤社会化改革稳步推进,后勤服务总体服务水平居首都高校前列。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实行校务公开,1999年被中国教育工会授予“高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称号,获得 “北京市校务公开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校工会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模范教职工之家”和全国“模范教职工之家”。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把思想建设放在党建工作的首位,加强党的宣传思想教育;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基层

13、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在创新中发展,努力创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德育工作格局。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保障学校发展大局。获得了“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校”、“北京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单项奖”、“首都精神文明单位”等一系列荣誉。团委连续11年被评为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经过几代北林人的努力,学校已经具备了适度的办学规模和相对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较强的办学优势,为加快发展步伐,实现新的跨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一)学校发展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发展机遇本世纪头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范围的经

14、济、科技、人才竞争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林业及生态环境建设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既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人才资源与其拥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高等学校作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基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要求我国必须突破人口资源和环境制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

15、须进一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坚持依靠科技和人才,通过自主创新以强国力,促进科技发展以济民生,使科学和技术真正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跨越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决定性因素。为此,国家提出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使高校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聚集人才的战略高地,承担起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神圣使命,服务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经过19992003年超常规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提前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从扩大规模,转移到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上来。国家明确了“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八字方针,提出实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集中力量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重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这是党和国家为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批重点高校现正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水平和实力的竞争已成为当前高校竞争的新特点。林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标志,我国林业建设进入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