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范本

上传人:冯** 文档编号:139203254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管理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范本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企业管理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范本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企业管理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范本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企业管理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范本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企业管理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范本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管理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范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管理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范本(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编者学法指导:学习历史必修三,要积极培养人文情怀。将课本知识体系化,稳扎稳打背熟基础知 识内容,此提纲帮助同学们构建知识体系,梳理课本内容!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观点见后面)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功、节俭、尚贤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统治阶级所重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

2、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学创始人为春秋末期的孔子(“至圣”“ 万世师表”)。主张和贡献:(1)核心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体现)(3)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民本思想)(4)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5)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孟子(“亚圣”)主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 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

3、,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关系。伦理观:主张“性恶论”,但可以通过后天礼仪法治改造成为君子圣人。【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1)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2)政治:周王室的衰微(3)阶级关系:士的活跃,受重用。(4)思想文化:学在民间2.主要代表3.意义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道家和法家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解读】知道“罢黜百家”史实董仲舒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

4、独尊儒术”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以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汉武帝(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政治方面: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立博士,传五经,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全国各郡设学校,推广儒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结果: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知识梳理】一. 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

5、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1)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2)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

6、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提出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第3课 宋明理学【考点解读】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宋朝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南宋的陆九渊和明朝中期的王阳明。说明宋明理学时期儒学的发展 宋明理学特点: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儒学。二程思想:(1)核心思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2

7、)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3)认识论上,提出“格物致知”,主张外在的探求。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即三纲五常。他是宋朝理学集大成者,孔孟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他的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朝以及欧洲,在日朝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南宋的陆九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反省内心。明朝中期的王阳明把“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更多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思想主张:心即理,认为人心便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致良知,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发

8、挥了儒家“仁”的思想。【知识梳理】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的传播。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2)发展: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有了新发展。2.隋唐时期,儒学发展进入一个更辉煌的时期概况:(1)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发展。(2)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推动儒学的发展。二.宋朝的程朱理学三.陆王心学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点解读】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李贽,明朝后期人,自称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

9、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黄宗羲,明末清初人,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顾炎武,明末清初人,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王夫之(明末清初)主张唯物思想。主张物质第一性,物质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建立唯物主义体系。了解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带有民主性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

10、儒学进行了批判和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知识梳理】一.离经叛道的李贽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2代表作:焚书藏书3.思想主张3.评价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1.共同的生活背景:明末清初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处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动荡年代,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都参加过抗清斗争。2.各自代表作: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1、,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3.进步思想主张4.共同影响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考点解读】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古代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苏格拉底(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理解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智者学派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

12、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知识梳理】一.智者学派(诡辩学派)1.历史背景: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希腊奴隶制经济繁荣,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文化中心。面对人在社会中日益突出的中心地位,有些学者开始把研究重点转到人本身。2.研究领域:从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人的眼光考察和认识社会政治。3.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4.影响二.三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1.苏格拉底2.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意义: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亚里士多德: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强调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考点解读】知道文艺复

13、兴时期薄伽丘、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薄伽丘,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莎士比亚,代表作哈姆雷特。他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简述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宗教改革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

14、力高于教会,使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知识梳理】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1.原因(1)政策:14、15世纪,意大利出现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工商业城市,他们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位置:地中海航运中心。2.表现:佛罗伦萨的繁荣它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手工业发达,欧洲的金融中心。3.影响:新兴资产阶级兴起(金融家、工场主、商人)与教会、贵族产生深刻矛盾,要求进行思想变革。二.文艺复兴1.时间:1416世纪2.旗号: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3.实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4.表现领域:(1)文学文学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人文

15、主义之父:彼特拉克歌集、但丁:神曲。(2)艺术美术三杰:拉斐尔(善画圣母像)、达芬奇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5.进程:开始于意大利,16世纪拓展至西欧。 6.影响:把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挑战教会权威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诞生。三.宗教改革1.历史背景:(1)文艺复兴的影响(2)教会对德意志的压迫2.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3.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贴出 “九十五条论纲” 4.结果: 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这些教派统 称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5. 影响第7课 启蒙运动【考点解读】简述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观点伏尔泰:哲学通讯路易十四时代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相信法律应以人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