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战略某某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上传人:冯** 文档编号:139202240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发展战略某某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企业发展战略某某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企业发展战略某某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企业发展战略某某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企业发展战略某某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发展战略某某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发展战略某某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一、规划的背景与基础1、历史性的发展成就湖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以来,我省立足于解决教育适应与服务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调整为主线,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九年义务教育开始由基本普及向巩固提高阶段转变,高中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2002年全省“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开始实施高水平、高质量“普九”工程,小学年辍学率得到有效控制,中小学布局调整提前实现了“十五”计划目标,义务教育阶段于2004年进入新课程。2005年,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达到83万人,提前实现“十五”计划目标;在校生规模达到202.52万人,比2000年增

2、加了85.87万人,增长74%;毛入学率达到45.82%,比2000年提高11.9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发展阶段转变。2005年,全省普通高校93所,其中本科26所;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08万人(折合数),其中,全日制在学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分别达到3.28万人和75.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初始阶段。高校体制改革与布局调整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形成了以长沙、湘潭、株洲、衡阳为重点,各市州均设有一所本科和一所以上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格局,高等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得以顺利推进,教育质

3、量稳步提高。全省已建立国家级重点学科33个、省级重点学科94个,建成98个省级重点专业;已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4个,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20个,省级优秀教学实习基地80个,以及一批高校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会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已创建国家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优秀课程41门。“十五”以来,全省高校共获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二等奖39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41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成人教育发展取得成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到有效推进,全省职业教育各项改革试点专业已达146个;以评估为手段加强了重点学校

4、和重点专业建设,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76所;已建立实训基地32个,有9所高职、11所中职被遴选为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不断加强,全省已有157所职业院校被确定为湖南省农民工培训基地,有112所参与了“湖南省职业院校免费培训农民工百校行动”。教育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力量办学得到较大发展。2005年全省民办教育在校生112.19万人,占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的9.97%,比2000年增加8.03个百分点,民办教育已成为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生力量。基础教育落实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省市县政府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中

5、等职业教育落实了市州的管理权和统筹权。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实行了“一费制”,教育收费秩序得到有效整顿。明确了以流入地政府为主要责任者,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得以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实现了省市(部门、企业集团等)共建共管,以市(部门、企业集团等)为主。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基本到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全省43所高校已完成后勤部门的规范分离,部分实现了后勤服务实体法人化。自1999年以来,全省大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建设总量接近建国后前五十年建设总量的3倍。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得到了稳妥推进,全省已有80%以上的县市区基本完成了中小学核编定岗、教职工聘任和人员分流工作。学校

6、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办学活力有效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顺利实现了由计划分配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全面过渡,全省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75%,其中本科以上超过90%。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2005年,我省已有专任教师62万人,整体上基本适应事业发展的要求。全省积极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实施了“芙蓉学者计划”、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以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教师教育与培训工作得到加强。全省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提高到98.94%、94.93%和83.11%;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有1.46万人,比2000年增长186%。普通高校教师具有副高

7、以上职务的比例达38.77%,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高级职务比例达14.44%。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逐步得到改善。2005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达317.6亿元,比2000年增长108.54%。对世界银行贷款、日元贷款,以及境外捐赠资金等外资筹措和利用能力不断增强。中小学教师工资基本得到保障。小学生均建筑面积由2000年的6平方米提高到7.7平方米,初中生均固定资产值逐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家助学贷款和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教育法制建设成就明显,依法治教力度加大。“十五”期间,制订了湖南省实施办法和湖南省中小学校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

8、,开展了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制订了基础教育各类学校的督导评估方案,建立了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和对县级党政主要领导教育工作实绩的督导考核制度,先后对135个县级行政单位进行了“两基”验收,对31个县市区进行了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省市县三级督导部门累计评估中小学6000多所。经过“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全省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得以显著提升,2005年全省1564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7年左右,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达到了1404人。2、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1)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任务仍很艰巨。一是整体水平偏低。全省17周岁人口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距“十五”计划目标相差约10个百分点

9、。课程教学和教育评价还不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发展不平衡。城乡义务教育普及质量差距较大,2005年全省农村初中年辍学率高达4.59%,大大超过“十五”计划规定的上限3%。贫困地区女童辍学、失学现象比较严重。(2)学前教育发展缓慢、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不平衡。“十五”期间,全省在园幼儿数每年基本稳定在60万左右。2005年,全省35岁幼儿毛入园率仅37%,与“十五”计划制定的50%的目标相差13个百分点。多形式、多途径发展婴幼儿教育,快速提高学龄前三年教育普及程度的要求十分迫切。近年来,全省有近80所条件较好的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中职教育的骨干体系严重弱化,部分县市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

10、比严重失衡。全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比例分别为61.7%比38.35和65.1%比34.9%,中等职业教育比重偏低。2005年,全省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仅66.4%,离“十五”计划70%的目标相差3.6个百分点。(3)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学位点明显偏少,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和农学门类所占比例偏低。高层次研究开发人才培养能力有待加强,全省每万人口在校研究生数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约60%。学科领域性别分布结构老化,高层次、复合型女性专业人才培养亟待加强。高等教育的产学研结合尚未形成良性互动机制,高等职业教育人

11、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转变。(4)民办教育发展和规范问题并存。全省各类教育中民办教育所占比例偏低。各级政府对民办教育监管和服务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有些民办学校短期行为比较明显,内部管理和教学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5)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偏低。2004年,我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2.55%,远低于4%的要求,同时也低于全国3.26%的平均水平,普通高校生均拨款为2582元,在全国排名落后。“十五”期间,全省财政支出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17.98%逐年下降至2004年的17.52%,其中省本级由2000年的13.18%下降到2004年的11.2%。(6)教师队伍结

12、构性矛盾突出。学历和学科结构不能适应新的需求,2005年普通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28.38%、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只占51.08%,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仅为14.09%。农村中小学合格的音、体、美和英语、计算机教师普遍缺乏,教师年龄老化趋势日渐明显,农村地区教师培养与培训体制亟待进一步完善。(7)教育信息化水平不高。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够,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建设进展缓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程度不高,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有待加强。3、发展形势和要求国际竞争不断加剧,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越来越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保

13、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建立功能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当今社会经济和人的发展的战略选择。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教育实现新的发展。我国人均GDP已越过1000美元的重要关口,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黄金发展期,社会对教育的支撑能力逐步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为实现教育多层次、多样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教育协调均衡发展,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公平。突出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化教育的前瞻性和服务性,是“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依法治教,

14、加强宏观统筹和教育科研,建立教育公共治理结构,将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教育更好地发挥其知识与智力服务功能。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推进我省“三化”进程,不断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社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教育培养培训大量多层次、多类型的专门人才,需要教育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文与科技支持。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大幅度提高学校的培养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依托人才强省,是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人口结构变动对教育需求和资源配置产生直接影响。“十一五”期间,我省学龄前儿童和小学学龄人口数逐年增加,初中学龄人口缓慢下降,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在“十一五”后期下降

15、较快,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处于高峰期,2008年到达峰顶。同时,我省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老龄人口基数较大,农村女性劳动力比例较高,对成人继续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和老年教育的需求不断上升。这些都需要我们根据人口变化趋势,把握教育发展节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积极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二、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建设教育和人力资源强省作为战略目标;坚持以办好让人民满

16、意的教育为根本宗旨,努力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坚持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加强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为我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湖南与创新湖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2、战略重点全面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巩固提高农村地区“普九”工作,积极发展农村学前三年教育,大幅度提高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程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加强职业教育资源建设,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明确办学目标定位,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增强职业学校教育与培训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大量技术型、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构筑良好平台。 加强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建设。改善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条件,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