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战略地理讲义教学设计第八单元第三节可持续发展

上传人:冯** 文档编号:139190786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5.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发展战略地理讲义教学设计第八单元第三节可持续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企业发展战略地理讲义教学设计第八单元第三节可持续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企业发展战略地理讲义教学设计第八单元第三节可持续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企业发展战略地理讲义教学设计第八单元第三节可持续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企业发展战略地理讲义教学设计第八单元第三节可持续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发展战略地理讲义教学设计第八单元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发展战略地理讲义教学设计第八单元第三节可持续发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八单元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概况和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2.了解并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概念、原则等基础知识。3.理解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以及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能力目标:1.能举例说明人类应如何参与环境持续发展,能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认识。2.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德育目标:1.认识个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并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2.运用唯物主义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

2、意识。教学重点1.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2.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教学难点1.把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完善或深化理论。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2.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付之于行动,为人师表。教学方法1.利用图表分析,说明人类改良环境与破坏环境的不同结果,加深自己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2.要及时收集各种新闻媒体传送的有关事例,归纳、分析,使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并运用理论来分析和指导实际,特别是要提高自身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规范和培养自己对环境负责的行为。教具准备各种

3、媒体的新闻资料,包括报刊、图片、录像资料等,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现场录像资料或现场报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危害以及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当然,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有一个历史阶段,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也即环境问题是发展问题,那么,人类应该如何解决发展问题以及采取哪一种发展模式呢?我们本节课就来学习发展的问题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板书)要正确地认识、分析、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首先要对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有所了解。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的内容,结合多

4、媒体课件或投影图“人类文明的演进”,联系有关历史知识进行有关讨论、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惟一性。人类文明的演进一、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板书)人类文明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我们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采猎文明时期的崇拜自然阶段(板书)人类社会在早期的采猎文明时期,以几千种植物和几百种动物为取食对象,人们“饥则求食,饱则弃余”。一个地区采光,就得到远处采猎,或迁移到另一地区。群体采集或狩猎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此阶段地球上人口稀少,这种环境问题也并未威胁到人类生存。由于生产力水平甚为低下且发展缓慢,表

5、现为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十分微弱,人类则是消极适应自然、听天由命,在各种自然灾害面前显得相当微弱,人类处于“崇拜自然”的无能为力状态。这一时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恐惧和依赖的关系。2.农业文明时期的改造自然阶段(板书)人类从采集野食到栽培作物,从狩猎动物到驯养家畜,步入了农业文明时期。这一阶段,人类开始进行着规模越来越大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人们获得了稳定可靠的食物供应,人口开始迅速增长,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例如,人口的增长,使耕地面积扩大,这会导致大面

6、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在这一时期,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地进行迁徙,以此来逃避自然的惩罚。人地关系仍处于茫然和无知状态,尽管当时东方的先哲们(如古代中国)对人地关系的远见卓识显示了科学的萌芽。现在的一些考古资料显示:许多古代曾孕育了辉煌文明的繁华之地极有可能出于环境问题的胁迫而导致人类的迁徙。法国哲学家夏托布莱恩曾这样概括“野蛮时代是森林,文明时代却成了沙漠。”3.工业文明时期的征服自然阶段(板书)18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先后走了工业化道路,人类利用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壮大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试图征服自然

7、,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在这个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口猛增,为了生存,人类不得不向自然界过度索取,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使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事实正是如此,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在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在全球范围,大气保温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则危及人类的生存。4.后工业文明时期的谋求人地协调的阶段(板书)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人们被迫改变“征服者”的姿态,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和社会发展,意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

8、球,人类只是自然界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是在地球这个特定环境中产生的,人与自然应相互依存,共同发展。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将发展看作是人和自然的协调统一过程。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又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即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以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发展道路,同时也寻找到了一条人口

9、、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上述内容,学生在看完课文后,可填写下表内容: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行为表现后果采猎时间“天命论”或“宿命论”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环境问题对人类威胁并不严重农业时期“天命论”或“有神论”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资源人与自然对抗性加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工业时期“征服论”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环境问题成为公害,并已构成人类生存的严重威胁后工业化时期“和谐论”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环境和发展问题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注:上述表格中的内容,可先让学生讨论填写,然后老师加以指正,准确填

10、写。讨论:对“工业文明与非工业文明对环境的影响在方式、范围和强度上有什么不同”进行分组讨论,并分析当时各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发展情况、人口数量与素质方面的影响。从上述的讨论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补充材料1:以采集、狩猎为主的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约束力,人们的活动主要是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生活所必需的少量生物资源,如捕渔打猎、采集果实、烧林围猎以及筑堤导水的活动,很少有意识地改造环境。当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随人口增长和乱捕乱采、滥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活资料的缺乏引起的饥荒。原始社会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是局部的。在以农耕、灌溉及建筑为主的奴隶社

11、会和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人们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使许多荒地变为良田;对动植物品种选育和传播,改变了陆地生物种群的分布;修建道路、开凿运河、构筑城垣、采矿冶炼、建造“金字塔”、修“长城”等,进一步改变了原始的自然景观。但是在利用环境发展生产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如大量砍伐森林和破坏草原,引起了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和土地的荒漠化,使一些文明地区沦为废墟或沙漠;盲目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带来了土壤盐渍化、沼泽化和血吸虫病蔓延等。其实,关于人地思想的记载,在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代就有:据考古发现,许多原始社会氏族村落的遗址,多分布在河谷或依山傍水之处,这并非偶然巧合,而应当被认为是当时

12、人们对依存于自然环境的人地观的最早萌芽。补充材料2: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是前所未有的,同时也造成了空前的环境问题:目前,全世界每年从地壳中开采出的岩石矿物高达800亿吨以上,其中煤和泥炭达40亿吨左右,石油26亿吨以上,铁矿石为3.5亿吨以上。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必然导致地质储量减少,而且最终以“三废”的耗散形式排入环境,因不能被环境同化、逆转为岩石矿物完成地质大循环,从而破坏了环境、耗费了资源、造成了污染危害。在城市,城市的发展需通过开采、制造、运输、使用和废弃五大过程与外部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城市生态系统的形成,改变了原有的环境

13、结构,产生了一系列特有的城市环境问题,如“城市热岛效应”“地下漏斗区”“城市荒漠”“光化学烟雾”等。在河流,建造大型水库和拦河大坝,使河流上、中、下游河段的水文状况发生改变,并建立起受人类控制的新的动态平衡。水库虽然具有拦洪、灌溉、发电、航运和旅游之利,但也有库内淤沙、下游流量减少、鱼类洄游路径中断和下游易被海水回灌造成盐渍化等弊端。由于工业的发展,燃烧矿物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经一定的化学变化,转变成硫酸和硝酸,它们随雨水一起降落,变成了酸雨。酸雨,这个不祥的“空中死神”,如今到处都有它的踪影:酸雨能腐蚀金属和建筑物,如北京故宫太和殿台阶的栏杆上雕刻着的各式精美的浮雕花纹,50多年前

14、图案还清晰可辨,现在却大多已模糊不清,有的已腐蚀成光板,雅典埃雷赫修庙上亭亭玉立的少女神像已被折磨得面容憔悴,污头垢面。据统计,美国花在修理受酸雨损失的古迹的费用超过了50亿美元,酸雨腐蚀着铁路和桥梁上的构件,缩短了他们的使用寿命。酸雨还使河湖酸化,生物资源受损,如欧洲酸雨造成的水体酸化十分严重,瑞典已有许多湖泊酸化;挪威有许多大马哈鱼生长的河流已经污染;意大利北部,酸雨成灾,已有5%的森林(约9000公顷)因酸雨而死亡。1982年6月18日,重庆市连降酸雨后,2万亩水稻的叶片变黄枯萎,严重影响了禾苗的生长。此外,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不一而足。承转:我们了解了环境问题,并提

15、出“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惟一途径。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下面我们学习第二部分: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板书)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板书)1983年,为了探索如何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开始将可持续发展概念提上国际议程,并强调它对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适用性,从而使这个概念在全世界得到认可和普及。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由定义可知,可持续发展既是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又是实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因此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标。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如下图)。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