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计划-马利峰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914989 上传时间:2017-10-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计划-马利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计划-马利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计划-马利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计划-马利峰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计划-马利峰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计划-马利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计划-马利峰(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教学计划教材内容本组教材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选编了 4篇课文: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它们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课文后面还安排有“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每课出现的生词。(2)学生通过读书和收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3)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写出民俗特点的,并运用到习作中。(4)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5)完成“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过程与方法:教学本组教材时,一

2、方面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民风民俗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收集民俗风情的材料,并与其他学科内容联系,以扩展知识面。教师在教学时还要注意单元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是本组课文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学生通过读书和收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2、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写出民俗特点的,并运用到习作中。难点:1、体会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写出民俗特点的,并运用到习作中。2、运

3、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教学方法:教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指导学生扩展知识面,以便理解课文内容。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在读中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课时安排北京的春节 2 课时藏戏 1 课时各具特色的民居 1 课时和田的维吾尔 1 课时口语交际与习作二 4 课时回顾.拓展二 1 课时 6 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的 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过程与方法1.自主

4、阅读,讨论交流,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2.抓住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从整体上把握内容,体会课文写作顺序,理解写作思路。3.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激发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体会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人过春节的不同之处,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准备歌曲:恭喜恭喜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的 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生词。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

5、重点、难点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重点,感受老北京的春节的喜庆,了解春节习俗是难点。教具准备歌曲:恭喜恭喜 教学过程一、学习单元导读1.师激趣导入:泱泱中华,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民风民俗。2.学生自由读单元导读,想想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和学习要求是什么?3.学生汇报交流。二、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播放音乐恭喜恭喜。 师:听着这音乐,你们有没有觉得又回到了过春节的情景呢?用几句完整通顺的话来说说你家过春节的事。(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春节是我们中国一个传统的节日,祥和的节日,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俗话说:“百里不同

6、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六课。(板书:北京的春节)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学生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4.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想想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映像最深的是什么? 2、全班交流。 (1)检查生词:腊月、蒜瓣、翡翠、杂拌儿、麦芽糖、榛子、栗子、逛天桥、逛庙会 读课文时,大家把生词读准确了吗?我们来做个检查。学生自由读、开火车领读,教师纠正发音。(2)汇报交流刚才的问题,学生各抒

7、己见,教师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四、深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分别写了哪些日子?在文中圈画出重点词句。教师巡视,告诉学生提高阅读速度。 2、全班交流。 (1)交流问题: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写的?从哪里看出来的?教师相机板书。(2)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3)教师引导:这么多重要的日子,作者详细写的日子有哪些?并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读文提示:在老舍先生详写的这四天

8、中,你最喜欢哪一天呢?现在我们把我们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部分的内容,喜欢哪个日子的同学就研究哪部分的内容,(举手看分配情况,教师指定地点) 五、品读课文,体会过年的气氛。 1、师:在老舍先生详写的这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指名说说。2.师:把你最喜欢的那天所在的段落反复多读几遍,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在文中标注感受。3.全班汇报交流,相机板书,相机指导朗读。六、总结本课。1.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作者按时间顺序详细写了北京春节中的“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四个日子,感受到了北京热闹的节日气氛。2.布置作业:说说当地春节的习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节日气

9、氛。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情朗读课文。难点: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具准备当地春节的习俗的材料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浓浓“年味”。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去感受这欢庆、吉祥、热闹的春节同时去感受老舍先生精彩的文笔。二、整体回顾课文内容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在这么多的好日子里,作者祥写了哪几天?2、教师随机板书:腊八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3、回顾重点内容:出示文中介绍这四个节日的词语,让学生借助词语回顾课文内容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精读深悟,朗读展情,体会写法请同学们打开书,读读

10、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在整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看看有没有新的收获,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其他的节日,这样你们会了解的更多。设计意图: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写法的特点。交流重点如:(一)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简洁、明了、通俗易懂。)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方法:你们家的粥是怎样做的?生说教师引导我们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样写的引导学生读句子从写作手法上你发现了什么?生说(老舍先生语言的简洁、明了、通俗易

11、懂)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方法:出示腊八蒜图生看图描述老舍先生只用了两个词来形容的同学们读一读,再次体会他的语言风格学生读句子(二)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1.师:同学们来读读这段,你发现这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2.师:再来读读这段,体会一下围绕总起句是怎样体现热闹的。3.预设:“守岁”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了吗?4.生回答5.师总结:“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古代守岁有两种

12、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及自己的寿命。简单说,守岁就是象征把病疫、灾难等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6、指导朗读师:你能读出这热闹的除夕之夜吗?自由练读指名读自由有感情读7、说话训练学着这种总分的表达方式,说说你家的除夕夜。出示:除夕真。 (三)正月初一。观图说话(略处理)师:你们在初一这一天干什么?我们随老舍先生去看看北京的小孩在初一这天干什么?快速读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课件播放逛庙会的情景图,学生看图之后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四)元宵节。体会灯多、场面热闹,学习作者总分总的写作特点1.师:唱卖汤圆激情导入2.总谈这段侧重写了什么。3.勾画

13、描写灯的句子,并读一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生:勾画批注(教师巡视)生交流: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学生边汇报教师边出示花灯图片(放花灯图片:宫灯花灯纸灯龙灯)4.指导朗读师:各种各样的花灯,加上五彩斑斓的花炮,加上香甜美味的元宵,令人陶醉,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先自己练习读读。5.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生练读指名汇报读学习总分总的写作特点6.师:读了这一段我们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元宵节的红火

14、而美丽,那么在写法上你有没有发现呢?总分总7.小练笔:家乡的元宵节提示:可以用老舍先生描写元宵节的词句,试着用用总分总这种写作方法。三、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四、布置作业学了课文,我们了解到了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了其他地区或一些少数民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然后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一下我们在说话可时进行交流。五、师总结:孩子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伴着春节的喜庆、吉祥,踏着美好的旋律去好好学习、快乐成长。板书设计

15、:北京的春节腊月初旬:腊八熬粥泡蒜准备年货腊月二十三 忙除夕热闹正月初一逛庙会正月十五红火而美丽正月十九 残灯末庙教学反思第七课 藏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读通课文,积累言语中的好词佳句。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藏戏以及藏戏的形成过程。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了解藏戏的特点以及艺术特色。同时,借助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感受藏戏的艺术魅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藏戏的喜爱之情,了解藏族文化。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难点: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特色,感受藏戏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教学准备藏戏面具图片、藏戏卓娃桑姆录像剪辑。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录像,悬疑导入1.播放卓娃桑姆短片断(2 分钟)。师:这是一种什么戏?2.简介藏戏。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在祖国的百花艺苑中独具特色。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钹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藏戏是怎样形成的呢?又有着怎样的特色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