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学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9144972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社会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网络社会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网络社会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网络社会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网络社会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社会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社会学课件(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社会主体、身份认同和网络行为,唐有财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 2.26,网络改变了社会,但改变了什么,网络改变了社会认同,网络让自我认同更加清晰了吗?又或者份 认同更加模糊? 网络改变了社会态度,增加了社会包容吗?又或者增加了社会排 斥? 网络改变了社会交往方式,网络使我们的社会联系增加了吗?抑 或增加了隔离? 网络改变心理感受?网络使用让大家更幸福了,还是更孤独了? 网络改变了社会流动机制,数字鸿沟扩大了,还是缩小了?网络 让底层更有机会实现向上流动,还是阶层更加扩大? 网络改变了政治参与,网络有利于社会民主吗?抑或没有影响?,一、网络社会的主体:网民,1.泛指任何一位网络使用者; 2.特

2、指具有一定的特征与特质的网络使用者。,1.什么是网民,定义1: 从社会共同体的意义上讲,只要被所参与的社区所正常接受并通过正常渠道取得有效合法的账户名及电子邮件地址,即可称为网民。 如果长时间不用账户及邮件地址,因此而被消除账户或邮件地址的有效性,那么便失去了网民的身份。 定义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的定义是: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公民。,网络使用者在1997年以前局限在“技术狂热分子”的少数使用者,到1999年已经扩大到一般大众使用者。,2.网民的形成和发展,3.网民的分类,3.1 按上网时间的长短来分: 分类 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小时) 1)轻度上网者 3.5-

3、5 2)中度上网者 5-10 3)重度上网者 10-30 4)职业上网者 30-50 5)上网成瘾者 非职业上网,3050小时或以上 3.2 按上网的目的来分: 1)信息类网民 2)娱乐休闲类网民 3)学习类网民 4)交友、聊天类网民 5)工作类网民,1)性别结构,4.什么人在上网:网民的人口社会特征,男性网民群体比女性网民群体高近10个百分点,女性互联网普及程度低。,4.什么人在上网:网民的人口社会特征,2)年龄结构,网民年龄结构向成熟化方向发展,网络渗透的重点从低龄群体逐步转向高龄群体,互联网的门槛降低。,3)学历结构,4.什么人在上网:网民的人口社会特征,学历结构呈低端化变化趋势,初中和

4、小学以下网民的增幅超过整体网民。大专以上网民的比例继续降低。,4)职业结构,4.什么人在上网:网民的人口社会特征,学生是主要上网群体。 失业、农民工、产业服务业工人的比例进一步下降。,5)收入结构,4.什么人在上网:网民的人口社会特征,低收入群体的比例上升。,6)城乡结构,4.什么人在上网:网民的人口社会特征,农村地区互联网接入条件不足,网民增幅较慢。 三网融合方案通过,未来农村网民将会大幅增加。,二、网络身份认同,1.身份(identity),含义: 个人在身处社群中的位置或角色、或某社群成員資格,每人皆有身份,并同時拥有多个身份。 身份类别: 与生俱来的:大多数情况不会改变 子女、种族、国

5、籍 后天赋予的:因不同人生阶段、处境、时间而有所改变 学生、职位、会员、丈夫/妻子 身份带来权利和义务 基于某身份,人們会期望享有相应的权利(rights),以及履行相关的义务( responsibilities )。 同時拥有多个身份(多元化身份) ,而各个身份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会产生矛盾和不协调,引起身份或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s)。,2.身份认同(Sense of identity),含义:在社会层面上,身份认同(sense of identity)是指个人认同自己身处的社会位置,或视自己为某社群的一份子,并认同该社群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 认知层面 情感层面 行为层面,

6、3.身份认同的意义,1.促进个人成长 每个人都需要寻找身份和建立认同感,以取得心理上安全感,感到社群对他們的保护和支持。 可增加自我了解,确立自我概念,促进个人成长,以及与別人建立关系。 身份认同成为个人与社会,以至世界建立关系的桥梁。 2.促进社会和谐 认同感愈高,归属感愈強,投入感也愈強,社群愈易和谐共处。 更积极关心和参该社群事务,更愿意为该社群付出,社群凝聚力更强。 不同社经地位、不同信仰、不同种族人士,若对社会建立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社会凝聚力加強,人们便可和谐相处。,4.网络身份,身份无论在现实的社会中还是在网上社区中都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在网上社区的松散世界中,身份也是模糊不清

7、的。在物质世界中那些有关人格的基本线索和社会角色,在网上社区中是缺少的。 现实社会认同VS.网络社会认同 现实社会:身体与身份是同一的; 网络社会:脱离了与身体的同一性;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空间成为许多网民的交往空间,一些较为固定的网际交往形式在网络空间中导致了网络社群(community)的出现。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人们只有在确认对方身份的前提下,才能够理解和评价交往的意义。在网络社群中,尽管交往活动对身份的要求远不及日常交往严格,但参与者的身份认同仍然是网际交往的基础。,身份特征 象征物品 学生 学生证 种族 外表、身份证明文件 国籍 出入境护照 居民 容许居留证明,5. 身份的识别,6.

8、 网络身份的识别,1)网络身份 注册身份 非注册身份 网民 2)性别身份 3)语言书写方式与性别 4)网络社会中的身份与欺骗 1.网络身份识别与网络人格形象 2.诚实与欺骗的模式,1)多重自我及其认同 当人们谈到自我的时候,其唯一性往往不言而喻。但实际上,在现代生活中,个人经常会通过与多重经验相对照的多种行动逻辑,调动不同的形象,在日常生活的多种活动场景之中恰如其分地行动。由于这些形象所具有的性格、欲望、兴趣、认同以及所利用的认知和情感的资源不同,打破了个人在时间中的连续性和空间中的统一性,形成了所谓的复数的自我。换言之,网络空间中虚拟身份的流动性导致了自我的多重化,这使得多重自我的认同成为一

9、个值得探讨的问题。,7.网络自我认同,7.网络自我认同,2)角色扮演与平行生活 在每个人建立自我认同的过程中,角色扮演游戏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心理分析学家艾利克森(ErickErickson)认为,游戏是一种“玩具情结”,它使我们得以在非实际的情况下“揭示”并交付出我们自己。在网络空间中,匿名和虚拟身份的流动性使人能够比较自由地变换角色,既可以与真实生活中表现出的自我极为接近,也可以凭自己的意愿作出选择。特别是在俗称“泥巴”的多人角色扮演游戏MUDs中,游戏者“想当什么人就可以当什么人”。 希望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发现自我中未曾被探索的部分。 利用角色扮演游戏使自我在维持本色的前提下,获得某种心理补

10、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借助角色扮演游戏重新创造自我。,8.移划机制:虚拟自我和真实自我的联系,在网络中,自我的多元化是一个事实,角色扮演游戏的参与者并非精神分裂症患者也是一个事实,他们共同表明身份多元与自我的统一可以并行不悖。 我们可以将网络中的自我多元化视为自我的在网络这种新的实践领域中的拓展,即自我多元化所显示的一个事实是自我是开放的、未完成的实体,多元的自我以互补的方式整合为一个开放的自我统一体。 在虚拟的多元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存在着一种滑移机制(slippage)。,8.网络认同兼容,涵义: 指人们对社会中出现的不同社区的人或不同行为模式的认可和宽容态度。 特点: 首先,网络自我身份

11、认同与现实中的自我身份认同相比,前者的自我去中心化程度强。 其次,网络种族认同也同样显示了较强的认同兼容性。 此外,还有性别上的兼容和社会身份等级上的兼容等。,三、网络社会行为,1.社会行为,1)涵义:社会行动是指行动的个人赋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行动者考虑到他人的行为,并且在其行动过程中也是以他人的行为为目标的行动。 2)社会行动两个要件: 意向性 指向他人 3)社会行动四种类型: 目的合乎理性(即工具理性) 价值合乎理性 情绪的尤其是感情的需要 约定俗成的习惯,2.社会行为的结构,社会行为的结构实质上是一个指号互动过程。,3.网络社会行为,网络社会行为以计算机架构下的网络为媒介。 网络社会行为与现实中的社会行为在性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指一个体或若干个体影响到他人的行为。,4.网络社会行为的特点,1)网民之间的“交往”完全依赖电脑网络 2)过滤了现实社会中的三个大的要素: 面接交流中的非语言交流因素; 交流中的行为“场”的因素; 行为主体的社会属性; 3)媒介事物的语言符号交流,是一种特殊行为符号互动场景。 4)上网者之间的行为互动或沟通的频率增加了;参与者之间更加平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