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docx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9120433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4.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The Application of Problem-oriented Teaching in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Abstract:The application of problem-oriented teach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form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It is determined by the change of the focus of Chinese teaching from “instrumental”to“humanis

2、tic”, “exam-oriented education”to“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useless”on the surface to“useful”on the inside.The successful oriented teaching not only lies in teachers ability to put forward targeted, professional and enlightening questions, but also lies in teachers ability and li

3、teracy to guide students to think and solve problems.Keyword:college Chinese; problem-oriented teaching; problem design; problem guidance;“大学语文”作为“高等学校人文教育基础课程”之一, 从内容上讲, 是以汉语文为知识载体, 培养与改善大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从教育理念与目标来讲, 是通过文学作品的鉴赏与体悟, 提升艺术审美力、培养人文素养、健全人格塑造, 从“内在精神”的学习与陶冶中, 实现大学“素质教育”的宗旨与目标。因此, 大学语文在高

4、等教育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 相关的理论建设和教学研究方兴未艾, 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大学语文教学的尴尬境遇:“一种明显的错位和滞后状态:历史悠久而发展缓慢, 需求广泛而重视不够, 专业相近而不被认同, 标准很高而队伍不齐。”1这个困境不只是由于学科外部的思想环境所导致, 更推动我们回到教学本身, 反思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的引导者, 是否有效践行了大学语文的教育宗旨、教学理念, 是否在文学作品、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平等、激发、探讨的教学契合点, 是否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审美性, 艺术性与现实性, 精神性与实用性做到有效的联通与开掘。笔者结合多年大学语文教学经验认为, 引入问题意识导向

5、教学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引入问题意识的必要性从教学方法论来看, 问题是学习内驱力的源头, 知识的获得与增长开始于问题, 发现问题既是对过往知识与认知的反思与深化, 也是对未来知识的刺激与探究, 依循问题提出的路径, 追问、探索、思考、解决问题, 既是知识体系不断地健全与完善的过程, 也是学生自我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得到完善与提升的过程。(一) 这是语文教学重心从“工具性”向“人文性”转变所决定的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是“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兼及语文能力拓展的人文性和实用性并举”2, 由此可见, 大学语文教学区别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在于其教学重心由工具性为主体转向人文性

6、和思想性为主体, 这也充分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原则。南开大学陈洪教授指出:“对文的分析解读, 应该是开放的、参与式的、讨论式的、非独断的、师生教学相长的;是以阅读为基础, 激发学生生命体验和文化想象的过程。”3这种兼具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启迪性的教学目标, 以及大学教育开放式的、探讨式的、对话式的教学诉求, 使得问题意识导向教学成为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问题的创设、探究, 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解决问题、会再次发现问题。大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为发展目标, 即如何以问题的思考为契机, 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批判性和独特性。(二)

7、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学”转变所决定的2004年在昆明召开的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将“大学语文”定位为“高校素质教育”范畴, 落实在人文素养教育层面。“素质教育”,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集中体现为关于“人”的教育。在经典文学作品中, 关于人生的问题, 人生的哲学, 人生的思考, 都以问题的追问、探寻, 思想的碰撞与选择为内核写入了作品之中。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周作人先生提出“文学是人学”的理论。文学作品作为教学内容的主体, 本身就蕴含着人生丰富的问题与探索。温儒敏提出, 在通识教育中要学生“读人类最基本的书”, 也就是要读人类文明的经典。4在中国的人文教育中, 我们什么都不缺, 最缺的

8、是关于“人”的教育, 最缺的是关于人类意识的培养。这种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恰恰不是通过知识性传达与灌输可以实现, 而是在问题意识的指引下, 师生之间展开平等地对话与探讨, 继而在文学中寻找到“自我”“人性”与人生价值的意义所在。(三) 是表层的“无用”向内在的“有用”彰显所决定的当下, 大学语文教学地位的边缘化、教学反馈的无用性、教学内容的零散性, 都使得这一课程处于尴尬的境遇。尽管这种“调味品”“边角料”的角色定位, 与社会功利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影响不无关系, 然而, 大学语文课程在人文素养、精神内涵方面所赋予学生人格与审美的“有用性”并非不被学生认同, 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以

9、更为直观与生动的方式展现给学生, 并在心灵与心智的启迪上以体验式的共鸣得以深化。说到底, 就是一节课结束, 除了零散的碎片化知识, 学生并没有解决自己思想上的困惑, 并对某一问题有了更为开阔与深刻的认知。因此, 缺少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也是大学语文课程之所以被“边缘化”、被定义为“无用性”学科的原因之一。二、问题设计的有效性问题意识导向学习是以客观存在的真实问题为分析对象, 使学生发现自己知识结构上的不足或认知理解上的局限, 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探索的价值, 通过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 什么才是有效且高效的问题设计呢?(一) 是“学生的问题”, 不是“教师的问题”

10、希腊史学家普鲁塔克说:“一个人的智慧, 不是一个器皿, 有待教师去填满, 而是一块可燃烧的东西, 有待教师去点燃。”5教学的主旨是学生“学”, 而不是教师“教”, 颠倒或混淆二者的关系, 是造成大学语文问题设计实效性、针对性、启发性不强的症结所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问题导向, 以教师的问题为导向, 引导学生回答出预设的问题与答案;以学生的问题为导向, 引导学生与教师进入共同的思考与探讨, 答案呈现开放性和多元性。两种不同的问题导向直接影响到教学实践环节呈现两种主体的偏重, 前者以教师活动为本, 后者以学生活动为本。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大多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进行提问, 是以具体的文章

11、内容为蓝本和中心提出问题, 请学生以阅读与感受的方式在文本中寻找答案与理解,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肢解课文、总结大意、概括中心的传统授课方式。有的教师, 虽然已经可以挣脱按图索骥的提问方式, 开始从文本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方面挖掘问题所在, 然而, 所提出的问题本身又缺乏深刻性、思辨性和启发性, 或是大而空的专业问题, 或是不证自明、泛泛的思想教育之论, 例如“宋词在古代诗词创作上的突出贡献是什么?”“苦难对人的一生有没有意义?”“读国学经典有什么好处?”等等。教学效果反馈表明, 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没有兴趣, 也难以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更难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的欲望。究

12、其根本在于, 问题的设计是从教师自身出发预设学生的问题, 实质是教师的问题向学生的某种迁移和考核, 文本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与思维整合划一的过程, 所以“提问”仍旧是以“灌输”的方式加以表达与表现, 问题的设置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一个辅助性手段。问题意识导向要以学习者为中心, 倡导主动的知识建构与思考;因此,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也应该从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 是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 用心观察学生、了解学生, 并能敏锐地捕捉学生当下的问题与困惑, 加以发现、阐释、引导, 并最终寻找自我独特的认知与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必须是开放的, 教师与学生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对话,

13、二者互为语料与思想的资源存在, 以问题的提出与探讨, 实现教学相长。(二) 是以专业特色为基础的、内容丰富的问题大学语文课程是在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 是通识性人文教育课程之一。然而, 公共课、通识课的课程属性并不意味着教学本身可以无视学科自身的独特性和专业性, 从而以“文史哲”综合性和含糊性消解语文学科的专业性特点:而课时较少、学生专业水平不高, 也并不能成为大学语文碎片化、零散化教学的依据和借口。相反, 教学的复杂性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语文教师应该站在专业学科更为宏观与整体的视角, 对文学的整体脉络与内在历史关系有明晰的把握, 也要求对某一作品的文学价值的内核所在有最为精

14、确的把握, 并且能在作品的鉴赏中深入开展审美艺术、人文情怀、思想建构、社会图景的全面展现与追问, 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因此, 针对大学语文的问题意识导向设计必须是专业性的、理性的、成型的问题设计。有必要在课程开始之前对大学语文提出的问题进行层次化分解与递进设计。开讲第一课针对整门课程提炼为一系列问题:大学教育重在培养什么?是技术还是思想?选择快餐阅读中的“乌合之众”与经典阅读的“特立独行”?大学语文“无用”还是“有用”?随后的教学中, 可以针对每一种文体、篇章所包含的教学重点进行归类与整合, 设置专题问题, 例如以“演讲文体的特点与要求”为问题导向, 集中学习王蒙的语言的功

15、能与陷阱、莫言的讲故事的人、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以“大学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问题导向, 集中探讨礼记大学赠予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以“小品文之雅从何而来”为题, 集中鉴赏张岱的西湖七月半和梁实秋的下棋;以“你是乌合之众还是特立独行”为题, 集中学习范曾的梵高的坟茔、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三、案例分析问题引导的深刻性和启发性问题意识导向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反思与革新, 更确切地说, 它是一种教学思想的蜕变与深化, 因为思想性永远是高等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成功的问题意识教学, 不仅在于教师能够提出有针对性、启发性、现实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 对于提出的问题, 教师具有引导学生思考与解决的能力。这种“引导”不是指引导学生进入教师预设的结论与观念之中, 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的思考与认知不断融会贯通, 不断冲击碰撞, 不断新陈代谢, 又不断推陈出新。教师可以提出自己对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