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文化文学基本概念演示教学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9113066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6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文化文学基本概念演示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一讲文化文学基本概念演示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一讲文化文学基本概念演示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一讲文化文学基本概念演示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一讲文化文学基本概念演示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讲文化文学基本概念演示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文化文学基本概念演示教学(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本概念,一、文化 中国的说法 “文化”一词,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我国古代文献中就已出现。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 意思是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感化的手段来认识和治理天下。这里说的“天文”,指的是天道自然规律,即各种自然想象;所谓“人文”,指的是人伦社会规律,即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可能是古人对“文化”的最早论述。 ,在中国古代,文化也指中国历代王朝所施行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即“文治教化”(与武功相对)。西汉以后,文与化开始结合成一个整词,其含义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2、。,西方的说法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指人在改造外部 自然界过程中对土地的耕种和改良,有耕种、 居住、练习等意思;法文的“文化”也是栽培、种 植的意思。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 培养。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是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大文化”与“小文化” 广义的文化(“大文化”)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小文化”)指的是人类在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特指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精神产品。现在我们一般所说的“文化”,指的就是狭

3、义的文化。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念问题,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最根本的在于价值观念的差异,也就是各民族固有的文化心理特征不同。 我们平时所说的“文明”,就是指人类及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二、国学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关于国学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各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实定义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

4、经世致用性。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按学科分类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医学、艺术、星相等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按思想分类可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 国学按四库全书分类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经部儒学经典 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其中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

5、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史部各种体裁历史著作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 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

6、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2009年3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接受采访,高瞻远瞩的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

7、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三、国文 即指本国的语言文学。 四、文学 文学是指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一般认为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最初为口头文学形式。较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古代一般统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现代通常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五、语文 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几乎都是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

8、课。 “五四”运动爆发,白话文运动随之兴起。人们开始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首当其冲受到了冲击。于是,小学改设“国语”一科,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大都是一些白话的短文,或者儿歌、故事作为教材读本,中学虽然仍设“国文”课,但白话文的数量也有了明显的增加,加进了鲁迅、叶圣陶等新文学作家的一些作品。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不久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计划被迫搁浅。,1949初,新中国即将成立,在苏联的强烈影响下,新的教材即将取代旧政权在课本上的痕迹。 1949年4月,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了由叶圣陶主持

9、的教材编审委员会,负责审改中小学课本。他正式提出将此前小学的“国语”和中学的“国文”统一定名为“语文”。 1950年7月,新成立的教育部制定了小学国语课程暂行标准初稿,提出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儿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社交的交谈能力和写作能力。,1951年7月,人教社第一套初中语文教材出炉,其编辑大意指出:“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 1951年7月由人教社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及1953年经改编出版的语文课本,都强调从各个方面反映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清除旧社会所用的国文课本里的封建的、

10、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内容,用革命思想教育下一代。 至此国文从民族精神、文化修养、审美陶冶蜕变为工具,。,“大学语文”是民国时期就在高校普遍 开设的课程,西南联大时由众多名家连袂分讲“大一国文”,以传承中华文化,提高学生素养,从而成为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佳话,台湾各大学迄今仍保有这一传统。解放后高校专业细化及院系调整,这门课程一时被取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倡议恢复、重建,一时蔚然成风,教育部还规定了“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二十多年来,“大学语文”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冲突集中,使得社会人心浮澡,一切向钱看,人文精神缺

11、失,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否定,出现了许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却能大行其道的现象,如盲目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学英语就是一例。,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9月14日颁布)第三十条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它强调的是人文素质的提升和文化的传承。,文学的本质: 一切文学皆人学。讲人心、人性。人者,仁也(原文: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礼记中庸二十)。仁者爱人。区别于兽心、兽性。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礼记中庸十三)道,中庸之道,即仁道,“人”必须有“仁”,“人”若无“仁”,则不成其为人。道不远人,道不离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文学的核心价值追求: 真、善、美。 即人心、 人性的终极追求。,国文是百科之基础。在整个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大学国文”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曾说过:“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上古神话传说,唐志怪、传奇小说,现当代武侠、科幻小说,为诗歌、散文提供了创作素材及幻想、夸张等 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诗经,楚辞,汉乐府,近体诗,词,曲,诸子散文,赋,散文诗,议论文、记叙文、 散文、随笔、 应用文,骈文,韵 文,散 文,戏曲,历史散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