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管理技能有效的管理者应该始终督促他人

上传人:冯** 文档编号:139104914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领导管理技能有效的管理者应该始终督促他人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领导管理技能有效的管理者应该始终督促他人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领导管理技能有效的管理者应该始终督促他人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领导管理技能有效的管理者应该始终督促他人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领导管理技能有效的管理者应该始终督促他人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领导管理技能有效的管理者应该始终督促他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领导管理技能有效的管理者应该始终督促他人(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篇 控 制 有效的管理者应该始终督促他人,以保证应该采取的行动事实上已经在进行,保证他人应该达到的目标事实上已经达到。 斯蒂芬P罗宾斯第十九章 控制与控制过程 控制是为了保证企业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适应的管理职能。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确立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有效的控制不仅要求选择关键的经营环节,确定恰当的控制频度,收集及时的信息,而且要求合理运用预算或非预算的控制手段。第一节 控制原理 控制是管理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一、控制的必要性和基本原理 亨利西斯克指出:“如果计划从来不需要修改,而且是在一个全能的领导人的指导之下,由一个完全均衡的组织完

2、美无缺地来执行的,那就没有控制的必要了。”然而,这种理想的状态是不可能成为企业管理的现实的。无论计划制定得如何周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在执行计划的活动中总是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与计划不一致的现象。 (一)环境的变化 如果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静态的市场,市场供求条件永不发生变化,每年都以同样的费用取得同样性质和数量的资源,同时又能以同样的价格向同样的客户销售同样品种和数量的产品,那么,企业管理人员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以相同的方式组织企业经营,工人可以以相同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生产作业,因而,不仅控制工作,甚至管理的计划职能都将成为完全多余的东西。事实上,这样的静态环境是不存在的,企业外部的一切每

3、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二)管理权力的分散 只要企业经营达到一定规模,企业主管就不可能直接地、面对面地组织和指挥全体员工的劳动。时间与精力的限制要求他委托一些助手代理部分管理事务。由于同样的原因,这些助手也会再委托其他人帮助自己工作。这便是企业管理层次形成的原因。为了使助手们有效地完成受托的部分管理事务,高一级的主管必然要授予他们相应的权限。因此,任何企业的管理权限都制度化或非制度化地分散在各个管理部门和层次。企业分权程度越高,控制就越有必要;每个层次的主管都必须定期或非定期地检查直接下属的工作,以保证授予他们的权力得到正确的利用,保证利用这些权力组织的业务活动符合计划与企业目的的要求。如果

4、没有控制,没有为此而建立的相应控制系统,管理人员就不能检查下级的工作情况,即使出现权力不负责任的滥用、或活动不符合计划要求等其他情况,管理人员也无法发现,更无法采取及时的纠正行动。 (三)工作能力的差异 即使企业制定了全面完善的计划,经营环境在一定时期内也相对稳定,对经营活动的控制也仍然是必要的。这是由不同组织成员的认识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差异所造成的。完善计划的实现要求每个部门的工作严格按计划的要求来协调地进行。然而,由于组织成员是在不同的时空进行工作的,他们的认识能力不同,对计划要求的理解可能发生差异;即使每个员工都能完全正确地理解计划的要求,但由于工作能力的差异,他们的实际工作结果也可能在质

5、和量上与计划要求不符。某个环节可能产生的这种偏离计划的现象,会对整个企业活动的进行造成冲击。因此,加强对这些成员的工作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四)控制的基本原理 1任何系统都是由因果关系链联结在一起的元素的集合。元素之间的这种关系就叫耦合。控制论就是研究耦合运行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 2为了控制耦合系统的运行,必须确定系统的控制标准Z。控制标准Z的值是不断变化的某个参数S的函数,即Z:(S)。例如为了控制飞机的航行,必须确定航线,飞机在航线上的位置S的值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控制标准Z的值也必然是不断变化的。 3可以通过对系统的调节来纠正系统输出与标准值Z之间的偏差,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企业也是一

6、个耦合运行系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就是由严密的因果关系链联结起来的。无论是整个过程或其中某个阶段、某个环节,为了得到一定的产出,就必须有一定的投入。通过控制投入生产过程的资金、人力、物资及管理和技术信息,就可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产出。 图191是一个极其简略的汽车制造厂耦合系统示意图。 从图191中可以看到,企业的最终产出汽车的数量、质量和期限受到企业系统内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因果关系链。为了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只是把生产过程组织起来并制定出严密的计划还不够。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由于受到企业系统内外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使企业各生产环节的实践活动偏离预定计划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

7、,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就必须把计划作为控制标准值Z,然后通过调节各子系统和各生产环节的活动,来保证企业系统目标的实现。 二、控制的类型 (一)确定控制标准Z值的方法,控制过程分为四类 1程序控制。程序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是时间t的函数。即 Z=f(t) 在工程技术中,如程序控制的机器人或程序控制的机床,都严格按照预先规定的程序进行动作。某种动作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束,都根据计数器给出的时间数值加以控制,到时间就进行规定的动作,而不管实际的具体情况如何。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的管理工作都属于程序控制性质。例如计划编制程序、统计报告程序、信息传递程序等都必须严格按事前规定的时间进行

8、活动,以保证整个系统行动的统一。 2跟踪控制。跟踪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是控制对象所跟踪的先行量的函数。若先行量为W,则 Z=f(W) 例如,要求军舰的航线必须与海岸线保持12海里的距离。那么,海岸就是先行量W,航线就是跟随量,控制标准Z就是12 海里。军舰要不断地测量自己与海岸的距离来控制自己的航线。 先行量也可以是某种运动中的变量。3.自适应控制 例如,工程技术中的学习机器人就是一种自适应控制的 机器人。它通过学习过去的经验,会对活动中遇到的各种情况采取相应的行动。但如果发生了它在学习中没有遇到过的事情,它将无法采取行动。因此,自适应是相对的,有一定 限度的。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9、情况是千变万化的,企业最高领导人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很难进行程序控制或跟踪控制,而必须进行自适应控制。他们往往要根据过去时刻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已经达到的状态,凭自己的分析、判断、经验、预感做出重大的经营决策,使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发生的新变化。 4最佳控制。最佳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由某一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构成。这种函数通常含有输入量X,传递因子S和K及各种附加参数C,即 Z=max(X、S、K、C)或 Z=min(X、S、K、C)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普遍应用了最佳控制原理进行决策和管理。例如用最小费用来控制生产批量,用最低成本来控制生产规模,用最大利润率控制投资,用最短路程控制

10、运输路线等等。几乎所有可以用线性规划、网络技术等运筹学方法和其他数学方法求解的问题,都毫无例外地要得出某种过程的最优解,并以此作为对过程施行管理的控制标准。 (二)目标控制 根据时机、对象和目标的不同,可以将控制划分为三类。 1预先控制。预先控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控制的内容包括检查资源的筹备情况和预测其利用效果两个方面。 为了保证经营过程的顺利进行,管理人员必须在经营开始以前就检查企业是否已经或能够筹措到在质和量上符合计划要求的各类经营资源。如果预先检查的结果是资源的数量和(或)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那么就必须修改企业的活动计划和目标,改变企业产品加工的方式或内容。已经或将能

11、筹措到这些经营资源经过加工 转换后取得的结果是否符合需要?这种利用预测方法对经营成果的事先描述,并使之与企业的需要相对照,也是事先预测的一个内容。如果预测的结果符合企业需要,那么企业活动就可以按原定的程序进行;如果不符合,则需要改变企业经营的运行过程及其投入。 2现场控制。现场控制,亦称过程控制,是指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 对下属的工作进行现场监督,其作用有两个: (1)可以指导下属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工作。指导下属的工作,培养下属的能力,这是每一个管理者的重要职责。现场监督,可以使上级有机会当面解释工作的要领和技巧,纠正下属错误的作业方法与过程,从而可以提高他们的

12、工作能力; (2)可以保证计划的执行和计划目标的实现。通过现场检查,可以使管理者随时发现下属在活动中与计划要求相偏离的现象,从而可以将经营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或者避免已经产生的经营问题对企业不利影响的扩散。 3成果控制。成果控制,亦称事后控制,是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由于这种控制是在经营过程结束以后进行的,因此,不论其分析如何中肯,结论如何正确,对于已经形成的经营结果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的,它们无法改变已经存在的事实。成果控制的主要作用,甚至可以说是惟一的作用,是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计划的制定和活动的安排提供借鉴。 成果控制主要包

13、括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以及职工成绩评定等内容。 财务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反映资金运动过程的各种财务资料,了解本期资金占用和利用的结果,弄清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维持营运的能力以及投资能力,以指导企业在下期活动中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向,决定缩小或扩大某种产品的生产。 成本分析是通过比较标准成本(预定成本)和实际成本,了解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通过分析成本结构和各成本要素的情况,了解材料、设备、人力等资源的消耗与利用对成本计划执行结果的影响程度,以找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 质量分析是通过研究质量控制系统收集的统计数据,判断企业产品的平均等级系数,了解产品质量水平与其费用要求的关

14、系,找出企业质量工作的薄弱环节,为组织下期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确定关键的质量控制点提供依据。 职工成绩评定是通过检查企业员工在本期的工作表现,分析他们的行动是否符合预定要求,判断每个职工对企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贡献。成绩评定不仅为企业确定付给职工的报酬(物质或精神上的奖惩)提供了客观的依据,而且会通过职工对报酬公平与否的判断,影响他们在下期工作中的积极性。公开报酬的前 提是公开评价,这种评价要求以对职工表现的客观认识和组织对每个人的工作要求(计划任务或“职务说明书”)为依据。第二节 控制的要求 控制的目的是保证企业活动符合计划的要求,以有效地实现预定目标。为此,有效地控制应具有下述特征。

15、一,适时控制 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偏差只有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才能避免偏差的扩大,或防止偏差对企业不利影响的扩散。及时纠偏,要求管理人员及时掌握能够反映偏差产生及其严重程度的信息。如果等到偏差已经非常明晰,且对企业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后,反映偏差的信息才姗姗来迟。那么,即使这种信息是非常系统、绝对客观、完全正确的,也不可能对纠正偏差带来任何指导作用。 纠正偏差的最理想方法应该是在偏差未产生以前,就注意到偏差产生的可能性,从而预先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防止偏差的产生;或者由于某种企业无力抗拒的原因,偏差的出现不可避免,那么这种认识也可指导企业预先采取措施,消除或遏制偏差产生后可能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预测偏差的产生,在实践中和理论上是可行的,可以通过建立企业经营状况的预警系统来实现。我们可以为需要控制的对象建立一条警报线,反映经营状况的数据一旦超过这个警戒线,预警系统就会发出警报,提醒人们采取措施防止偏差的产生和扩大。 质量控制图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简单的预警系统(见图194)。 图194中,纵轴表示反映产品某个质量特征或某项工作质量完善程度的数值,横轴表示取值(即进行控制)的时间,中心线CL表示反映质量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