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地形图的测绘讲课资料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9089597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8.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章地形图的测绘讲课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第8章地形图的测绘讲课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第8章地形图的测绘讲课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第8章地形图的测绘讲课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第8章地形图的测绘讲课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8章地形图的测绘讲课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章地形图的测绘讲课资料(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地形图的测绘,按一定的投影方法和比例关系,将地面上所有的地物、地貌,经综合取舍、用规定的符号,按相似的原理,缩绘在图纸上的技术资料。 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投影方法:按垂直投影方法 比例关系:按测图比例尺 地物:地面上所有有明显轮廓的、固定性的,自然或人工建 筑的物体(如:房屋、道路、河流、田野、森林) 地貌:地面的起伏状态(高山、丘陵、平原、洼地等) 综合取舍:可选择欲反映的信息,可满足众多方面的要求 规定的符号:由国家测绘局统一制定各地物、地貌表示在地 形图上的符号,即地形图图式,地形图(topographic map),一、地物 指地面上天然或人工形成的物体。如湖泊、河流、海

2、洋、房屋、道路、桥梁、森林等; 二、地貌 指地表高低起伏的形态。如山地、丘陵、悬崖、冲沟等;,基本概念,三、地形 地物和地貌的总称; 四、地形图 按一定的比例尺,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的地物、地貌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正射投影图 。,平面图:在图纸上仅表示地物的平面位置。,正射投影,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数字比例尺,图示比例尺,地形图的比例尺,图上一段直线长度 d 与地面上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 D 之比。,2、地形图比例尺的选择,大比例尺地形图1:500、1:1000、1:2000、1:5000 中比例尺地形图1:1万、1:2.5万、1:5万、1:10万 小比例尺地形图1:20万、1:50万、1:100万

3、我国规定1:1万、1:2.5万、1:5万、1:10万、1:25万、1:50万、1:100万七种比例尺地形图为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的用途,3、比例尺的精度,地形图上0.1mm长度所表示的实地水平距离,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地图的分幅与编号,目的 便于对各种比例地形图进行统一管理 方法 梯形分幅:按经度、纬度划分(中小比例尺,有国际统一的规则和编号) 正方形分幅:用纵横坐标网格划分(大比例尺),图幅大小有40cm*40cm(1:5000), 50cm*50cm(1:500),地形图的识读图廓和图廓外注记,1.图号、图名和接图表 2.比例尺(数字、直线) 3.经纬度及坐标格网

4、 4.三北方向图 5.坐标系统 高程系统 图式、测图日期 测图者 6.内外图廓,地图图式分类,地图图式,地物符号,地貌符号,注记符号,五、地形图图式 表示地物和地貌的符号和方法,1) 比例符号 可以按测图比例尺缩小,用规定符号画出的地物符号; 房屋、道路、稻田、花圃、湖泊等。 2) 非比例符号 无法将其形状和大小按照地形图的比例尺绘到图上的符号; 三角点、导线点、水准点、独立树、路灯、检修井等。 3) 半比例符号 长度可按比例缩绘,而宽度无法按比例表示的符号; 小路、通讯线、管道、垣栅、电线等。,1、地物符号,地物符号分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和半比例符号。,地物符号依比例符号,水稻田,花圃,地物

5、符号不依比例尺,电线杆与电力线,地物符号 半依比例尺的符号,2、注记符号,作用:对地物符号和地貌符号的补充说明。,表示方法:文字、数字、特殊线段等。,3、地貌符号,地形图上表示地貌的方法一般是等高线。 平坦地区注记散点高程。,等高线:地面上高程相等的相邻各点所连的闭合曲线。,等高线表示地貌,等高线的几个概念,等高距-两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h 等高线的平距-相邻两等高线的水平距离d 坡度 i 三者的关系: i=h/d,等高线平距-相邻等高线之间 的水平距离d。等高 线平距d随地面坡 度变化而变化。,等高距、等高线平距、地面坡度,等高距-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h,也称 等高线间隔。同一幅地形图中,

6、等高距h相等。,由于h为定值,所以 i 与d成反比,即: d大(等高线稀), i 小(地面坡度小,缓和) d小(等高线密), i 大(地面坡度大,陡峭),基本等高距,等高线平距,相邻等高线间的水平距离,用d 表示。,坡度,基本等高线(首曲线) 计曲线为了便于计数每隔5个等高距画一根加粗的等高线 半曲线(间曲线)为了较好地表示局部地区地形的细部,以等高距的一半用虚线加绘的等高线 助曲线为了更好地表示局部地区地形的细部,以任意高程用短虚线加绘的等高线1/4,等高线的种类(按用途划分),典型的地貌,山头、洼地、山脊、山谷、鞍部、绝壁或悬崖,山顶,鞍部,山脊,陡坡,缓坡,山谷,1) 山头和洼地,2)山

7、脊与山谷,雨水垂直于等高线、向下坡方向流淌。因此,山 脊线成为分水线、山谷线成为集水线。,一系列山脊线可作为汇水范围的边界线。,分水线与集水线,3) 鞍部,4) 陡崖和悬崖,(a)陡崖:坡度在70以上。,(b)绝壁:上下垂直的陡崖,也称断崖。,(c)悬崖:崖口倾斜到陡壁外面而悬空。,闭合曲线,内高外低。,闭合曲线,外高内低,等高线凸向低处,中间高于两侧,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中间低于两侧,两组表示山峰的等高线之间的区域,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处,解读:图中地分别属于什么地形?哪处可能发育河流?,等高线的识别,50,A,B,200,150,250,100,250,300,山顶,陡崖,山脊,50,200

8、,150,250,100,250,300,山谷,山谷,50,200,150,250,100,250,300,鞍部,地形线:山脊线,山谷线,山脚线 地貌特征点: 山顶点,谷底点,鞍部最低点,坡度变换点 地形线和地貌特征点是测绘地貌的重要依据,等高线的特性,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程都相同(等高);,等高线是一条闭合曲线,不能中断,如果不在同一幅图内闭合,则必定跨越邻幅或许多幅图后闭合;,等高线只有在绝壁或悬崖才会重合或相交(不相交);,等高线经过山脊或山谷时转变方向,因此,山脊线和山谷线应与转变方向处的等高线的切线垂直相交;,在同一幅地形图上,等高线间隔应是相同的。因此,等高线平距大(等高线疏),

9、表示地面坡度小(地形平坦);等高线平距小(等高线密),表示地面坡度大(地形陡峻) (稀缓密陡) 。,8.6 地形图测绘方法,一、收集资料 规范、图式、控制点、旧的资料等,二、图纸准备及控制点的展绘 图幅类型:40cm40cm、40cm50cm、50cm50cm 1 km2 图幅数:1:500(16幅),1:1000(4幅) 图纸:磅纸(机械工程制图)、聚脂薄膜(透明、可洗,不变形;缺点:怕火) 绘制坐标方格网(一般已有):对角线法 控制点展绘:确定图纸西南角坐标,测地形图分为白纸测图(模拟测图)和数字测图,对角线法绘制坐标方格网、控制点坐标展绘,绘制坐标方格网,控制点坐标展绘,点A: x=11

10、24.89 ; y= 538.67 ;H=76.4,对角线法绘制坐标格网,对角线法绘制坐标格网,O,对角线法绘制坐标格网,对角线法绘制坐标格网,对角线法绘制坐标格网,对角线法绘制坐标格网,对角线法绘制坐标格网,对角线法绘制坐标格网,对角线法绘制坐标格网,对角线法绘制坐标格网,2.坐标格网尺法用坐标格网尺绘制方格网。,坐标格网尺,坐标格网尺,坐标格网尺绘制方法,图8-21 用坐标格网尺绘制坐标方格网,用坐标格网尺绘制方法:,1.所画格网的每个小方格边长是否为10cm,其误差不超过0.2mm 2.各个小方格的对角线是否为14.14cm,其限差不超过0.3mm 3.对角线上各点应在一条直线上,偏离不

11、大于0.2mm,坐标方格网绘制的精度要求,三.展绘控制点,三.展绘控制点,1.注记坐标格网线的坐标值: 根据分幅范围及测 图比例尺确定格网线 的坐标注记。,1000 900 800 700 600 500,500 600 700 800 900 1000,例:将控制点A(xA=647.43m, yA=634.52m);B(xB=913.46m, yB=748.63m),展绘到测图纸上。,2.展绘控制点,碎部点的测定,极坐标法 测定碎部点的三要素:水平角(或水平方向),水平距离D,高差h。从而,在图上逐点标出测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例如:已知A、B两控制点,测P点。则只需测量一个角度,一个距离,

12、一个高差,2. 方向交会法(又称为角度交会法),角度交会法是在2个控制点上分别安置经纬仪,根据相应的水平角测设出相应的方向,根据两个方向交会定出点位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测设点离控制点较远或量距有困难的情况。,3.距离交会法,距离交会法是测量两个已知点到碎部点位置的一种方法。,(4)直角坐标法:,根据基线AB,量取地物点的直角足距,得到 地物点的平面位置。,注意: 定直角要准。,碎部点的测定,二、经纬仪测绘法,在控制点上安置经纬仪,测量碎部点位置数据(水平角、水平距离、高程),用绘图工具展绘到图上的一种方法。,(一)配置 工具:经纬仪、图板、水准尺、小钢尺、量角器、三棱尺、计算器、铅笔、橡皮等

13、 人员:观测员、记录计算员、绘图员各1人,立尺员2人,(二)步骤,安仪:安置仪器、对中、整平、量仪器高i ,架图板 定向:后视(盘左瞄准)控制点B,度盘置零,立尺:立尺员把水准尺立到地形、地貌特征点上 (1)“地物”取“轮廓转折点、转向点、地物几何中心”,(2)“地貌”取“地形线上坡度或方向变化点”,观测:照准水准尺、观测;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水平角、竖盘读数L; 记录、计算:记录上述观测值;按公式计算水平距离D及高差h,算出碎部点高程H, 展碎部点:在图纸上,按水平角、水平距离,定出点1的位置 绘制地形图:地物和等高线 Repeat:重复以上过程,直至结束,等高线勾绘,首先勾绘地形线

14、(连接地貌特征点),然后再在相邻碎部点之间内插等高线。 原理:比例内插法 (1)相邻两点的坡度视为均匀坡度。 (2)等高线之间的平距与高差成正比。,方法:计算法、目估法、图解法,步骤:定有无、定条数、定两端、平分中间,图上: 48mm / 6.4m = 7.5mm / m 首点:(22-21.2)7.5mm = 6.0mm 尾点:(27.6-27)7.5mm = 4.5mm 平分: 22、23、24、25、26、27,100,100,100,100,100,100,100,100,200,200,200,200,200,200,150,150,150,150,150,150,150,150,1

15、00,100,100,等高线的绘制,经纬仪测绘法,1、 碎部点选择:地物、地貌特征点 应选择能反映地物形状的特征点。如房角、道路交叉点、转折点等。 地貌选择在山顶、鞍部、地性线坡度变化的点、山脚线等控制地貌形状的特征点。 为如实反映地面情况,即使变化不大的地方,每隔一定的距离也应该立尺测取碎部点。 碎部点测量前,观测员与跑尺员应该先在测站上研究需要立尺的位置和跑尺方案。,地物特征点:地物轮廓线的转折处、转向处, 或地物的几何中心,等。,地物的测绘,地貌的测绘,确定地貌的特征点,即山顶、鞍部、山脊、山谷的地形变换点,山坡的倾斜变换点,山脚的地形变换点等等,P242图 8-38,2、测绘地形图的一般要求,必须抓住地物、地貌特征点 正确处理视距长度。取决于测点间距离、比例尺、碎部点性质。长精度低,短影响速度。 合理掌握碎部点密度(特别是地貌点,必须是特征点。 适当取舍(小路、树,起方位作用)。 工作有计划,一般从图廓边开始。(刚开始尽量先测简单的地方,慢慢熟练) 加强测绘工作检查(搬站检查零方向)图上所有文字和注记尽量字头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