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长江两岸的民歌》教案 人音版.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9029561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音乐《长江两岸的民歌》教案 人音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年级音乐《长江两岸的民歌》教案 人音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年级音乐《长江两岸的民歌》教案 人音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音乐《长江两岸的民歌》教案 人音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音乐《长江两岸的民歌》教案 人音版.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江两岸的民歌教案【教学目标】1、喜欢我国长江两岸的民歌及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长江地区的音乐文化。2、能够感受十送红军和龙船调的内容及地方风格,并试着用哑剧的形式表演龙船调【教学重点】十送红军和龙船调的聆听与感受。【教学难点】在体验我国民歌基本情绪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方法】视听结合 讲演结合【教 具】多媒体设备、课件、电子琴等【时 间】一课时【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在地图上查找长江两岸有哪些省区以及当地的民歌。2、你听过或唱过哪些民歌。【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师:你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它是哪个省区的?生:茉莉花,江苏师:你还听过哪些民歌?能唱一唱吗

2、?2、学生展示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南北方民歌的差异等。二、十送红军: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民歌,你们来听一听这首歌属于哪个区域?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1、大屏幕播放十送红军视频生听后回答:江南、送别的场面。师:谁给谁送别?生:老百姓给红军送别。2、简介歌曲时代背景这首歌就是著名的江西民歌十送红军,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反“围剿”失败,红军即将踏上长征路的背景下,流传在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民歌。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情感和对革命成功的强烈企盼。3、再听歌曲,思考:【大屏幕出歌词】师:下面老师再请大家欣赏一遍歌曲,同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 歌

3、曲中出现了哪些演唱形式?(混声齐唱、女低音、女声齐唱、男低音、男声齐唱等)(2) 整首歌曲表达了何种音乐情绪?师提醒学生对照歌词回答,变换演唱形式时提醒学生注意。(留恋、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融为一体。)4、师弹琴,生唱第一段。【1降B,介支个衬词,没有实在意义。】5、师总结: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所以当地流传着许多与革命有关的歌曲,我们称为“红色歌曲”。去年国庆60周年,从中央到地方举行了许多场红歌演唱会,像闪闪的红星、映山红、请茶歌等都是江西的红歌,当然,其它地区也有很多红歌。南泥湾、游击队歌、红色娘子军很多很多,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让我们的张老师收集收集,我们来一场红歌欣赏会。过渡

4、:欣赏完了这首情深意切的革命歌曲,接下来的这首歌一定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三、龙船调1、初听感受歌曲:【大屏幕播放龙船调】师:听了这首歌与上首歌相比有何感受?歌中的人物?生:感受到这首歌曲欢快活泼,充满了生活气息。人物:妹娃子和艄公。2、简介歌曲:这是一首来自湖北的民歌龙船调。原是湖北利川花灯中的一首花灯调,是在湖北广为传唱的一首民歌。歌曲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给人以美得享受。3、第二遍欣赏,思考:【大屏幕播放宋祖英MTV】(1) 你对这首歌哪些地方印象深刻,为什么?生:半说半唱的对白,方言味道浓厚,充满了生活气息。师:你能模仿一下吗?生模仿。(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你感觉这首歌在旋律

5、上、情绪上有何特点?为什么?生:旋律起伏较大,音域较宽,腔调高亢;情绪诙谐幽默、生活气息浓厚。师教学生唱第一句,体会旋律的起伏。1=G四、学生展示:师:歌曲我们欣赏完了,知道了歌中的人物、旋律特点、情绪,大家能用自己的方式来演一演吗?【把学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分别讨论后再表演,学生点评。】师分别指导。师:妹娃子和艄公打招呼后,后面还有一段唱,你觉得这时候该怎样表演?生:妹娃子上船后,艄公该摇船了。师:怎么摇?怎么坐?生:艄公前后摇,妹娃子坐在船上随歌曲的节奏轻轻摇晃身子。【大屏幕播放龙船调录音,学生表演。】师:大家的表演非常精彩!同学们还需要知道的是:这么好听的一首歌曲,不仅唱遍了大江南北,还飞出了国门,唱到了大洋彼岸。2006年10月12日,宋祖英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的独唱音乐会上就演唱了这首歌。请大家欣赏一下当时的演出盛况。【大屏幕播放宋祖英美国肯尼迪剪辑】五、总结本课内容: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长江两岸的几首优美动听的民歌。同学们应该知道: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民歌。民歌是人民生活的镜子,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直接反应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盛活等,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总体来说: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多的了解一些中国的民歌。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3第/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