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竞争下的大学发展战略(1).docx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9024573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0.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市场竞争下的大学发展战略(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市场竞争下的大学发展战略(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市场竞争下的大学发展战略(1).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市场竞争下的大学发展战略(1)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高等教育领域里的竞争在近年愈演愈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学如何发展也就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研究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如何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就应使高等学校的发展从集中控制管理的行政约束模式中解放出来,使高等学校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以“教育规律十利益法则”作为其运行的基础进行自主性的办学,在基于市场竞争法则的基础上,克服大学发展过程中已有的制度性的路径依赖,形成大学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确定“有选择性卓越”的发展战略。关键词 大学发展战略;自主办学;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当今大学在发展上获得一定自主权的同时,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随着

2、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日趋市场化,每一个大学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部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每一个大学的管理者都在思考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和发展什么等学校的发展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从而使自己的大学在这一竞争中成为领跑者,获得发展的优势地位,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种背景下,大学如何发展,发展战略如何制定就成为了人们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就大学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一、自主性与大学发展战略的提出我们讨论大学的发展战略原因很多,但根本的原因是当前我国大学的发展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回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人们逐步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在制度安排和管理体制上存在的弊

3、端。建国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运行在一种以强调政府作用为基础的行政约束的制度环境中,这种制度环境有其独特的作用方式。第一,资源使用集中控制,由教育主管部门以行政指令或计划指令的形式调动和配置资源,决定各个高等学校占有资源数量的多少;第二,由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的运作方式和行为方式作出一系列的正式决定,并由此形成一套严格控制、管理和安排的行为规则;第三,在高等教育的管理中形成一个等级结构,由上级对下级进行垂直管理,上级规定下级的任务并对下级的实绩进行考核;第四,通过政治压力和行政强制等手段来保障下级对上级的必要服从,并通过这种服从模式来防止和制止下级及一般成员越轨行为的出现。在这

4、种制度安排中,高等学校办学的主体是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隶属于政府,高等学校的建立、经费的来源、专业的设置、招生的计划、教学的过程、科学研究、毕业分配、基本建设、后勤服务等方方面面,都遵循国家或主管部门的指令计划办事,形成了一种以单一的行政配置机制为主要内容的运行机制,这种制度安排适应了当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自身存在的缺陷也日趋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集权”。在严格集中控制下,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集举办权、办学权、管理权于一身,自上而下作出决策并进行管理,学校没有自主办学的权利和独立作出决策的权力。二是“封闭”。表现在目标的制定上,高等学校只须服从政府或教育

5、主管部门制定的计划,无须了解现实的需要,从而严重削弱了高等学校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表现在管理上,在这种集中控制模式中,集中控制规则通过上传下达,不断地扩展,导致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内建立起一整套复杂的规章制度,事无巨细地界定了高等学校的职能及其应当遵循的行为规则和行使权力的空间。三是“划一”。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无视地区、行业、学校发展的不平衡性,以统一计划、统一政策、统一模式来发展学校,极大地限制了学校之间的竞争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弊端之一,就是“在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主要是对高等

6、学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而政府应该加以管理的事情,又没有很好地管起来。”1,在这个决定里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的自主权”。此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也进入到了新阶段,它的标志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发表。纲要明确指出“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通过立法,明确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学校要善于行使自己的权力,承担应负的责任,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1纲要为高等教育的自主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在中国高等教育的

7、各项改革议题中,扩大高校自主权其实是最早关注的,但同时也是进展最缓慢的。”2但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而建立的具有自我定向、自主运行、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机制已经启动,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以“教育规律十利益法则”作为其运行的基础进行自主性的办学。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转换,使高等学校转而对其运作所依赖的环境变化以及自身运行的结果更为关心。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学校如何制定基于自身资源基础上的应对外在环境变化的发展战略,从而使高等学校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谋求自身发展的一席之地,也就成为高等学校的管理者以及高等教育的研究者应该关注的问题。二、竞争与大学发展战略的选择大学的发展战略来自

8、于竞争。竞争曾经是远离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运行机制。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运行在以强调政府的作用为主的行政约束的制度环境中。在这种制度安排中,由于高等学校运作的条件完全由上级主管部门所占有和支配,高等学校为获得其运作所必须的条件,就必须努力实现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和相关目标,而无须考虑外在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以集中控制和服从模式为特征的运行特点。“在这种高度集中控制下,高等学校由于缺乏退出的自由和不接受效率低下的制度安排的权力,这就意味着高等学校缺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发展机制,意味着不存在不同效率水平的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和与这种竞争相联系的筛选机制。”

9、3在这种制度的安排中,高等学校处于外在压力的强制之下,丧失了自身寻求发展的权利和机会,从而也就谈不上制定基于自我发展的战略。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高等教育经历着市场化的洗礼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竞争机制的引入,导致中国高等教育领域里的竞争在近年来愈演愈烈。竞争机制、效益观念、企业化经营以及顾客导向的服务意识等市场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高等学校在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情况下,如何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也就提上了大学发展的议事日程。大学发展战略的实质是大学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开发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大学基于在管理能力、学科发展、研

10、究能力、组织文化以及市场营销等自身具有独特资源的基础上不断组合自身要素和调适自身的结构,以适应和引导外在环境变化对高等学校提出要求的持续能力和平衡能力。因此寻求在管理能力、学科发展、研究能力、组织文化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也就成为了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如何进行战略定位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发展战略就是对竞争力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是一种开发竞争优势的精密计划,是一种不断适应环境变化以保持与外在环境之间平衡的能力。大学发展战略的关键是开发自身的竞争优势,而要确立这一优势我们就必须了解市场竞争的法则。市场竞争的法则主要有二:一是资源的有限性。资源的有限性决定着竞争的残酷性和排他性。当今大学在

11、自己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外在环境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可能遇到的不可预知性,高等学校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自身的生命有机体也就必须变得越来越复杂,他们开始为谋求自身发展所必要的生存资源而展开竞争,并且自己的资源组成形式和组织结构也为了适应这种竞争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而使高等学校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又使得各个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凸现出差异性,以便为高等学校的发展赢得在特定领域里的竞争优势;二是市场规模的有限性。市场规模的有限性表明着竞争的可替代性。当今大学为了使自己在竞争中比其他的竞争对手变得更为强大,其结构特征和运行模式都会不断地进行调整以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但高等学校的这种增长总是一个

12、有限度的而且是有所侧重的增长,而不是全面的和无限度的增长,因为高等教育的市场规模的增长也不是无限的增长,也是有自己边际的,竞争永远是呈现出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具有可替代性。因此,基于以上市场竞争的法则,我国高等学校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应当更多地采取“有选择性的卓越”这样一种发展战略,采取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的制定确定了高等学校针对竞争对手的市场边界,而这些边界也是潜在的高等教育的消费者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和视角来看待竞争中的高等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的关键,也是左右他们作出消费选择的关键。三、核心竞争力与大学发展战略的构建高等学校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在

13、较长的时期内保持一种持续的竞争优势。“实际上没有一个参与者欣赏纯竞争的严酷性,参与者总是尽其所能通过力图确保自己的某些垄断性优势来逃避它今天所用的术语是竞争优势;它听起来不那么具有侵略性,但事实上保留了同样的意思。”4竞争的残酷性决定了高等学校都力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倾力追求一种竞争优势,而高等学校竞争优势的获取很重要的依赖于高等学校拥有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自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于1990年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以来,核心竞争力成为了当前企业管理中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他们把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的积累性(collective)学识(learning),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coordinate)不同的生产技能(skills)和有机结合(integrate)多种技术(technologies)的学识”5。在这里学识是一种学习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日积月累起来的一种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是基于企业创造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的。在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获取要基于三个方面: 共2页: 1 论文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