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个性倾向性与管理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9022313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个性倾向性与管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四章 个性倾向性与管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四章 个性倾向性与管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四章 个性倾向性与管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四章 个性倾向性与管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个性倾向性与管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个性倾向性与管理课件(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个性倾向性与管理,第一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概述 第二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 第三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应用,第一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概述,一、态度 二、价值观,第一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概述,一、态度 1、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个体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评价与行为的心理倾向。,第一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概述,一、态度 2态度的构成 作为一种心理倾向的态度,其组成有三个部分,即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 “我认为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 “我热爱劳动”、“我讨厌虚伪” “我要向公司提一项合理化建议”,第一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概述,一、态度 3态度的作用 (1)态度影响对事物的评价和体验。 (2)态度影响

2、对矛盾与冲突的调解。 (3)态度对外界事实的组织与选择作用。,第一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概述,二、价值观 1价值观的概念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秩序,就是价值观体系。 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第一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概述,二、价值观 1价值观的概念 影响价值观的主要因素:世界观、家庭和社会、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父母、老师、朋友和英雄人物的观点与行为 价值观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又处在发展变化过程之中。,第一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概述,二、价值观 2价值观的分类

3、 西方管理心理学家和组织行为学家们在价值观问题上的阶级局限性。格雷夫斯按其表现形态的不同,七个等级: 第一级,反应型。这类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周围的人是作为人类而存在,他们只是对自己基本的生理需要作出反应,而不考虑其他条件,类似于婴儿或脑神经受损伤的人。这类人在企业中很少见。 第二级,宗法式忠诚型。这是从父母或上级那里学到的价值观,其忠诚带有封建的色彩。这类人喜欢按部就班地看问题、做工作,依赖成性,服从习惯与权势,喜欢有一个友好而专制的监督和家庭似的和睦集体。 第三级,自我中心型。这类人性格粗犷,富有闯劲,为了取得自己所希望的报酬愿做任何工作,愿意尊敬严格要求的上级领导。,二、价值观 2价值观

4、的分类 第四级,顺从型。这类人具有传统的忠诚努力和尽职的性格,勤勤恳恳,谨小慎微,喜欢任务明确的工作,重视安全和公平的监督方式。 第五级,权术型。这类人重视现实,好活动,有目标。喜欢成就和进展,喜欢玩弄权术的诡诈手法的工作,乐于奉承“有奔头”的上级。常通过摆弄别人,篡改事实,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六级,社交中心型。这类人重视工作集体人际关系的和谐,喜欢友好的监督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把善于与人相处和被人喜爱看重于自己的发展。 第七级,存在主义型。这类人喜欢自由和创造性的工作和灵活的职务,重视挑战性的工作和学习成长的机会,认为金钱和晋升是次要的。能高度容忍别人提出的模糊不清的意见和不同观点,对

5、于制度的僵化和决策存在的问题,如人浮于事,官僚主义等不良现象,敢于直言不讳。,二、价值观 2价值观的分类 史布兰格把人的价值观分为六类: (1)理性的价值观,它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 (2)美的价值观,它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 (3)政治性的价值观,它以权力地位为中心; (4)社会性的价值观,它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 (5)经济性的价值观,它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 (6)宗教性的价值观,它以信仰为中心。 不同的人虽然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组织要求有不同的价值观,要引导组织成员树立组织所提倡的价值观 。,二、价值观 3价值观的作用 (1)在同一个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

6、会产生出不同的行为。 (2)在同一个组织中有人注重工作成就,有人看重金钱报酬,也有人重视地位权力,这就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 (3)同一个规章制度,如果两个人的价值观相反,那么他们就会采取完全相反的行为。*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管理者在选择组织的目标时,就必须考虑到与组织有关的各种人员和群体的价值观。,第二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一、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条件 1个人欲望的满足程度对态度与价值现形成的影响; 2新知识的接收和积累对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3个人与团体的关系对态度与价值现形成的影响; 4个性特征对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第二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二、态度与价值观形成

7、过程的理论 1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 在相互关联的认知因素之间存在两种情况:协调与不协调。当个体发现自己所具有的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亦即失调时,使产生不愉快感,心理紧张,有压力,于是就引起排除不协调状态的动机。,第二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排除或减轻认知失调的方法有三种: (1)在认知不协调构成的两个因素中,选择改变其中一个,使失调趋于协调。* (2)增加新的认知,以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系统。* (3)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第二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但失调是否立即引起态度的改变而趋向协调,还得看失调的程度如何而定。由以下两个方面所决定: 看认知因素对个人的重要性(主要是价值

8、观)如何。若与本人关系不大,即使认知处于不协调的关系中,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失调。 认知失调的程度,随着其失调关系中的认知因素的数量增加而增长。,第二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二、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过程的理论 1认知失调理论 总之,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告诉我们,若要改变某些人的态度: 首先要改变和增强其认识中的不协调因素,造成其不协调形态,形成压迫感,促使个体产生解除这种不协调状态的动机,以迅速解决个体认知上的矛盾,达到心情上的舒畅,从而使改变后的态度与自己的行为保持一致。,第二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二、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过程的理论 2平衡理论海德 海德认为个体本身和外界环境是处在三角关

9、系之中的,这个三角关系包括三个元素:自己、他人、其他事物或人。 当三者处于肯定关系时,呈现平衡状态;若三者处于否定关系时,则呈现不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形成的是稳定的态度,而不平衡的状态所形成的态度是不稳定的。因为不稳定,便导致三角关系中的某种变化,使其趋向平衡状态,其主要思想与认知失调理论相似。,图中P表示对O(一般指另一个人)持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人,P对X(一般指某一事物)有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倾向性,并且P能觉察0对X的倾向性,三者的平衡关系见图中的(1)(4)。其中“+”表示为赞成或肯定的倾向性,“-”表示为不赞成或否定的倾向性。,POX 八种模式,POX 八种模式,第二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10、和改变,二、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过程的理论 2平衡理论 从PO-X模式中,可得出两条规律: (1)平衡状态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 (2)不平衡状态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平衡理论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有很多解决认知不一致的途径。平衡理论侧重于人际关系对认知平衡的影响,而认知失调理论则强调个体通过对自身态度的调节达到认知平衡。,第二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二、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过程的理论 3参与改变理论勒温 勒温 认为,个体在群体中所从事的活动性质,对其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主动型的人是主动参与群体活动,如政策、规范的制定,权力的执行等,因此,他们对群体中的制度、

11、规范等就自觉遵守。由于采取的是主动参与,共同讨论,共同决策,因此态度改变很显著,速度也很快,执行也自觉。 而被动型的人,参与群体活动是被动的,他们对权威、制度、政策等规范要求也能遵守。 由于在群体活动中其行为是被动接受他人的告知,因此态度改变就很缓慢。,第二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二、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过程的理论 3参与改变理论 勒温 认为,个体在群体中所从事的活动性质,对其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主动型的人是主动参与群体活动,如政策、规范的制定,权力的执行等,自觉遵守群体中的制度、规范等。由于主动参与,共同讨论,共同决策,因此态度改变很显著,速度也很快,执行也自觉。而被动型的

12、人,参与群体活动是被动的,他们对权威、制度、政策等规范要求也能遵守。由于其行为是被动接受他人的告知,因此态度改变就很缓慢。 这一理论对我们在企业管理中的民主管理,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根据。*,第二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三、改变态度与价值观的途径 1态度改变的形式 态度的改变包括方向与强度两个方面。 强度的改变也可称为一致性的改变,它是在态度表现的强度上不同了,使原有的积极态度,变成更强烈的肯定;或使原有的消极态度,变成更强烈的反对。 方向的改变又称为不一致性的改变,它是以一种新的态度来取代旧的态度,或是将本来反对的变为赞成,或是将本来喜欢的变为不喜欢。 价值观的改变则比态度的改变更难一些,

13、第二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三、改变态度与价值观的途径 2影响态度与价值观转变的因素 (1)信息的传达者 新的信息是由地位显赫、声望很高的人物提供;信息提供者在表达观点时,不使人感到他是为自己的利益这样做,他的这种努力并不是去获得某种私利 (2)信息的特点 无意识中听到的信息;不同的场合下不断被重复的信息;先提供的和最后传达的信息 (3)信息的接受者 先改变信息接受者的环境和行为;信息接受者的人格特点,如独立性强对自身评估较低的人,第二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三、改变态度与价值观的途径 3态度与价值观改变的方法与措施 (1)以事实和说服方式的改变。 劝导与说服是常用的改变态度的方法

14、。 (2)通过群体的情感与压力促使态度改变 在个人与群体关系上,决定个体态度改变的因素主要是:第一,对群体成员身份的重视程度。第二,在群体中的地位。第三,对群体规范的看法。 (3)通过行为手段改变态度。 在管理训练中经常使用的角色扮演技术,就是使一个人在所扮演的角色中对自己的态度进行转变。,第三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应用,一、工作态度的概念与功能 1工作态度的概念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工作态度作为内在的心理动力,引发相应的工作行为。 2、工作态度的功能 工作态度作为工作的内在心理动力,引发各种工作行为,就是工作态度的功能。主要包括影响对工作的知觉与判断,促进学习、提高工作的忍耐

15、力等。 态度的功能,直接关系到工作绩效的大小。积极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之间有着一致性关系。,第三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应用,二、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 积极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之间有着一致性的关系。消极的工作态度,由于要取得很高的工作报酬,也可能引发积极的工作行为,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由于中介因素的影响,使得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十分复杂。 *布罗伊菲尔德 和克罗克特 40年研究结果: 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之间并无一致的关系。 主要原因有二: (1)人是很复杂的。(2)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 因此,只有妥善处理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之间各种中介因素,才能不断发展职工对工作的积极态度,从而保证工作绩效的提高。

16、,第三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应用,三、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 员工的工作态度可以体现为组织的认同感和工作参与程度,组织可以据此判断其员工工作态度的积极或消极性。 1组织认同感及其对员工和组织的影响 (1)组织认同感的概念。第一,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第二,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第三,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 (2)组织认同感对员工的影响。*组织认同感远远超出了对组织忠诚的范围,这意味着员工主动把组织提升到同舟共济的高度。*对一个组织的认同感不同于工作满意度;*从组织认同的角度看,现在的经济不稳定已经破坏了员工对组织关系的看法。,第三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应用,三、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 1组织认同感及其对员工和组织的影响 (3)组织认同感对组织的作用。 第一,有认同感的员工很少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第二,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通常表现比较出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