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助人和侵犯行为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9021291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3.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讲 助人和侵犯行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第十讲 助人和侵犯行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第十讲 助人和侵犯行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第十讲 助人和侵犯行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第十讲 助人和侵犯行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讲 助人和侵犯行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讲 助人和侵犯行为课件(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讲,助人和侵犯行为,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原因,一、助人行为的概念 (一)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根据助人行为的动机性质,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即利他行为(Altruism);另一类助人行为具有个人意图,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发生的。 (二)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它主要包括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同情行为等。,(三)三种社会期望行为的关系,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

2、、利他行为三者之间是一个包含的关系。,两大对立观点,第二节 责任分散,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一)责任分散假设 拉特纳和达利两位心理学家没有像媒体那样用人的良心泯灭来解释事件,而是假设,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这里可能的原因是:可能助人者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单个人责任感的降低。,(二)责任分散的实验验证,房间充烟 遭难女士 罪行作证 癫痫发作,结论:,其他人在场减少了在紧急情况下采取助人行动的可能性; 其他人在场有抑制作用; 决定助人行为的主要因素还是社会责任感,图示(癫痫发作),旁观者越多,助人比率下降, 而作出助人决策消耗时间增长。,

3、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一、助人的决策过程,决策步骤: (一)帮助需求觉察:一个人是否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首先取决于他是否意识到了对方需要帮助,即他是否注意到对方的困境。 (二)助人意图的确定: 1、紧急情况: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 2、非紧急情况:助人责任意识、个人得失起作用 (三)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图示,二、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一)受助者特点 1、性别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获得帮助,特别是潜在帮助者是男性的时候。 男性更愿意帮助那些忧伤的女性(Latane Piliavin & Unger,1985)。 2、相似性 相似性越高,越容易获得帮助。,3.外部特征 受助者的外部

4、形象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一个有魅力的求助者比那些缺乏魅力的人得到更多的帮助,这种魅力不仅仅包括人的长相,也包括人的穿着打扮。 (实验证据:莎莉求助p310) 4、人格特征 我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看起来善 良、友好的人,更愿意帮助那些是由于 外在不可控的原因而使得自己陷入无助 状态的人,而不太愿意帮助那些内在可 决定的理由而使得自己面临困境的人。 5、受助者的感觉,(二)助人者特征,1.年龄与性别 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助人意愿应该是不断增强的。这种趋势和人的道德发展水平是有关的。 在陌生人需要帮助而又有潜在危险的情境中,男性更可能提供帮助;但在较为安全的情境中,女性提供帮助的比例稍稍大一些。

5、,2.认知特点 (1) 对当前所处情境的认知 (2)人际责任归因风格 (3)自我的认知,实验证据:1.韦纳关于醉汉和病汉的研究 2.韦纳关于借笔记的研究,3.个性特点 自我形象(有同情心、仁慈的、慷慨)建立和自我形象维护 自尊水平(别人怎么看我) 移情能力(需要帮助的人是什么感受),自愿帮助的被试(),回避组 难回避组,低移情 高移情,实验证据: Baston的代人受过实验,4.心境 心情好让我们看到别人好的一面; 帮助他人是延续我们好心情的好办法; 做了有负罪感的事情,感到内疚助人行为增加,5.道德推理 道德推理和亲社会行为有正相关。也就是说,道德推理水平越高,越容易做出亲社会行为。,(三)

6、情境因素,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 天气好,助人行为增多(心情好,代价小) 城市助人行为少于农村(相互熟悉度,旁观者) (2)社会环境 文化、家庭、学校、社区,2.匆忙与助人代价 匆忙的水平越高,人们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匆忙的条件,增加了人们助人的代价,从而使人帮助别人的可能性减小 。 达利(Darley)等人1973年的研究证明,个人在有紧急的事情要做和没有紧急事情的情况下,助人行为有着不同的模式。匆忙的水平越高,人们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 可能性就越小。,时间充足 时间正好 时间紧急,3.情境性的内疚补偿 个人出现内疚体验后,会设法去消除内疚。直接弥补引发内疚

7、的行为过失(道歉);做出其他与过失行为无关的好的举动,抵消不好的行动;承担不愉快的事情或付出某种代价,惩罚自己的错误。,实验情境:实验者突然掉下一堆卡片,看行人是否帮助捡起卡片。 偿还:实验者和被试擦肩而过,看上去是因为擦肩而导致卡片散落; 泛化内疚:另一个实验者的书被被试撞掉在地,实验者很快自己捡 起书,并表现出不高兴; 同情:看到另外一个人撞掉实验者的卡片,那个人很快离开了; 控制条件:卡片意外散落。 实验结果: 偿还、泛化内疚和控制组比较,有较多助人行为。 同情条件下,助人行为最多? 同情条件给人们一个显示超越别人的机会,更好的确认自我价值, 是一个愉快的事情。,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8、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 要提高助人行为,我们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解释事件,从而增加责任的明确性,增加人们的助人可能性。 直接的人际相互作用可以明显增加人们的助人行为。因此,通过增加人际相互作用来激发人们的助人动机,是十分有效的方法。,二、示范作用 示范作用对助人行为的提高实际上是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即我们的助人行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助人行为而获得,具体来说,有两种形式的示范作用: 现场的示范作用 媒体人物的示范作用 视频:文明是一种力量,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一)移情能力培养 移情是人际交往中情感的相互作用,是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而导致自己情绪唤起的一种情感体验。移情可以使一个人把自身投射到他人的

9、心理活动中去分享其情感,也可以受他人情感活动的引导而产生相应的体验。 (二)动机提升 引导人们内在动机,使人们以充分的内在理由来促进一种有益的行为,则可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通过实施这种行为而使自己获得满足与快乐。,四、助人技能的学习 心理学家斯陶布(Staub,1978)认为,助人行为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 (1)对不幸者的状态进行设身处地地设想和体验的能力,即移情能力; (2)掌握如何帮助别人的知识或技能。 因此,通过训练个体的移情能力和实践如何助人的行为,可以培养个体的助人行为。,五、价值取向的教育 就助人行为的产生来说,其最直接的根源还是助人者的价值取向,这种内在的主导因素支配着其他各外在

10、因素。 我国学者研究表明,价值取向与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或接近显著的关系(董婉月,1989;刘磊,1990);当多种因素一起影响亲社会行为时,价值取向(利他取向)主观效应尤为显著(张志学,1991)。,第五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一、侵犯行为的概念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 侵犯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简称侵犯,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这种伤害行为可以是实际造成伤害的行动或语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 侵犯的两个关键特征:社会评价、伤害意图,(二)侵犯行为的分类,1. 从侵犯的方式上看,侵犯可以分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 2.从侵犯的动机上看,侵犯

11、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或敌意性侵犯)(retaliatory aggression)和工具性侵犯(instrumental aggression)。 3. 根据侵犯的指向性,还可以分为 公然侵犯(overt aggression)和 关系侵犯(relational aggression)。,二、侵犯行为的解释,本能理论 生物学理论 挫折侵犯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一)侵犯的本能理论,侵犯是一种本能,是由遗传获得的,而非习得的。,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性本能和自我保持的本能,行为的基本动力,侵犯本能是其一部分,后期观点(1920年在快乐原则之外一书中提出):,侵犯能量不能消失,但可以用

12、竞技的方式释放出来。,自我防御功能,早期观点:,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1.侵犯是一种本能。 2.侵犯是一种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 3.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二)侵犯的生物学理论,侵犯源于个体内部,海马:影响情绪; 杏仁核:受到电击时变暴躁;被抑制时变温和; 大脑皮层:皮层受损时,会表现出更激烈的侵犯行为。,脑机制,血液、激素,5羟色胺:抑制攻击(5羟色胺少,侵犯增多); 雄性激素:增加攻击性,(三)挫折侵犯理论,早期理论:挫折能够引发侵犯行为。,实验证据:1、勒温的玩具破坏实验 2、马利克的搭积木实验 3、哈里斯的插队实验,理论观点,1.侵犯强度同目的受阻强度成正比例

13、关系; 2.抑制侵犯的力量,同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比例的关系; 3.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预期惩罚一定,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此外,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与对方抗衡,不能够直接实施在引发挫折感的对象身上时,会产生替代性侵犯 (displaced aggression)。,理论的修正和发展,挫折只会产生一种侵犯的准备状态,当环境中存在侵犯线索的时候,侵犯才会发生。 武器作为一种有效的侵犯线索,能诱发侵犯行为。(武器效应),(四)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侵犯行为并非生来就有,而是后天习得的。侵犯是直接经验和观察学习的结果。(班杜拉,1963,1973 ) 1.侵

14、犯行为习得的机制 (1)通过强化(reinforcement)习得侵犯行为(直接强化) 因做出攻击行为而获得奖励(口头表扬、物质奖励、关注) ,导致攻击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大。(打娃娃实验) (2)通过观察习得侵犯行为(模仿和替代强化) 通过观察他人的侵犯行为习得侵犯。 模仿电影中的成年人或者卡通人物,出现攻击玩具的行为。 看到他人的侵犯行为获得奖励会增加侵犯行为。,第二节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个人因素 情境因素 社会因素,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一)A型人格 A型人格:非常有竞争意识,更能为成功而奋斗;有时间紧迫感,行事匆忙;遇事特别容易生气以及攻击性比较强。 B型人格:竞争性不是很强的

15、、行事从容的、不容易发怒。 研究发现:A型人格的人比B型人格的人更具有侵犯性;对极其微小的烦恼都会“表现出对抗、暴怒、粗鲁、乖戾、批评和不合作” 。,(二)敌意归因偏差,当我们的归因有偏差的时候,通常不会把他人的动机归因是善意的,而是做出恶意归因,继而可能做出报复性的侵犯行为。,(三)性别,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Bettencourt & Miller,1996;Knight,Fables & Higgins,1996) 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而女性的攻击多为言语侵犯和其他间接的侵犯行为。 男女攻击方式上的差异,在八岁时即出现(儿童时期的间接侵犯形态有:说谎、冷漠、报复等形式),然后差异逐

16、年增加,直到十五岁左右,并延续到成人时期(Bjokqvist et al.1992)。,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一)高温 美国五十个城市45年(1950-1995)的年平均温度 vs 暴力犯罪的信息天气越热的年份里暴力犯罪的比率越高。 戴厄舍和德勒维(Anderson, Deuser & DeNeve,1995)实验:被试在一个可调温度的房间内打游戏。房间内可调为适宜温度(大约72。F)或是非常高的温度(94。F)。 结果发现,温度越高,被试体验到 更多敌意,人们会出现越多的侵犯 念头。,(二)酒精和药物,大剂量的酒精会使人们对周围环境以及侵犯后果的意识程度降低,以至于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 药物对侵犯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其作用的方向取决于药物的种类、剂量的大小以及被试的状态。,观点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