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父爱暖亲情.docx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9007501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8.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绵绵父爱暖亲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绵绵父爱暖亲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绵绵父爱暖亲情.docx(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绵绵父爱暖亲情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的人生至爱,摆脱正面着笔描写的传统构思,另辟蹊径,选择“背影”写父亲,别开生面,令人拍案叫绝。文章固然好,但更需要教师精心引导,学生才能获得心灵上的共鸣。杜郎口中学徐立峰老师教学背影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让深沉的父爱在朴素的文字、舒缓的语调中缓缓流淌自然而真实的课堂,如行云流水,欢快流畅,令人耳目一新。 不解父爱个性阅读,去疑求真生: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余了”。朱自清最不能忘记的却是父亲的背影,可见这个“背影”是多么耐人寻味。生:这里“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余了”,为什么用“不相见”而不用“不见面”?生:

2、我认为“不相见”是表示父与子之间出现了问题,而“不见面”是指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没有机会见面,所以这里的“不相见”,暗示了父子之间有过隔阂或误会。生:第五段写“我那时真的是太聪明了”,“聪明”怎么理解?生:我认为这里“聪明”是褒词贬用,因为当时只看到父亲的“?唆”,却没有感受到父亲的关爱。生:这个“太聪明”是嘲笑自己当时没有体会出父亲对自己的爱,也是对自己以往所作所为的一种自嘲。这个教学片段是两个小插曲:一是写为什么与父亲“不相见”,二是写为什么自嘲自己“太聪明”。着重写了对父亲的不了解,甚至讨厌父亲的“?唆”,为后文写“父子情深”作铺垫。课上,学生对“不相见”的理解,肯定不是口无遮拦的脱口而出,

3、至于认为儿子说过“不要相见”的话,当然也决不可能是空穴来风。这些都是课前教师为拓宽学生课外知识面、开阔视野而精心预设的环节,可见徐老师备课经过了深思熟虑。学生精心查找资料,在反复比对资料中得到了共识,才会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写自己“太聪明”,学生也给出了最恰当的注脚“自嘲”,这是对自己那时不懂事的深刻反省。此时,片段围绕着“不相见”“太聪明”提出的两个“为什么”,通过交流,答案已明朗。父子情深用心体验画龙点睛师:文章的第六自然段“他用两手攀着上面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谁来分析一下这段文字。生:一个“爬”字,说明那个月台很高,再加上父亲身材肥胖不容易上去,越不容易越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生:父

4、亲穿的是黑布棉袍大马褂,而穿的是紫毛大衣,从穿衣的对比能看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师:我查资料发现,父亲穿着深青色的棉袍黑色马褂,这在当时应该算是正装了非常好的衣服,相当于礼服。同学们了解了这个背景又会想到什么呀?生:父亲穿得那么整齐,或许是怕给儿子丢脸。生:穿着“礼服”还去爬月台,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穿着西装扛大包”,但是父亲为了儿子甘愿这么做,也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的爱。生:课文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与父亲是如此的熟悉,然而离别之时却给一种特别的感受;二是父亲的身影在人群中慢慢地消失,跟放电影一样,影愈深而情愈浓,人愈远而心愈近。我想这就是父爱。师:刚才这个同学说这篇文章就是表现父爱的,其他同

5、学有不同意见的吗?生:我认为文章写了两种爱,还有一种是儿子对父亲的爱。比如其中一句话:“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短短的一句话能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牵挂与不舍,这就是父子情深。生活中时时有感动,它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也可以是一种场景。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徐老师紧扣买橘子“爬月台”这个细节。这个细节描写看似淡淡几笔,却字字珠玑,这一处动作描写只写了攀爬的起始动作,却凝练成了一个精彩瞬间,在强烈聚焦中,把父亲形象定格在“难忘”中。感人的场景,也难怪乎铮铮铁汉朱自清,却在世界上最平常、最朴实的父爱面前潸然泪下。在这里,徐老师作了两次点拨:当学生对父子的着装有误读时,教师以介绍资料点拨,课堂如涓涓细流,拨人心弦;第二次点拨,一句“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的吗”,推波助澜,使文意、文情、文旨巧妙融合,更让读者内心感动,激情荡气回肠。是啊,父亲爱子无微不至,儿子对父牢牢牵挂,我们似乎看到了课堂上爱心绽放,闻到了课桌间幽幽暗香。教者独具匠心的设计、温婉精致的引导,让人赏心悦目,课堂因此而浑然天成。暖暖的真情,深深的感念,尽藏于绵绵父爱中(:江西省永丰县佐龙第二中学)责任编辑 徐纯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