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设计课PTG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ocx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9003751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0.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程序设计课PTG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程序设计课PTG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程序设计课PTG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程序设计课PTG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程序设计课程是软件开发与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对其进行有效改进,已成为各学校普遍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课题。而程序设计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涉及到教师素质、学生素质、教学方法及实训条件等诸多因素。一、提高程序设计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解决的问题1.主要问题(1)传统教学方法需要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教材为中心,采用“课堂讲解”“上机操作”“课后作业”的三步独立式教学方法,枯燥无味的操作讲解很容易使学生厌倦。(2)现有教材不够科学合理。目前中职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内容还是侧重于编程语言的基本概念、基本语法和语法的详细讲解,而没有把逻辑与实际编程解题思路

2、作为教学的主线,达不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目的。就算学生能够掌握编程语言的基本概念和语法也无法解决实际的问题,大多数学生感觉学无所用。(3)实践操作时间不足。由于实践操作时间不足,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程序出错时,仅凭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时就需要指导教师和同学帮助。但由于时间关系,往往指导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学生,造成学生疑难问题的不断增多,慢慢地学习兴趣就会下降。(4)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中职程序设计课程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课上讲授加学生实验的形式,教师在理论课上常常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很少主动思维,编程题不能独立作答。笔试考核方式也就成了无奈之举,也使学

3、生忽视实践课环节,舍本逐末,认为程序设计就是背代码,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课的积极性。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社会体系、经济体系和教育体系不断变化,人才的需求转变为现在对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教学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改变传统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目标,重视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以适应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运用项目教学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PTG(Project Task Group)模式PTG(Project Task Gro

4、up)模式即项目任务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分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参加项目的设计、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项目任务组教学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分组实施为手段,以“任务”作为学习的桥梁,“驱动”学生去讨论、分析、设计实施的一种综合性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评估者。PTG教学法是符合建构主义理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教学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

5、法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帮助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有效地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二、PTG教学法的实施1.熟悉课程的教学大纲,设计项目与规划任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经相关专家审定的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按照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原则,优化课程内容,强化服务功能,满足发展需要的原则,使学生想学、能学、乐学、会学。(1)项目引领。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以教学项目为主线,把教学内容贯穿到教师精心设计确立的教学项目中。以若干个实际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项目的完成,掌握计算机常用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进行信息收集、判断

6、、筛选、整理、处理、传输和表达的能力。所有项目的设计要尽量包括教学目标的各个知识点,构建完整的教学内容布局。(2)校企合作。在充分了解、听取用人单位对各类岗位所需要的计算机能力要求的基础上,聘请相关的一线专业人士参与教材内容的确定和编写,避免闭门造车,保证教学项目的设计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设计。强调知识服务于项目,不求理论的系统性,只求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先进性。(3)精心组织引导课文。在项目教学中,需要相应的教学辅助手段,特别是“学材”(强调学习的教学材料)。学材常以引导性的文章、问题、图表和信息形式出现,因此常称为引导课文。引导课文作为一

7、种专门的教学材料,学生可以通过其对项目进行自我控制(独立或小组)的学习,获得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完成项目任务。利用引导课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解决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获得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的确定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出发点,涵盖程序设计大纲所涉及的知识点,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实现任务的能力,把一个大的项目分解成多个独立的“子任务”,通过这些任务来实现总的教学目标。因此项目与任务的设计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该项目可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

8、技能结合在一起;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能够共同评价项目实施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2.以分组的形式对项目与任务进行教学实施(1)小组建立。小组的成立最好在老师对本班的学生有了充分的认识以后,对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特长进行合理分配。老师可以首先向班主任了解情况,上课时在根据班主任反映的情况有重点地对部分同学进行了解。初步选出小组长,再通过小组长进行小组成员的确定,这种方式

9、可以使小组的团队合作和协同工作有一个好的基础。但是这样建立的小组并不见得适合所有的情况,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不同的分组方式,以便扩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机会。总之一句话,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分组方法。(2)建立制度。首先应建立一套分组教学的制度,然后选好小组负责人,确定相应职责。由于各小组组成人员的层次不同,能力也有大小。因此,需要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各成员要有明确的任务,又要有互相弥补合作的意识,选好小组长,制定制度明确职责。各成员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确保人人发言,都能提出对“问题”的看法或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注意的是,组长及成员可根据不同情

10、况作适当调整,原则是“人人参与,共同研究与提高”。任务分配员、记录员和发言人是根据实际情况而设置的,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需要的,有些情况可以不用设置了。(3)确定学习任务。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理运用学生的学习欲望,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最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一定是他们经过努力学习后能够达到的。这一点对于那些后进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只有经过不断的成功才能培养后进生的学习信心。教师给出的学习任务还要让小组之间以及同等层次的学生之间保持一定的竞争,这样才能使学生维持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这一点也是设

11、定学习任务时必须考虑的。(4)教学评价。在分组教学中,教师如何对分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可以说,对小组活动的评价,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或模式,可以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也可以采用组内互评或组间互评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各组完成任务的情况,以组为单位予以表扬,学生均按小组平均成绩得分。教师还可采取独自测验的方法,同学之间不能互相帮助,每组成员分数累加算出小组成绩。因为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能用同一个标尺去衡量不同的学生。3.组建第二课堂兴趣组,培养优秀团队领导人才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课堂上的知识无法使他们得到满足。因此,为了能培养出精英人才,就必须利用第二课堂来管理

12、和组织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领导能力、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意识等基本能力。学生通过组织或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相互沟通学习,能够完善精英人才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和素质,为成为“精英人才”提供知识、能力和素质准备。在组建第二课堂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也希望通过第二课堂的带动,在班级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通过第二课堂对学生中优秀成员的培养,使他们能成为课堂上教师的有力助手,弥补实践课上的人手不足问题。通过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笔者深刻体会到:项目教学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更使他们懂得怎样灵活应用这些知识。项目和任务组教学法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高了学生对程序设计的意义建构,充分展示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浙江科技工程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