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10《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9003685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3.10《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3.10《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3.10《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3.10《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3.10《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3.10《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3.10《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秦论【教学目标】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以求学生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教学步骤一、导语: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贾 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

2、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学生默读,理解。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贾 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学生默读,理解。教师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二、作者简介:选一生读课文注释。教师稍作补充

3、: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三、背景简介:目的是明确贾谊“过秦”的深刻含义。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

4、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生字:腴(y)轸(zhn)镞(c)笞(ch)恬(tin)藩(fn)瓮(wng)牖(yu)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孝公既没(m)召滑(sho)俯首颈系(x)践华为城(hu)劲弩(jng)不及中人(zhng)墨翟(d)蹑足行伍(hng)将数百之众(jing)度长絜

5、大(du) 比权量力(ling) 万乘之势(shng) 朝同列(cho)一夫作难(nn)通假字:(读本字音)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百有余年(通“又”)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六、布置作业:1掌握本课的生字、多音字、通假字。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七、教后记: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点拨,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语气提示教学步骤一、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

6、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一)课堂问答设计提问: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提问: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选一学生朗读第一段。朗读提示: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整段以中

7、速读。集体朗读第一段。选学生读第二段。朗读提示:应注意一下两方面:秦国“从孝公既没南西东北收要害之都”语调上扬,应有秦扩张领土、势力空前增强的气势。六国攻秦、赂秦、服秦三部曲:“诸侯恐惧叩关而攻秦”众诸侯约从缔交,罗致人才,戮力攻秦,语势上扬,以诸侯之强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秦人开关延敌争割地而赂秦”,强秦轻而易举,获得大胜,六国却不堪一击,语势由强到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应由低缓的语气读出。最后一句轻描淡写一语带过即可。学生齐读第二段,体味语意。男生齐读第三段。(二)理清背诵思路:提问:研读课文,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

8、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学生速读后明确:统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忘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首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统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朗读指导:统一天下前,应由较强的语势读出,充分渲染塑造一个“威加海内”的帝王形象。统一天下之后,秦王朝至此已达顶峰,这意味着从此转入守势。这段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的暴虐无道,故诵读应有“声讨”之势。末句

9、“天下已定”总承以上内容,其后应有长停顿,然后转入叙秦始皇的心态,用以反衬下文灭亡之速,读时须有嘲讽意,突出“自以为”“万世之业”等词语。集体朗读第三段,背诵。女生齐读第四段。教师提问: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学生明确:五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这五方面的

10、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朗读指导:“始皇”二句,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宜用从容、沉着的语调读出。“然”急转直下,稍作停顿,以下先抑(“陈涉”至“之富”)后扬(“蹑足”至段末)读出对比情调。末句叙事结束全篇,要读得沉着、有力。集体诵读一次。教师提问: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学生默读思考。明确: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朗读指导:“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语气。

11、以下连用六个“也”表示及其肯定的意思。四个排比句的重音是:“尊”“銛”“抗”“及”。特别应重读“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换假设语气,读出惋惜之意。“然秦”以下句子语势由弱到强,逼出“何也”,结句显志,须用深责的语气读出,“仁义不施”是重点,宜一字一顿。集体诵读第五段。三、全体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尝试背诵课文三至五段。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三、四、五段。五、教后记: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师生回顾交流西汉初的社会情形,明确作者写过秦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总结字、词、句等文言知识,落到实处。教学步骤检查背诵: 集体背诵三、四、五段。二、回顾汉初社会情形,明确作者写作意图:提问:作者借古讽今,强

12、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学生讨论明确:“施仁政,行仁政”。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教师总结引申:同学们的分析很有见地。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像贾谊一样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如战国时代有为楚国前途大声呼喊

13、“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的爱国诗人屈原;南宋有“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忧患诗人陆游;有希望“试手补天裂”“西北洗胡沙”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这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传统在正直而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身上是一脉相承的。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忧思满怀、语重心长?学生思考、吟诵。三、小结:贾谊以其纵观天下,通览古今的博学与睿智,将炽热的爱国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确实才调无伦。四、分类归纳文言知识:1.教师提问:请找出本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初步归纳其活用的规律。学生讨论明确。教师总结: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A.名词的活用例句活用类型释义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

14、袋一样天下云集响应同上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赢粮而景从同上像影子一样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同上在国内、向南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动用招致履至尊而制六合同上登上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同上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B.动词的活用例句活用类型释义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C.形容词活用例句活用类型释义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使愚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动用变小,变弱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2.提问: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6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制例句出处释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